APP下载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战斗化的历史回顾

2020-11-29

军事历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志愿军后勤

抗美援朝战争是人民军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的最为典型的一场战争。在近3年的战争中,为对抗敌人对志愿军后方的狂轰滥炸和袭扰破坏,给前方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志愿军后勤实行战斗化,由制约作战进程与结局的薄弱环节转变为克敌制胜的重要力量,对赢得最终的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彭德怀在1953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指出:“现代战争的后勤组织与工作,不仅是单纯组织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和分配,而且要与敌人的空降、轰炸作严重的斗争。要指挥防空兵、铁道兵、工兵和步兵的活动和作战。如果没有精干的、通晓战争知识、科学知识和有战斗经验的干部,是不能担任和完成这种严重指挥任务和补给任务的。”同时,特别强调把后勤工作“提高到指挥战斗、组织供应、保证战争胜利的更高阶段”①《彭德怀军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92 页。。

一、志愿军后勤战斗化的背景

(一)为解决志愿军后勤工作的混乱情况。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分为运动战时期(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和阵地战时期(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这两个时期的战局形势不同,后勤所处的情况也有所区别。运动战初期,由于战线距离中国边境较近,没有设立统一的后勤指挥部门,后勤保障由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东北军区后勤部也是在战争爆发时于1950年8月匆匆成立的,人员严重不足,机构很不健全。到志愿军成立时,东北军区后勤部及所属分部、兵站共缺干部1560 多名,占编制总数的54%②参见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79 页。。1950年10月23日,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前方后勤指挥所,跟随志愿军领率机关一起进入朝鲜,负责整个朝鲜战争的后勤工作。但是,该指挥所只有13 人,其下属的3 个后勤分部也是临时组成的,机构很不健全,协作配合不够,人员业务能力不强,使得作战中经常出现中间空虚、前后脱节的状况,严重制约了部队机动作战能力的发挥。到第四次战役时,由于志愿军大量部队先后入朝,总兵力已达95 万人,比战争初期入朝部队增加了3 倍还多。再加上技术兵种增加,弹药、油料消耗大幅度增加。百万大军的后勤供应,使得东北军区后勤部的代管力不从心。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日消耗物资量为550 吨,而后勤的供应力仅能完成一半,因此,战役第一、第二阶段,均因缺粮少弹,不得不中止进攻。①参见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第180 页。后勤缺乏统一的组织指挥,使得整个运动战期间后勤工作存在相当严重的混乱,如:需要立刻实施物资补给的部队,因通讯不畅往往供应不上;有些单位从自身需要出发,私自拦用上级配给其他部队的车辆;医院里积聚着大批伤员,回空汽车却不愿担负后送任务;等等。因此,随着战线的不断向前推进,志愿军战区内后勤的组织和工作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战争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组织指挥的战斗化后勤。

(二)为对抗敌飞机和炮火对志愿军后方的狂轰滥炸。战争中,敌人依靠其空中优势,把切断志愿军后方供应线作为整个作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志愿军后方运输补给上的严重困难。据《跨越苍穹——美国空军史(1947—1997)》一书透露,当时美“空中优势的重大贡献是遮断敌方后勤补给线。这种遮断在共军推进时很重要,在战线稳定时也很有必要”②[美]沃尔特·博伊斯:《跨越苍穹:美国空军史(1947—1997)》,郑道根译,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第88 页。。战争期间,美空军袭击志愿军后方和交通运输线的飞机出动量达255800 多架次,占空军总出动量60%,最高时达80%。仅1952年1月至1953年7月,美军向志愿军后方兵站、仓库投弹就有6 万枚;对铁路线的投弹平均每7 米就有一枚。③参见洪学智:《为实现后勤工作的战斗化而努力奋斗》,《军事学术》1981年第11 期。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下,志愿军后勤损失惨重。入朝时,志愿军共有汽车1300 多辆,第一次战役结束时即损失600 多辆。志愿军3 个后勤分部被炸毁的物资有:汽车325 辆,粮食5 万千克,枪弹53.9 万发,炮弹3.1万发,炸药4500 千克,汽油190 桶。第二次战役后,朝鲜北方的铁路、公路大部分被炸毁,较大的桥梁、渡口被毁之殆尽。④参见张连松、农清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化后勤》,《兵器知识》2010年第11 期。

同时,敌人还采取“固定封锁”“拦阻射击”“发射冷炮”等形式,利用猛烈的炮火对志愿军后方进行破坏。“固定封锁”主要是根据地图坐标,对志愿军后方运输线上的桥梁、渡口、道路交叉点、山隘险峻地段和开阔地段等目标,进行重点控制;“拦阻射击”主要是对志愿军通向前沿阵地的交通运输线,进行逐段封锁,构成多层火力拦阻地带;“发射冷炮”主要是依靠其校正机信号指示目标,重点对志愿军物资仓库、伤员救护所和机关部队驻地等目标,进行不规律的破坏袭击。战斗情况下,敌人除集中密集的炮火压制志愿军前沿阵地和运输道路外,有时还使用远程炮火延伸射击到志愿军战术纵深二三十公里的后方。以上甘岭战役为例,敌人对志愿军两个支撑点倾泻了炮弹190 多万发,最多的一天达到33 万多发。特别是当敌人占领志愿军阵地表面,志愿军退守坑道作战时,火线运输还受到敌步兵轻火器的层层封锁,担任火线运输的人员,伤亡达1700 多名。再如老秃山战斗,志愿军第423 团的担架连,在战斗第一天就伤亡了60%,参战营连的担架运输人员几乎全部阵亡,大大超过了战斗部队的伤亡率。

因此,志愿军后勤必须战斗化,才能在运输、物资保管、伤员转运中战胜空中的敌人,压制敌人的炮火,将大量的、复杂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第一线,保证部队供应和作战。

(三)为消除残匪和敌特对志愿军后方的袭扰破坏。战争期间,敌人通过空降、海岸偷渡、一线阵地潜入等方式,在志愿军后方地区派入特务间谍分子不下万人,其中大部是在阵地战时期派来的。仅据1952年12月至1953年2月这3 个月的不完全统计,敌人用上述方法向志愿军后方派入特务间谍分子共80 多起,约900 多人,其中30—100 人为一批的大股派遣就有4 起。⑤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基本经验总结》,北京:后勤学院训练部,1978年,第31 页。他们与当地的反动分子和潜伏的残匪勾结,进行窃取志愿军情报,指示轰炸袭击目标,破坏仓库、桥梁,骚扰志愿军后方治安等各种破坏活动。志愿军后勤某大站,在敌机一次轰炸中牺牲了64 人,就是因为敌特把哨兵架走,在防空洞上面设置了目标的缘故。志愿军很多仓库在夜间被炸,也往往都是由敌特用信号枪指示敌机目标遭到轰炸的。敌人在进行细菌战期间,仅1952年的2—4月就在沙里院、平址、安州一线空降了7 个特务小组,任务是了解志愿军传染病情况和防疫措施。因此,只有将志愿军后勤人员武装起来,实行战斗化,才能更好地清除残匪敌特对后方袭扰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前线供应不断线。

(四)为弥补志愿军后勤保障力量不足并缩小与敌人的机动能力差距。由于战争爆发突然,各级后勤都是出国前临时扩编的,缺编严重,装卸、担架等勤务均由民工担任,有限的后勤力量被分散在从军区到团的六七个保障层次。后勤与参战部队人数之比为1 ∶40,1951年后虽有所增加,但也只是1 ∶10。而且已有的各级后勤人员,由于是临时扩编的,经验缺乏,业务不熟练,工作方法陈旧,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适应作战要求。美军13 个后勤人员保障1 个兵,志愿军1 个后勤人员保障6—10 个兵。①参见魏延秋:《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后勤现代化建设论述》,《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3 期。在后勤装备上,志愿军已有的后勤技术装备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不配套,大量工作依靠人背马驮,无法保障穿插、迂回等机动作战,机动保障能力差,平均400人编配1台运输汽车,其他技术装备更为少见,部队只能依靠携行物资保障一周的作战行动,被美军称之为“礼拜攻势”。对于“礼拜攻势”的影响,时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在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因粮食、弹药等供应不及时,在作战中或被迫停止进攻,或加重了自己伤亡的例子是相当多的。”②《聂荣臻回忆录》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第754~755 页。因此,为弥补保障力量不足,缩小与敌人的机动能力差距,志愿军后勤必须边打边保障,实行战斗化,才能更好地保存自身有生力量,投入到艰苦的一线保障中。

二、志愿军后勤战斗化举措

(一)建立战斗化后勤指挥体系。彭德怀曾指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勤组织和工作,以保证第一线的充分供应,是不能取得胜利的。”③《彭德怀军事文选》,第492 页。为统筹完成繁重复杂的后勤保障任务,最终赢得战争胜利,志愿军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以建立战斗化的后勤指挥体系。

一是建设既能指挥战斗又能组织供应的后勤领导机关。1950年12月19日,志愿军司令部致电中央军委,建议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或后勤部,统一组织在朝鲜境内部队供应问题。21日,东北军区在给中央军委和彭德怀的电报中,提议在朝鲜境内成立野战后勤部。23日,总后勤部就组织志愿军后勤部问题在给周恩来的报告中提出了具体方案。25日,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彭德怀和东北军区的电报中,同意组织志愿军后勤部。27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筹建志愿军后勤部的指示。指示下达后,因第三次战役正在激烈进行,并积极进行下次战役的各项准备,为避免由于组建新的后勤机构影响当前保障任务的完成,1951年1月5日,彭德怀、洪学智、周纯全以志愿军总部的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建议将志愿军后勤部与东北军区后勤部统一组织,只在前方设精干的指挥部,使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问题被暂时搁置下来。为适应长期作战的需要,中央军委于4月16日发布指示,决定在安东与志司驻地之间组织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④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简编本》,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年,第86~87 页。5月19日,中央军委专门作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着即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直属志愿军首长领导,负责管理志愿军在朝鲜境内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军、师、团后勤部、处长,均由部队副指挥员兼任;过去配属志后的工兵、炮兵、公安、通信、运输、铁道、工程各部长,其建制序列、领导指挥关系统归志后司令部负责。任命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兼任后勤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张明远任副司令员。自此,志愿军在战区内建立了专门的后勤组织指挥机构,把战区后方的保障和防卫力量从组织指挥关系上统一起来,既有利于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又便于开展后方对敌斗争。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按照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保障中进行战斗的要求,加强了后方的组织、业务和思想建设,积极组建各业务部门,军以下建制的各级后勤指挥机构也迅速得到了相应的充实,同时还组建了政治部,健全了后勤各级政治机关,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

二是建立有众多兵种加强的战斗化后勤队伍。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成立后,在充实和加强各级后勤领导机构和业务机构的同时,大力增加后勤保障人员,并改变后勤编成,由过去少数业务部门和勤务部队,转变为包括作战、业务、技术等多专业多勤务的机关和部队。1951年8月,中央军委组建了14 个辎重团入朝,接替战争初期入朝的民工;增调所属6 个工兵团和1 个步兵师配属志后,增强维护后方道路和设置防空哨的力量;扩编3 个汽车团,使志后汽车团达到13 个,运输汽车增加到3700 余辆;抽调2 个电话营归志后建制指挥,给各后勤分部、大站普遍编配了通信分队和电台,并统一了后勤分部、大站的编制序列。①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简编本》,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年,第218 页。经过紧张的增补、扩建和调整,到1951年10月,志后系统发展到6 个分部、28 个大站、4个警卫团又9 个营、13 个汽车团、29 个辎重运输担架团、3 个公路工程大队、39 所兵站医院、4 个高射炮兵营、3 个通信营、8 个运输营,共14 万多人;另配属有公安第18 师、步兵第149 师和6 个工兵团、8 个高射炮兵营,共4 万多人。总人数达18 万多人。②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简编本》,第90 页。同时,进一步充实了铁路运输组织和抢修力量。这样,志愿军后勤保障力量除传统的供应、运输、修理、卫生等系统外,还有防空兵、铁道兵、工程兵、步兵、公安兵、通信兵等正规部队,形成了一支由多兵种、多专业合成的部队,成为能够指挥战斗、组织供应的战斗力量。

(二)调整确立适应战略部署和斗争需要的战斗化后勤体制。朝鲜三面临海,地区狭小。敌人具有海、空优势,可在志愿军后方实施两栖登陆。志愿军既要坚持正面作战,又要防止敌人侧后登陆。针对这一特点,志愿军在阵地战时期对后勤保障体制进行了调整,将运动战时期的跟进保障调整为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保障。这一保障体制将志愿军后方划分为战役和战术两个层次:从鸭绿江边至一线各军之间为战役后方,构成志愿军后方地域。从军后勤至前沿阵地之间为战术后方,构成部队后方地域。在战役后方地域,划分为5 个供应区,每区设置1 个分部。第1、第2、第3 分部为一线分部,按中、东、西三个作战方向部署,负责正面作战部队的供应;第4、第5 分部为二线分部,在侧后东西两翼部署,负责抗登陆部队的供应和支援正面作战。战术后方取消兵团后勤,以军后勤为主体,仍按军、师、团系统对所属和配属部队实施建制供应。

在实行新的供应体制的同时,志愿军后勤还采取了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在前一时期建设兵站运输线的基础上,联线成网,把整个战区后方建设成为统一的四通八达、坚不可摧的兵站运输网。1951年9月,志愿军共动用11 个军另11 个师、9 个工兵团修筑公路,3 个月内投入人工日157 万个,整修公路30 条,新建公路7 条,全长合计2450 千米,新建桥梁、涵洞1206 座。1952年夏,志愿军修路的规模更大,共投入人工日237 万个,在各个方向加修纵横干线,新修横贯路、支路、预备路和迂回路。这样,不仅有4 条公路干线由鸭绿江边贯通战区前沿,还有数条道路沟通东西海岸;不仅各供应区有1—3 条干线,各军、师有1—2 条干线,团至前沿也有2—3 条运输便道。③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简编本》,第118 页。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即使一线被炸断,仍然可以通过支线迂回供应。同时,选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兵站,形成了分散、纵深、梯次的网状兵站布局,并按照作战方向和东西海岸供应区成梯次配备。将运输部队相应配置在兵站附近,以兵站为依托,综合运用火车、汽车和人畜力等各种运输手段,实施分段接力运输。另外,在重要的点和线上配置了高炮、工兵和警戒部队,以及汽车加油、车辆检修和人员食宿等服务机构,还修建了人、马、车辆掩体;并在兵站配置地域构筑了大量地下仓库和地下医院,使兵站具有了装卸、警卫、保管和医疗等综合保障能力,也使整个战区后方成为了一个既能打、能防,又能运、能储、能供、能修、能医的兵站运输网。

(三)全面开展对敌斗争。为应对敌人利用空中和装备优势对志愿军后方的封锁破坏,志愿军后勤采取“打、防结合,积极防御”的全面斗争方针,展开对空射击,严密警戒,以火力压制敌人炮火阵地,清剿搜捕、政治瓦解匪特,实现了后勤战斗化的历史性转变。

一是组织对空射击。美军对志愿军后方破坏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凭借其空中优势肆行狂轰滥炸和严密封锁。入朝初期,美军飞机常以百米以下的超低空飞行搜索目标和进行攻击,见人打人,见车打车,十分猖狂,志愿军有些部队白天根本不敢活动,后勤工作十分被动。为改变这一状况,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号召和组织机关、部队利用手中武器,开展群众性的全面对空射击活动,有效打击了敌机的猖狂气焰,迫使其从不到百米的低空活动上升到两三千米,并不断出现用步枪、机关枪打落打伤敌机的战果。1951年4月和5月,中央军委先后调动第61、第62、第63、第64 共4 个高炮营入朝,归后勤指挥,用于保卫后方运输线。9月,又给志愿军后勤司令部配属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的6 个高炮营和其他3 个兵团的5 个高炮营,掩护后方物资和交通线。在后方高炮部队的使用上,志愿军主要采取了“重点保卫”与“机动突击”相结合的战术。“重点保卫”是对后方较大的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重要的物资接卸点和交通枢纽、重要桥梁等主要目标实施重点掩护,并相机采取以集中对集中、重点对重点的保卫重要目标的办法。如1951年反“绞杀战”斗争中,敌人集中空军控制志愿军“三角地区”时,为集中火力保卫交通枢纽,除后方原有高射炮兵外,志司将前线部队的高射炮兵调出一部加强掩护,共集中7 个高炮团又8 个独立营,先后在万城、中坪等重点地区击落击伤敌机106 架。“机动突击”就是根据敌机活动规律,以游击、伏击的方法打击敌机。如高炮第25 营,在1952年6月1日抽出一个高射机枪排,流动到仓墟地区,一次就击落敌机4 架,击伤3 架。又如某分部高炮营,在1952年2月1日至3月5日的机动作战中,与敌机作战256 次,共击落敌机31 架。三年中,掩护后方交通的高炮部队共击落敌机430 架,击伤1900 多架,其中志后部队先后击落109 架,击伤698 架,俘虏敌机飞行员24 人。①参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简史》,北京:后勤学院训练部,1989年,第118 页。

二是设置防空警戒哨。为了战胜敌机封锁,躲避敌机狂轰滥炸,把物资迅速送往前线,在第四次战役的第二阶段,第1 分部与第3 分部在原来设置防空信号站的基础上,在运输干线上设置哨兵,专门负责防空执勤任务。当敌机临空时鸣枪报警,汽车立即闭灯隐蔽,使敌机找不到目标;待敌机离开后,防空哨再发出解除警报,车辆开灯继续行驶。这样,夜间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车辆损失大大减少。运输线上防空哨这一新鲜事物刚一出现,就受到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的重视和支持,并逐步得到推广,很快在重要运输干线上普遍建立起来。为加强防空哨,1951年2月,中央军委调公安第18 师52 团、53 团入朝,配属各分部担任后方运输线的战勤警卫任务。②参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年,第106 页。志愿军共投入2 万人兵力在朝鲜北部公路线上普遍建立了固定的夜间防空哨,平均每1.5—2.5 公里一个哨位。至1952年6月,志愿军在大小32 条运输线上设置了1308 组防空哨,专门监视敌机活动。星罗棋布的防空哨,构成了严密的对空报警网,使敌机无论飞到哪里,都摆脱不了防空哨的监视。这一制度建立后,汽车每夜行车里程由原来的20—50 公里,至1951年下半年就提高到120 公里左右,到1952年更提高到每夜200 公里以上。汽车的损失率则由入朝第一年的40%,下降到第二年的6%,第三年的0.5%。从入朝到1951年7月的9 个月中,志愿军共损失车辆6642 台,1951年8月至1952年4月的9 个月中,仅损失车辆564 台。同时,防空哨不仅负责警报防空,而且还担负着指挥交通,维修道路,抢救车辆,清剿匪特等任务。仅据1953年的7 个月统计,志后所属的防空哨部队在公路线上就排除了定时炸弹和蝴蝶弹4953 枚,填补弹坑1240 处,救护遇险人员5465 名,抢救汽车816 辆,抢出主副食品55 万斤,抢出弹药1032 箱。此外,还击落击伤俯冲低飞的敌机48 架③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基本经验总结》,第38 页。。对于防空哨,毛泽东曾给予很高评价:“战争头一个月,我们的汽车损失很大。怎么办呢?除了领导想办法以外,主要靠群众想办法,在汽车路两旁用一万人站哨,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着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这样,汽车的损失就由开始的百分之四十,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④《毛泽东选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02~103 页。

三是武装后勤人员,组织剿匪捕特。志愿军后勤,除了防空哨部队、警卫部队、工兵部队和辎重装卸部队,都是按照步兵部队的武器编制装备之外,各级领导机关、兵站、仓库、医院、汽车部队、担架运输部队等,也都配备了战斗武器,进行了战斗编组和战斗训练。特别是对后方的防空降、防登陆等大规模的作战行动,都制定了作战方案,以便及时地调派部队和组织协同,更好地保障后方安全。

为阻止匪特的袭扰破坏,志愿军后勤采取“严密防范,积极搜捕”和“以军事清剿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与当地政府密切配合,对匪特进行清剿和抓捕。1952年上半年,仅志后所属各分部和公安第18 师就捕获匪特208 人,缴获各种枪109 支,子弹1600 余发,电台5 部,降落伞9 个。7月1日至8月15日又捕捉空降特务11 名,土匪2 名,陆地派遣特务5 名,并发现成股匪特4 次计200 余名。全年共捕获匪特335 名①参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第184 页。。志后搜捕匪特的措施包括:组织小分队经常搜捕,仅1952年上半年,出动搜捕兵力达53180 人次;组织全面、大规模地搜山、清剿,如第1 分部第11 大站在10月份参加清剿团,即捕获匪特47 名,缴获步枪12 支,手榴弹8 枚;进行政治瓦解,1952年下半年配合当地政府和群众,争取96 名敌特向当地政府自首。

(四)采用以变应变的对敌斗争艺术。敌人对志愿军后方封锁破坏的手段和方法变化多端。在三年战争期间,敌空军在战略战术上的大变主要有三次,即所谓“全面控制”——“绞杀战”——“重点破坏”,小变化更多。“绞杀战”的三个阶段就是“变”,每个阶段又有若干的“变”。敌人的变,不仅表现在战略战术上,而且具体破坏手段和方法也不断变化。如对公路线,开始是狂轰滥炸,后来是重点封锁。重点封锁的方法也不断变化,先用实心四角丁,再用空心四角丁、蝴蝶弹和定时炸弹,后用照明弹空中封锁。

志愿军后勤摸规律、找对策,敌变我变,先机制敌,既斗勇又斗智。入朝初期,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将后勤工作转入夜间进行,并对各种物资实行严格的分散和严密的伪装。物资伪装除利用自然景色和地形地物外,还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假目标,如假桥梁、假仓库、假汽车掩体等,借以分散和消耗敌人火力。当敌人投掷四角丁、蝴蝶弹、定时炸弹和照明弹实行重点封锁时,志愿军后勤又适时发动群众,发明创造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斗争方法。如排除四角丁,起初用手拾太慢,后改为用扫帚扫;排除蝴蝶弹,起初一个个地用枪击引爆,以后用废电线和绳子像“网鱼”一样集中引爆;照明弹起初对行车威胁很大,以后利用其开始照明的瞬间闭灯加速冲过封锁地区,汽车司机诙谐地说这是“借光”。

在阵地战时期,志愿军后勤部门还把坑道斗争运用于后勤保障,使之成为实施物资补给和医疗救护的可靠依托和安全保障。1951年11月22日,志后党委作出了《加强仓库建设和物资保管》的决定,提出第1 分部在三登以北的成川、顺川地区,第2 分部在阳德地区,第3 分部在汉滩地区,第7 分部在球场、熙川、德川、宁远地区,第5 分部在龙兴、云兴地区修建永久性石洞库的方案,以加大各分部的物资储备。1952年3月志后上报了《修建石洞、地道平房仓库、伤员地洞宿舍》的计划。3月27日,经聂荣臻审核,周恩来批示同意后,于4月初从6个工兵团中抽调9个营,分别配属5个分部,加上各分部本身调集的兵力,即开始了永久性、半永久性仓库的修建工作。到6月底,新建了能容1217 个车皮物资的石洞库和能容纳793 个车皮物资的土洞库,并修补了能容纳637 个车皮的原有仓库。②参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第171 页。新建的仓库位置隐蔽、疏散,交通方便,基本达到了防空、防雨、防洪水、防特的要求。正如毛泽东1952年8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38 次会议上指出的:“吃的问题,也就是保证给养的问题,很久不能解决。当时就不晓得挖洞子,把粮食藏在洞子里。现在晓得了,每个师都有3 个月粮食,都有仓库,还有礼堂,生活很好。”③《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67 页。9月初,志后又集中了工兵10 个连另2 个排的兵力,在三登、阳德、宁远、安州附近开始了地下医院的修建工作。到11月底,共修建病房870 间,可容伤病员7000 人;医务、化验、灭虱室等997 间。①参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史》,第172 页。大量永久性、半永久性仓库和医院的修建,减少了物资的损失,保证了伤病员的安全,为做好阵地防御作战中的后勤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贝文·亚历山大在其著作《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公开承认:“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②[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郭维敬、刘榜离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0年,第591 页。

三、结语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的最大规模的现代战争。战争中,志愿军后勤胜利完成了“指挥战斗,组织供应,保证胜利”的历史使命,取得了伟大成绩,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年间,志愿军后勤前运物资9500 余种,共260 余万吨,火车前运92920 个车皮,汽车(仅志后各分部汽车团)前运151 万余台次,合2.4896 亿余吨公里,收治伤员393333 名,收治病员338017 名,志后部队牺牲3687 人,负伤7042 人。③参见《洪学智后勤文选》上卷,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年,第165~166 页。志愿军后勤在战争中采取的战斗化措施,为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近70年,但其后勤战斗化的经验,对保障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仍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毛泽东曾指出,要“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状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现代化正规化的目的。”④《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360 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人早就认识到的道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11月9日的中央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强国强军必须强后勤。随着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国家利益和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后勤建设越来越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赢得战略竞争主动的重要力量,要按照打仗要求建后勤、用后勤。⑤参见王士彬、徐叶青:《聚焦保障打赢,加快转型重塑,努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后勤》,《解放军报》2016年11月11日,第1 版。当今世界,能源、生物、信息科技发展日益成为影响战争形态的重要因素,未来战争将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全维战争,前方和后方的界限趋于模糊,后勤保障打赢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复杂。应借鉴志愿军后勤工作的宝贵经验,从思想工作、组织建设、编制装备和后勤训练等方面加强后勤战斗化建设,切实去除和平积弊思想,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坚强保障。

猜你喜欢

志愿军后勤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试论企业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浅析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史料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优化路径分析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用鲜血浇铸的战地日记——追记志愿军张子丰的革命烽火岁月
On American Individu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