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五代兵学简论*

2020-11-29

军事历史 2020年2期

隋唐五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同时又是冷兵器时代的兴盛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空前发展,综合国力、军力大幅度提升,国家声望日隆,缔造了在东亚乃至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封建大一统帝国。隋唐五代兵学上承先秦汉魏两晋南北朝兵学传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启宋代兵学走向全面繁荣,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隋唐五代始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终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历时380年。在这段时期,兵学在起伏中发展,在沉寂后复兴,较好地顺应了现实需求,呈现出自身独有的时代特征。根据各阶段兵学发展大势,隋唐五代兵学可划分为隋代兵学、唐代前期兵学、唐代后期兵学、五代兵学。

(一)重建大一统帝国背景下的隋代兵学

自西晋末年以来,天下重新陷入分裂局面长达近三百年之久。隋文帝杨坚登基后,始终着眼统一大业,充分发挥高颎、崔仲方、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良臣猛将的作用,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注重“积形”“造势”,成功地践行了《孙子》“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①《孙子·形篇》。和“所措必胜,胜已败者”②《孙子·形篇》。的“称胜”战略思想,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了重建大一统帝国的伟业。

隋代兵学始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终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代兵学历时仅38年,大体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兴盛的发展过程。隋初统一战争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指导思想,尤其是注重协同配合、水陆并进、重点突破的江河作战思想,堪称中国古代渡江作战的成功典范。高颎提出的《取陈策》、贺若弼提出的《御授平陈七策》、长孙晟提出的《攻突厥之策》,以及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在作战和治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善择战机、长于用奇、攻虚击弱、优俘攻心、信赏明罚思想,反映了隋代前期兵学的基本状况,隋末农民战争思想则代表了隋代后期兵学的最高水平。

(二)总结用兵经验的唐代前期兵学

唐代兵学如实反映了冷兵器时代兵学向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兵学过渡时期的真实状况。唐代兵学对唐统一战争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提出了不少有创新价值的兵学观点;同时又深受胡汉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影响,吸纳了游牧民族兵法中的精华,反映在军队编成、训练、作战方式等方面。①参见王援朝:《唐代兵法形成新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 期。

唐代兵学以安史之乱爆发为界,划分为唐代前期兵学、唐代后期兵学。唐代前期兵学又称盛唐兵学,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开始,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为止。安史之乱前的唐代兵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兴盛渐趋衰落的过程。贞观年间是这一阶段兵学发展的高峰,以《李靖兵法》(又称《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卫公兵法》)和反映该时期兵学状况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问对》)为代表作;还有政论与兵学融为一体的著作,如《贞观政要》。该阶段出现了一本谈论王霸经权达变之术的杂书《长短经》,还有专论一种军事技艺的“兵技巧”类兵书《射经》;先后涌现了以唐太宗李世民、李靖、李勣、侯君集、苏定方、刘仁轨、裴行俭、郭元振等为代表的兵家;此外还有文人论兵者,如陈子昂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这一阶段的兵学内容。

(三)经世致用的唐代后期兵学

唐代后期兵学始于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终于哀帝天祐四年(907)。不少有识之士对安史之乱进行了深刻反思,兵学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兵学得以再度复兴。一方面,在平定安史之乱和藩镇叛乱的战争中涌现出了郭子仪、李光弼、张巡、李晟、马燧、浑瑊、李愬等一批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还有“练达兵机”的高级军事幕僚李泌、陆贽;另一方面,李筌、杜佑、杜牧、王真等大量文人本着经世致用的考量,积极谈兵论战,出现了《太白阴经》《阃外春秋》《李筌注孙子》《阴符经疏》《通典·兵典》《杜牧注孙子》《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贾林注孙子》《陈皞注孙子》等兵学著作,文人论兵群体由此形成。这时的兵家更加注重兵学的实用功能,期望借助兵学扭转军事上的颓势,再现盛唐辉煌。以大规模流动作战思想为特色的唐末农民战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阶段的兵学内容。

(四)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五代兵学

五代兵学始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终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历时54年。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政权林立,战争频繁激烈,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战争类型多样,以兼并战争为主,辅以民族战争、农民战争、统一战争。在王朝频繁更替的乱象背后,重建大一统的趋势不可阻挡。五代兵学反映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兵学状况,王朴《平边策》,李存勖的攻虚击弱、长途奔袭思想,周德威的以骑制步思想,郭崇韬的速战速决思想,柴荣的“修道”备战、精兵治军思想代表了该时期的兵学水平。

隋唐五代兵学承上启下,如实反映了冷兵器时代兵学向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兵学过渡时期的真实状况,对冷兵器时代的兵学理论作了系统总结,同时又注重汲取新的实战经验,提出了不少有创新价值的兵学观点,体现出儒道兵诸家思想交融、注重实用、开拓进取、兵学分类总结等时代特征。

(一)道家兵家儒家思想的交融渗透

隋朝重新实现大一统后,推行“三教并奖”的文化政策,既保护佛教、道教,又提倡儒教,主张儒、佛、道并重,并被唐朝统治者沿用。这为诸家思想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整合与融合的第三个高潮期,②参见黄朴民、魏鸿、熊剑平:《中国兵学思想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45 页。隋唐道、兵、儒诸家思想的交融,是对先秦、两汉以来的兵、儒、道合流的传承与发展。

在隋唐五代儒家道家兵家思想的融合互通中,道家与兵家思想的交融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得尤为活跃,所取得的效果也最为显著。应该说,“道家论兵”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许多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但以唐代为盛。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以李筌、王真、赵蕤为代表的道兵家群体,并留下了《太白阴经》《阃外春秋》《道德经论兵要义述》《长短经》等一批道兵家著述,道家与兵家交融的广度与深度均是空前绝后的,“道家言兵”成为唐代兵学的鲜明特色。道家论兵与兵家论兵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处,形成了中国兵学史上独具特色的道兵家流派。道兵家的活跃极大地丰富了唐代兵学内容,主要反映在其用道家学说阐释兵学观点、浓厚的出世隐逸观念和方术神秘色彩。①参见王凤翔:《兵势水形:唐代道兵家发微》,《管子学刊》2016年第3 期。应该说,道兵家在战争观、思维方式、作战手段、治军之道等方面,都深刻地打上了道家思想的印记,一些思想和具体主张还被后世兵家所采用。道家与兵家的交融互通虽然是唐代普遍的文化现象,但是也应看到儒家、纵横家等其他思想也参与了唐代思想的大融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建立了互通关系,相互借鉴与融合。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研读《道德经》蔚然成风,儒者也不能避免,儒、道合流成为一种不容小觑的社会潮流。兵儒合流在唐代也有所反映,比如将儒家思想引入战争观,进一步确立了战争观认识上的儒学指导地位,体现在战争观上就是宣扬“义战”,主张“兵非道德仁义者,虽伯有天下,君子不取”②李筌:《太白阴经》卷2《人谋下·善师篇》,见张文才:《太白阴经解说》(上),北京:线装书局,2017年,第99 页。,提倡以道德仁义规范战争活动。大体而言,《太白阴经》《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道、兵、儒思想兼取杂糅,《长短经》更是博采道、兵、儒、法、纵横等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皆鲜明地体现了诸家思想融合的时代特征。

(二)注重经世致用的兵学理论

出于指导现实的强烈需求,隋唐兵学理论更加注重实用性,不尚空谈,强调可操作性,体现了强烈的经世致用的特征。

一是聚焦历代用兵得失成败,为统治者和将领提供现实借鉴。痛感中央权威弱化、军队战斗力弱化、将帅统兵指挥能力弱化,导致唐军屡打败仗,朝廷无力镇压叛乱,而地方藩镇日益坐大,杜佑在《通典·兵典》中摘取《孙子》的重要兵法原则,围绕兵则阐述兵法要义,在每一条兵法要则之后,佐以历代用兵战例,为唐军将领用兵提供了应对战场各种情况的具体对策,在当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二是着眼实战,制定行军、战斗队形、扎营、布阵之法。《李靖兵法》认为行军队形可根据道路状况区别处置;当在行军过程中突然与敌军遭遇,行军队形必须立即展开成战斗队形。该书还探讨了扎营之法和各种情况下的布阵之法,包括与敌遭遇之时的布阵阵法、竖阵阵法、横阵阵法,以及撤出战场时的阵法,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是注重训练实效。《李靖兵法》《长短经》均体现了训练务求实效、讲究实用的思想。《李靖兵法》阐述了教战练兵之法,涉及跳荡队、战锋队、驻队的演练动作、行进队形、集合与解散等内容。《长短经》着重探讨了士兵的战鼓、旌旗训练,详细阐述了金鼓旌旗的号令内容,强调只有平时严格按照鼓旗号令训练,战场上才能战胜攻取。

四是关注相马疗马和医药救护。《太白阴经》总结了唐代以前的相马经验,介绍了马匹的五种常见病情及其简易疗法,指出要针对“筋劳”“骨劳”“皮劳”“气劳”“血劳”这五种不同的病状,对马匹采取各不相同的治疗方法。该书还对古代军事医学领域中的药方做了全面的探讨,强调“稠人多厉疫,屯久人气郁蒸,或病瘟、癀、疟、痢,金疮,堕马。随军备用药与方,所必须也”③李筌:《太白阴经》卷7《祭文捷书药方·治人药方篇》,第499 页。。该书收录的20 个治人药方和7 个治马药方,多数都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药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兵学理论的分类与总结

从兵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唐代兵家对兵学理论的分类与总结,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兵学作出了贡献,也为宋代兵家撰著大型类书《武经总要》等兵书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对兵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初步分类。《艺文类聚·武部》将其简明扼要地分为“将帅”和“战伐”两大类。《北堂书钞·武功部》将兵学理论体系分为16类,依次为论兵、讲武、征伐、将帅、谋策、号令、阵、骑、军容、兵势、攻战、克捷、守备、御边、降伏、功勋。《通典·兵典》将其分为15 个大类别、137 个小类别,围绕《孙子》用兵原则,佐以战例和言论予以印证。《太白阴经》将兵学理论体系分为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共9 类。《长短经》将其划分为24 类,涉及战争观、治军、作战指导等内容,自成一家之说。

二是对战具进行了较合理的分类。这里的战具是指武器装备以及作战保障器物。《太白阴经》将战具分为8 类,依次是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济水具、水战具、器械、军装,涉及攻守城器械、冷兵器、战舰、火器、军需等内容。

三是首次对军事侦察进行了初步分类和具体阐述。《太白阴经》在第五卷《预备》探讨了军事侦察的相关内容,将其分为烽燧台、马铺土河、游奕地听、报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更刻、乡导、井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共12 类,涉及烽火、斥堠、巡逻、听声望远、驿传、号令、鼓角、示警等内容。这是自先秦以来对军事侦察所做的首次分类和最全面的阐述。

四是对若干兵学理论观点进行了总结。《太白阴经》深入探讨、全面总结了一系列兵学思想观点,涉及天道、地道、人和、富国强兵、谋略、选士、励士、刑赏、攻守、用间等内容。如在《数有探心篇》中,李筌探讨了“探心之术”的由来及应遵循的行动准则等,在总结前人兵学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了“情变于内者,形变于外,常以所见而观其所隐,所谓测隐探心之术也”①李筌:《太白阴经》卷1《人谋上·数有探心篇》,第82 页。的结论。《长短经》博采前代兵书之精义,对诸多兵家思想理论钩玄提要,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一兵学观点进行专题性总结。如在《格形》中,作者赵蕤采取例证法,对“攻其所必趋”“攻其所爱”的兵学观点进行了较深刻的总结。

(四)注重机动作战,轻骑兵战术得到高度发展

重装骑兵兴起于十六国时期,至北朝发展到顶峰,隋朝军队仍以重装骑兵作为主战军种。但是,自隋末唐初以来,重装骑兵在战争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其机动性差的致命弱点,同时由于杀伤兵器的发展以及突厥轻骑兵的影响,轻骑兵日益兴起,逐渐取代了甲骑具装,一跃成为骑兵的主力。②参见王援朝:《唐初甲骑具装衰落与轻骑兵兴起之原因》,《历史研究》1996年第4 期。在与重装骑兵的较量中,机动灵活的轻骑兵可以充分发扬快速奔驰的速度优势,给予对手出其不意的袭击,或穷追不舍、持续追击,或迅速迂回包抄,或突然截击,或远程奔袭,极大地丰富了骑兵的战术内容。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善用轻骑兵的高手,曾经回顾总结了自己的轻骑兵战术:“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③《资治通鉴》卷192,唐高祖武德九年九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22 页。他在浅水原之战、虎牢之战等作战中成功运用“阵后反击”的战法,均取得了胜利。

轻骑兵战术的高度发展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自李渊在太原效仿突厥组建轻骑兵始,李渊集团在破历山飞之役、霍邑破宋老生之役、饮马泉与潼关两败屈突通之战、浅水原与薛氏父子之战、击破刘武周之战,④参见汪篯:《唐初之骑兵》,《汪篯隋唐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27~241 页。以及洛阳之战、虎牢之战中,皆能善用轻骑兵出奇制胜,充分利用了骑兵的速度优势与冲击力,往往在不利态势下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极大地推动了轻骑兵战术的发展。虎牢之战是李世民运用轻骑兵获胜的经典战例。轻骑兵在这一战中充分发挥了突击的作用,采取从中央突入敌阵、阵后反击的战术,迅速而猛烈地打击了对手,在其尚未反应过来就予以摧毁,一击致胜。

(五)“盛唐气象”影响下的雄健进取的兵学文化精神

“盛唐气象”⑤本文中的“盛唐”特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这一段时期。所展现的雄浑恢弘、高度自信、兼容并包、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也为当时的兵家所濡染,进而内化为豪迈雄健、开放进取的兵学文化精神。

一是“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襟。大唐统治者具有强烈的“胡越一家”①《资治通鉴》卷194,唐太宗贞观七年十二月,第6104 页。、不分华夷的民族平等观念和“以天下为家”②吴兢:《贞观政要》卷5《论公平第十六》,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07 页。的博大胸襟。唐廷采用汉蕃并用、胡汉不分的选将任将标准,在所任用的武将中,有不少人来自突厥、回纥、铁勒、靺鞨、契丹、沙陀、羌、高句丽等周边少数民族,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李光弼、浑瑊、黑齿常之、高仙芝等杰出将领都为盛唐立下了卓著战功,充分反映了唐朝所推行的民族平等的用人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正是立足于民族平等观,才由此催生了具有天下视野的国家观。

二是尚武自强的盛唐之魂。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先秦与隋唐两个高峰,尤其在盛唐时期得到全面张扬。李唐王室具有胡汉混杂的血统,且长期生活在胡汉杂居的西北地区,深受胡族尚武之风的影响,历来崇尚武功。李渊、李世民父子均善于弓马骑射。李世民不仅能够左右开弓,而且膂力过人,可以“箭穿七札,弓贯六钧”③《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5 页。,曾经自夸“以弧矢定四方”④吴兢:《贞观政要》卷1《政体第二》,第90 页。。这其实是初唐浓郁的尚武之风的缩影。唐王朝尊崇军功,给予立功者极高的社会地位,以军功博取功名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的普遍追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恰是这一时期尚武之风的写照。尚武自强精神已然成为推动大唐帝国走向繁盛的强大动力。

三是自由开放的时代氛围。盛唐区别于其他封建王朝的鲜明特征,便是开放的时代精神。⑤参见吴相洲:《玄宗与盛唐气象》,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17~33 页。它不仅反映在全面开放、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上,也反映在开放的边防观念方面。唐王朝在保卫边疆、巩固国防问题上跳出了前朝的思维模式,不在边境上修长城防守,而是倚靠有卓越才能的将领镇守边关,保疆固圉。唐太宗曾经指出:“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⑥《资治通鉴》卷196,贞观十五年十月,第6170 页。这种以大将为长城的观念,是从“治内服外”的战略高度筹划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显然,这不仅是开放的边防观念,更是力图有所作为的进取型的边防观念。

四是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盛唐时期文治武功均取得巨大成功,大张国威,遐迩闻名,展现出了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在面临外部势力挑衅、边防安全受到威胁之时,能够果敢出兵反击侵扰,在自卫反击过程中拓展疆域。当然,开疆拓土只是其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不因循守旧的创新变革才是其内在实质。盛唐人反对固守不变,主张力矫时弊,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唐太宗创新轻骑兵战法、李靖创新阵法、战术,武则天创设武举,均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的创新理念。

(六)文人论兵渐成声势,形成一个特殊的兵学群体

唐代初期的兵学呈现兴盛局面,具有战争实践经验的兵家是推动该时期兵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文人论兵尚不活跃,只有陈子昂、赵蕤等少量人参与其中。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内忧外患益发严重。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孜孜探求破解困局之策,从兵学中找寻止暴遏乱、抵御外侮之道,涌现出以李筌、杜佑、贾林、王真、杜牧、陈皞、皮日休等文人为代表的兵学研究群体。唐代文人论兵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唐代兵学内容。首先是具有浓厚的兵儒合流色彩,主张修文德,绥四方,武与德要相辅相成。陈子昂提出以仁德安民附敌以固国,赵蕤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以德来,然后命将出师矣”⑦赵蕤:《长短经》卷9《兵权·出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8 页。。皮日休主张以仁义道德收揽民心、安定天下,指出“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⑧皮日休:《读司马法》,《全唐文》卷799,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382 页。,主张以民心取天下,反对以民命取天下。其次是着眼国家长治久安而提出兵学主张。针对当时边患四起、兵疲人劳、民怨沸腾的现状,陈子昂认为其根源就在于“兵甲岁兴,赋役不省”①陈子昂:《答制问事·请息兵科》,《全唐文》卷21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46 页。,强调要以史为鉴,慎动干戈,务息兵革。最后是论兵注重针砭时弊,服务现实,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杜牧着眼治军现状,主张根治军队中存在的“不蒐练”“不责实科食”“赏厚”“轻罚”“不专任责成”②杜牧:《樊川文集》卷5《战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2~93 页。的“五败”现象;针对藩镇之乱,提出平定昭义的用兵方略:“若使河阳万人为垒,窒天井之口,高壁深堑,勿与之战。只以忠武、武宁两军,帖以青州五千精甲,宣、润二千弩手,径捣上党,不过数月,必覆其巢穴矣”③《资治通鉴》卷247,唐武宗会昌三年四月,第7983 页。,被唐廷采纳,为最终顺利平叛发挥了积极作用。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平叛战争、农民战争等多种战争样式,涌现了杨坚、杨素、贺若弼、李世民、李靖、郭子仪、李光弼、李晟、李存勖、柴荣等著名兵家,出现了《李靖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长短经》《射经》《太白阴经》《通典·兵典》《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等兵书。隋唐五代兵学在注解《孙子》、诠释兵学范畴、总结战争经验、道兵儒融合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孙子》注解的兵学贡献

《孙子》注解发端于汉魏之际,曹操首次注解《孙子》,至隋唐五代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这一时期就出现了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5 个注家。在唐代注家中,李筌最早注解《孙子》,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在注解《孙子》时,用词较为精练而准确,基本上符合兵法本义;列举史例解释兵法,史例文字或详或略,多为史上著名战例。另外,他还引用《太一遁甲》作注,具有兵阴阳家的特色。李筌兼通儒、道、兵家思想,《孙子》注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庞杂的思想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贾林注解《孙子》用词简洁,在对若干问题也有独立观点,并能够作出深入而详细的阐述。他对《九变篇》的注解内容相对较多,且有新的见解。杜佑注解《孙子》,善于引经据典,既援引姜太公等兵家之语,也援引《孟子》等儒家经典文献,还援引《左传》等史籍,借用名家名言增强了说服力。杜佑知晓兵学要旨,对一些兵学观点能够作出较符合兵法本义的准确阐释。杜牧为杜佑之孙,被公认为曹操之后的第二大注家。杜牧注解《孙子》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据统计,杜牧注解合计有376 条。④参见于汝波主编:《孙子学文献提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3 页。他注解《孙子》善用史例注解兵学观点,所用史例是各注家中最多的;并且敢于列举当朝史例,对现实有所针砭,绝非空发议论,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陈皞在注解《孙子》某些词句上能够提出独立见解,有的还可以纠正前人的片面理解。上述注家在注解中深化了兵学认识,或者重新诠释了兵学观点,在注解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作出了一定的兵学贡献。

(二)战争实践经验的兵学总结

唐王朝统一天下后,历经战火淬炼的兵家有条件去系统总结战争实践经验,《李靖兵法》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⑤该书成书时间不详,但可视为一部客观反映唐代初期兵学状况的兵书予以研究。被称为这一时期的兵学双峰。

《李靖兵法》系由清人汪宗沂将散见于《通典》中的李靖“语录”辑录而成。该书所反映的隋末唐初战争出现了新变化,轻骑兵重新兴起,并在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世民、李靖都是善于运用轻骑兵作战的高手,李世民在浅水原之战、雀鼠谷之战、洛阳之战、虎牢之战,李靖在突袭颉利之战、西击吐谷浑之战中,均充分利用轻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对敌军实施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战果辉煌,取得了统一战争和巩固边疆作战的一系列胜利。该书深入总结了轻骑兵作战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用兵上神,战贵其速”①杜佑:《通典》卷154《兵典七·兵机务速》,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954 页。的作战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兵学发展的显著特色。《李靖兵法》还对速决战、持久战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形势对己不利时,就应当“避其锋势,与其持久”②杜佑:《通典》卷154《兵典七·兵机务速》,第3954 页。,万万不可贸然进攻。该书明确提出了持久作战思想,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唐初统一战争中的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等持久作战经验的总结。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另一部总结战争实践经验的杰出兵书,深入探讨了霍邑之战、征伐高句丽之战、平萧铣之战、讨突厥之战等战役的用兵得失,重新诠释了“奇正”“虚实”“攻守”等兵学范畴,尤其对“奇正”范畴做了有创意地阐发,认为只要“正”“奇”运用得当,无论是用“正”还是用“奇”,都可以取得胜利,从而突破了以往认为只有用“奇”才能获胜的传统观点;总结了李靖的训练方法,主张训练须循序渐进,“必先结伍法,伍法既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将,裨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阵图,此一等也”③《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4 页。;探讨了作战过程中的唐军内部各军兵种的配置问题,即“跳荡,骑兵也;战锋队,步骑相半也;驻队,兼车乘而出也”④《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第16 页。,特别指出李靖西讨突厥的军队就是采取了这种配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该书谈兵论道并非空泛议论,而是结合鲜活的战争实践深入探析,故能得出独到的见解。

(三)道、兵、儒杂糅交融的兵学反映

《太白阴经》《道德经论兵要义述》集中反映了唐代道、兵、儒杂糅交融的兵学发展状况。李筌提出将《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⑤《太白阴经》引用该句为“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理天下”,与原文略有出入。作为治国用兵的指导思想,同时又主张“主有道德”,实行“王道”,达成“内圣外王”的目标;认为“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主张慎战,同时又肯定“诛暴定乱”的军事行动;认为“善用兵者,非仁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⑥李筌:《太白阴经》卷2《人谋下·沉谋篇》,第116 页。,提出将儒家的“仁义”、道家的“阴阳”、兵家的“诡谲”统一起来。王真由道论兵,认为人和万物由“道”所产生,应当遵“道”而行;指出战争和祸乱的根源都在于争利,提出了“去争”“遏乱”的战争观;将道家和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提出了道、德、仁、义、礼兼而用之的经国治军思想;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以无事取天下,但同时也主张备战不废兵,认为“无备于内,必至灭亡”⑦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6 页。,将“备战”上升到了关乎国家和军队生死存亡的高度。

(四)兵技巧类的传承之作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兵技巧类兵书非常稀少,《射经》是唐代唯一现存的兵技巧类兵书,弥足珍贵。《射经》又称《教射经》,是专门探讨射箭这一项军事技能的兵书,着重探讨了射箭的引弓操作要领、发射弓箭操作要领等具体操作技巧。该书强调练习射箭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练射静止靶,由近及远,逐渐增加射箭距离;然后练射活动靶。《射经》既对之前及当时射箭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被当时军队用于教习射箭,⑧参见杜文玉、于汝波:《中国军事通史》第10 卷《唐代军事史》(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90 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执掌枢机者的兵学主张

在中国兵学史上,论兵者并非都是兵家,许多人未曾统兵作战,也热衷于谈论兵事。唐朝执掌枢机者谈兵,因为身为宰相,参预朝廷机要,所以基本上都是结合当时国家和军队所面临的重大现实国防问题或军事战略、作战指导等问题阐发,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针对唐面临南面的南诏、西南的吐蕃和西北的回纥、党项等周边政权的威胁,李泌主张合众弱以制一强,提出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固”①《资治通鉴》卷233,唐德宗贞元三年九月,第7502 页。的地缘联盟战略思想,陷实力强大的吐蕃于北、南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为稳定边防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陆贽着力阐述了安边、守边以御敌的军事思想,强调“理兵足食”是安边御敌的关键所在,建议实行募兵戍边,恩威兼施,就可以做到“出则足兵,居则足食,守则固,战则强”②陆贽:《陆宣公奏议》卷10《论沿边守备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2 页。。杜佑主张强本弱枝,肯定汉代“重兵悉在京师,四边但设亭障”③杜佑:《通典》卷148《兵典一·兵序》,第3779 页。的内重外轻的做法,反对内轻外重的兵力部署;深刻反思藩镇割据教训,强调要重视将帅素质,选将要“先之以中和,后之以材器”④杜佑:《通典》卷148《兵典一·兵序》,第3781 页。,先德后才,不可偏废。李绛强调要始终注意加强边境备战,将士只有悉心备战,奋勇御敌,才能消除边患。李德裕在讨平昭义刘稹之乱中,居中指导,大胆革除军队指挥体制中的弊端,“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议,约敕监军不得预军政”⑤《资治通鉴》卷248,唐武宗会昌四年八月,第8009~8010 页。,减少朝廷和监军对前线指挥员的干预,保障将领有效行使指挥权,从而使“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⑥《资治通鉴》卷248,唐武宗会昌四年八月,第8010 页。。唐军迅速平定了叛乱,李德裕可谓功不可没。

(六)隋唐五代战争实践所反映的兵学思想

隋唐五代期间的战争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历史影响大,还具有丰富的战争样式。这一时期的统一战争、卫国战争、平叛战争、农民战争实践体现了丰富的兵学思想。

1.隋唐统一战争中的兵学思想。在隋初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成功实施了全方位的大战略,在政治上大造舆论,在出兵前颁布伐陈诏令,吊民伐罪,瓦解对手士气民心;在外交上与陈朝结好,每次在隋境内抓获陈朝派来的间谍,“皆给衣马礼遣之”⑦《资治通鉴》卷176,陈长城公祯明元年十一月,第5492 页。,隐蔽企图,迷惑对方;在经济上荒废陈朝农事,采纳高颎提出的“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⑧《隋书》卷41《高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1 页。的建议,致其经济困乏,军民厌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战,有意令造船者将造船废木料投江顺流漂下,同时又秘密派遣间谍“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⑨《隋书》卷41《高颎传》,第1181 页。,威慑、扰乱陈朝军心民心;在军事上积极做好各项战争准备工作,调兵遣将,增强一线兵力;采纳柱国王长述“修营战舰,为上流之师”⑩《隋书》卷54《王长述传》,第1362 页。的建议,大造战舰,训练水师。在一系列大战略举措所创造的有利态势下,隋军一路势如破竹,隋文帝仅用不足3 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平定陈国全境。

在唐初统一战争中,李渊从自身力量弱小的现实出发,深入分析天下地缘格局,认为关中不仅具有险要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而且受战争破坏较小,资源比较丰富,另外守备空虚,易于乘虚袭取。于是,他确立了乘虚袭取天下要害之策,果断进军关中。在夺取长安后,李渊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⑪《资治通鉴》卷184,隋恭帝义宁元年七月,第5743 页。,由此确立了“据险养威”、深根固本的地缘战略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关中的地缘优势,分兵略地,深根固本,最终统一了天下。此外,唐军在统一战争中所采取的先谋后战、后发制人的用兵方略,出其不意,速战速决的作战指导思想,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也颇为成功。

2.卫国固疆战争中的兵学思想。隋朝初建,“控弦数十万”⑫《隋书》卷84《突厥传》,第1865 页。的突厥便趁机频繁南犯掠扰。隋文帝对此采取了军政兼施的斗争策略,武力打击与分化瓦解双管齐下。他在军事上采取先防御后反击之策,命将领屯兵数万防备突厥;在政治上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的建议,实施“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①《隋书》卷51《长孙晟传》,第1331 页。之策,利用突厥内部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处罗侯、阿波可汗之间的矛盾,用间挑拨其关系,最终达成了分化瓦解的目的,并且趁势发起全面反击,在较短时间内降服实力强大的突厥,使北部边境维持了二十余年的和平局面。

唐王朝建立之后,曾先后面临来自北方、西北、东北等方向的安全威胁,在卫国固疆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体现了较丰富的兵学思想。

一是不拘常法,通权达变。唐军将领善于在战场态势突变时相机处置,灵活应变。在诺真水之战中,薛延陀部在被唐军追击后,变骑战为步战与骑战相结合,结果重挫唐军。唐军将领薛万彻立即改变战术,命令士卒下马步战,手持长矟发起猛烈冲击,大败对手。

二是轻骑奔袭,灵活机动制敌。唐王朝在北疆先后面临东突厥、薛延陀的威胁。在北击东突厥、薛延陀的战争中,李靖、李世勣(后避李世民讳,改称李勣)、苏定方、李道宗、薛万彻、执失思力等将领展现了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娴熟地运用轻骑兵,采取了长途奔袭的战术,通过快速灵活的机动性,突然对其发起猛烈的攻击,往往能够一击获胜,充分显示出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三是长驱直入,穷追猛打。在用兵西北,西击吐谷浑、西突厥的战争中,李靖、侯君集、李道宗、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郭孝恪、苏定方等将领大胆用兵,果敢进击,克服沙碛、风雪、缺水、缺粮、疲劳等困难,“简精锐,长驱疾进,掩其不虞”②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985《外臣部·征讨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566 页。,长途行军,连续作战,勇于深入敌境穷追猛打,不给对手喘息之机,除敌务尽,较好地达成了用兵目的。

3.平叛战争实践所反映的兵学思想。唐代后期兵家在平定安史之乱、平定藩镇割据战争中,着力勘定内乱、维护国家统一,在实践中呈现出有别于唐代前期的兵学特点,进一步充实了唐代兵学思想的内容。

一是以大局为重,注重从战略高度处理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从平叛大局出发,率军东出河北,牵制安军南下西进的行动。在安军夺占洛阳、直逼潼关时,郭子仪、李光弼支持哥舒翰据险坚守的意见,并且上奏提出“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③《资治通鉴》卷218,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第6967 页。,体现了深远的战略眼光。

二是因情而变,勇于创新战法。唐军将领在指导作战过程中能够依据敌情、战场态势的变化而通权达变,创新战法,常能出奇制胜。在太原之战中,李光弼创新了地道战战法,经由地道主动发起袭扰战、突击战,给予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在常山之战中,李光弼在以步制骑遭到失利后,立即相机处置,采取以弩制骑战法,最终击败了安军的骑兵。在收复长安之战中,李晟没有因循常法从正面逐次攻城,而是反其道行之,率军冲敌腹心,直捣宫阙,“自苑北攻之,溃其腹心”④《资治通鉴》卷231,唐德宗兴元元年五月,第7434 页。,果然一举获胜。

三是激心励气,善用心战。郭子仪、李光弼、李晟、李愬等将领都很善于运用心战策略。李愬在指导袭取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战前,特别重视争取投诚、被俘将士之心,每次必定亲自询问,妥善安置,同时重用被俘敌将丁士良、吴秀琳等人,较好地收揽了投降将士的军心。此后,唐军士气大振,“人有欲战之志。贼中降者相继于道,随其所便而置之”⑤《资治通鉴》卷240,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三月,第7732 页。,为后来获胜奠定了基础。

四是治军严明,令行禁止。李光弼、李晟是唐将之中善于治军的典范。史书称李光弼“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⑥《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311 页。。李晟也素以治军严明而闻名。他率兵在进军途中严格执行军纪,不侵犯民众利益,对违法者严惩不贷。收复长安后,唐军大将高明曜掠取妓女,尚可孤所统领部队的军士擅自取走敌军战马,李晟依照军法,均命令将他们斩首示众,将士无不畏服。长安城内“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①《资治通鉴》卷231,唐德宗兴元元年五月,第7436 页。,由此可见唐军纪律之严明。

4.隋唐农民战争中的兵学思想。在隋末农民战争实践中,农民军领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民战争思想。李密提出了“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号令”②《资治通鉴》卷183,隋恭帝义宁元年二月,第5702 页。的口号,确立了夺取隋朝政权的战略指导思想。严明务实的建军治军思想和灵活机动的作战思想是隋末农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李密注重以粮养军扩军,严于治军,“军阵整肃,凡号令兵士,虽盛夏皆若背负霜雪”③《旧唐书》卷53《李密传》,第2210~2211 页。;广泛收揽人才,重用降将。瓦岗军在作战前注重料敌,善于使用选锋,灵活采取诱敌伏击、侧翼攻击、先后夹击等战法乘隙而击,战而胜之。

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唐末农民战争实践中形成了大规模流动作战思想。义军采取大规模流动作战方式,具有深刻的主客观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义军中有不少流民、盐贩、戍卒,熟悉山川地形及道路,习惯流动性的生活。就客观因素而言,义军初起之时力量较弱,在唐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屡屡受挫,被迫采取大范围流动作战方式,乘虚蹈隙,向唐军力量薄弱处发展。黄巢注意在进军途中运用分化瓦解的斗争策略,在准备夺取两京之际,牒告唐诸军“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④《资治通鉴》卷254,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第8235 页。,在一定程度上孤立了唐廷,有助于义军顺利进军关中。

在中国兵学史上,隋唐五代兵学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上承长期分裂对立背景下的魏晋南北朝兵学,下启确立武经七书官学地位的宋代兵学;上承冷兵器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兵学,下启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宋代兵学。隋唐五代兵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是创设武举的深远影响。武则天出于当时的时政需要,改变了传统选拔将帅的方式,创设了武举制度,一方面可以借此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充实到军队,为习武之人提供了施展才华、入仕晋升的机会;另一方面强化了唐代社会的尚武风气,激发了民众的习武热情。武举制度改变了之前选文不选武的做法,完善了古代科举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对宋以后的武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兵书著述、编纂体例的影响。隋唐五代兵书涉及多种体裁,涵盖了军事、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天文等领域,有涉及兵学的综合型类书,如《通典·兵典》;有深入探讨兵学理论的兵书,如《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有总结实践经验的兵书,如《李靖兵法》;有道兵儒诸家思想杂糅交融的兵书,如《太白阴经》《道德经论兵要义述》《长短经》;有注释类兵书,如《李筌注孙子》《杜牧注孙子》等;有军史类兵书,如《阃外春秋》;有军事地理类兵书,如《元和郡县图志》;有涉及军事制度的法典,如《唐六典》,等等。这些兵书或非兵书谈兵之作所采用的跨领域研究兵学的方法,所创立的分类辑录、专题论述、注解、图志、典章等兵书著述和编纂体例,对后世的《武经总要》《武备志》等兵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是兵学理论分类的影响。隋唐五代的《艺文类聚·武部》《北堂书钞·武功部》《通典·兵典》《太白阴经》《长短经》等谈兵之作,均对兵学理论分类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以《太白阴经》最具代表性,将兵学理论划分为9 类,将战具、预备、阵图分别独立成一类尤具创新价值,后世兵家受益良多。

四是史论结合、以战例研习兵学之法的影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通典·兵典》《长短经·兵权》等兵书大量运用史论结合方法探讨兵学,佐以历代用兵著名战例,生动揭示蕴含其中的兵法原则,将抽象的兵学理论具体化,便于世人领悟和运用兵学思想,对后世兵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兵史类兵书层出不穷,列举战例研习兵学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