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影响下对于提高本科生就业率的几点思考
2020-11-28付海鹏
付海鹏
摘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和社会由于一些不稳定性会很容易产生具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并且对学校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突发事件对本科生就业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本科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以确保大学生就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突发事件;本科生;就业率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与影响
1.高校突发事件
(1) 突发公共事件
由于学生缺乏经验,也缺乏自我救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件,通常很容易造成巨大伤害。例如,新冠肺炎、结核病、乙型肝炎、甲型流感等传染病以及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灰造成学生的恐慌,影响学生就业。
(2)由管理问题引起的事件
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而导致的意外事件。例如,与学生的生活和娱乐相关的后勤服务系统不健全,从而导致学生对抗引起突发事件,或者由于对学生特殊问题的处理不当而导致学生的父母滋事等事件。
(3)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事件
由于大学生的预防意识差,因此容易被欺骗、抢劫、盗窃以造成财产损失。例如,从宿舍出时不关门,从而导致诸如电脑和手机等贵重物品被盗;此外,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人格依赖性,无法很好地处理与其他学生的冲突,导致频繁发生争斗和混战等事件,威胁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政治紧急情况
高校聚集了大量知识渊博、受过良好教育、关心民族问题的青年知识分子,但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容易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对我们国家利益有影响的事件中,大学生很容易被煽动和利用。
2.高校突发事件特征
第一,事件具有突发性。通常会突然发生并且出乎意料。其规模、情况和深度都无法预测,它们往往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积累和重叠。第二,具有传播性。大学生经常对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在事件开始时,由于众多因素信息被阻止或不完整,容易造成谣言的传播,导致一些大学生陷入高度紧张和恐惧中。第三,具有持久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在整个学校乃至全国其他大学中传播,从而很难有效地控制局势。第四具有危害性。无论发生何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损失,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并给学生就业带来麻烦。
3.造成大学突发事件的因素分析
(1)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因素
不可抗拒的灾难是造成群体伤害的最大因素之一。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因素是指自然灾害,如传染病、意外灾难等。由于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变化,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造成大规模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同时,随着物种的进化和发展,新型病毒的传播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此外,由于火灾和交通事故等使大学校园内建筑物的突然损坏会造成经济和安全威胁。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如果有关学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避险、救灾、恢复和重建,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安全,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校外社会环境因素
①外部环境
自21世纪初以来,国际政治环境时刻变化,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太多摩擦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爱国行为的不合理。因此,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一些有秘密动机的人可能会利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煽风点火,在大学校园中制造突发事件。
②内部社会环境
当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義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当社会环境问题积累过多而不能有效解决时,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由于互联网上好坏消息的混杂,一些敌对势力会利用互联网向大学生发送虚假信息,并进行反社会渗透和煽动活动,这很容易引发突发事件。
③种族和社会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此类国家社会问题的加剧将成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诱因。因此,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社会问题。
④网络媒体的影响
由于网络的迅速传播和大量信息的产生,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感正在逐步增强。当前由于虚假信息引起的突发事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比例很高。特别是互联网上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是非对错的判断。
(3)校内管理制度因素
首先高等教育在普及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缺乏有效的应急预防机制。高校相关人员缺乏危机意识,特别是在校园安全教育、保护和逃生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发生火灾、地震和其他灾难时,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疏散。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服务,多数高校的教育理念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4)大学生自身成长之谜
大学时期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他们对自己步入社会寄予厚望。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在生活中感到困惑和无能为力,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从而使他们在人际关系、爱情、学习和求职方面处于劣势。长期以来负面情绪的累积以及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背景可能导致大学生失去对其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5)严峻的就业压力
面对每年数百万大学生就业群体,工作需求与社会求职者人数之间的失衡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渴望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会对残酷的社会竞争现实感到沮丧,使他们无法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并且常常将自己的问题归因于教育和不完善的大学服务。一旦冲突的重点放在教育和学校服务上,这些学生就很容易引起突发事件。
二、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就业观念的转变
(1)更倾向于有发展的行业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多行业会受到影响。例如在新冠肺炎期间,餐饮、旅游、酒店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一些行业也以此为契机发展壮大起来,例如在线教育、电商、游戏、医疗等行业,这些行业往往逆流而上,招人加薪,有利于吸引一大波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其次,在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就业,有利于个人成长,所以在突发事件影响下,未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有发展的行业。
(2)更倾向于有价值有保障工作
突发事件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使大学生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其次,突发事件发生后,大众传媒不断传播各种信息,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绪困扰,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影响世界观和生活。最后,政府应对紧急情况的态度和能力以及应急大众传媒报道中体现的价值观将对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产生重大影响,并且这样也影响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就业问题上,本科生更倾向于有价值有保障工作。
(3)一些人考虑回乡发展
在一份网络数据调查中显示,新冠肺炎后,有63%的人考虑留在家乡发展。原因不乏大城市比家乡危险的多、太累不稳定、回家陪父母、经济和现实等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突发事件会让一部分准备就业的大学生改变观念,选择回家乡发展。
2.就业机会改变
(1)就业岗位缩减
根据调查显示,2019年毕业生人数是834万,2020年预计毕业生人数是874万,待就业人口增加40万,而此次新冠肺炎对许多中小企业影响严重,许多中小企业为了维持运营,会进行减薪和裁员,整体就业岗位会减少,因此突发事件对没有经验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几率会减小。
(2)就业竞争激烈
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一些企业会受到冲击,影响公司新增岗位的数量。加上毕业人数的增多,从整体数量来看,就业竞争激烈。新增岗位数量越少则竞争越激烈。
(3)线上面试增多
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许多公司会在线发布宣讲并进行直播;许多学校会在线举行招聘会议,雇主会提前发布职位以收集简历。一些招聘网站还开始了视频采访和非接触式采访。对于毕业生而言,有必要适应这种面试方法,并且不受面试方法的变化而影响他们的表现。
3.增加个人就业危机意识
突发事件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反应。首先,许多大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会产生恐慌感。尽管恐惧最初是在个人中存在的,但由于大学生通常是成群结队地生活,所以这种恐惧感很容易在大学生中传达。其次,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焦虑。特别是那些心理适应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容易焦虑,具体表现为神经质,抑郁,不自主的小动作增多,情绪紧张。第三,紧急情况很容易使大学生感到不安全。安全感是一种心理以及一种人们社交生活中的稳定和无畏感。大多数大学生在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地方学习。在紧急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而遭受严重的心理损失和焦虑。这些负面的心理反应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身体不适,容易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危机意识,对未来就业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忧。
三、突发事件影响下提高本科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1.建立有效应急体制
近年来,政府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计划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征:意外、公开、破坏和紧迫性。在加强社会管理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还必须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对于预测和早期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理、恢复和重建以及对公共紧急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的规定和指南进行完善,以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妥善处理,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避免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
2.加强多途径宣传工作
当今的媒体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已经形成一股相当大的力量,媒体力量在学生信息汲取有效渠道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校方如何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与动员社会的资源,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同时加强多途径宣传工作,对校方的提高就业率有效执行力、正面引导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积极开展就业培训与指导
大学时期是个人生活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理性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至关重要。克服负面情绪的影响对于在大学生中建立良好的态度和增加就业机会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和指导,做好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实践培训,以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同时,要根据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心理特点,加强教育和指导,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最后要培养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帮助学生从经验和教训中学习,提高就业能力。
4.完善就业体系
建立高校、院系两级就业指导机构,为本科生建立就业平台。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個系统工程,除各级政府提供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外,还包括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除安全保障外,高校各级管理人员还应高度重视就业,为学生开放就业信息渠道。其次加强与就业部门、人事部门、社会调解组织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协作。定期邀请雇主与毕业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展校企合作,走“订单式”人才培养之路,与企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最后,邀请已经成功创业的优秀毕业生来大学汇报和演讲,鼓励毕业生找到工作并创业。
四、结语:总之,由于突发事件的意外性、危害性、传播性等特征,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本科生的就业观念。在此情况下,高校要建立有效应急机制、加强多途径宣传、积极开展就业培训与指导、完善就业体系,提高本科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整体上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刘俊丽,刘佳,杨志.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C]//中国农业大学专职辅导员工作研讨会.中国农业大学,2011.
[2]施春华.对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