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迷失到救赎

2020-11-28姚浪花

文存阅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摩尔

摘要:本文将以《摩尔·弗兰德斯》的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人生经历为主线,结合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主人公从迷失到自我救赎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摩尔·弗兰德斯;迷失;自我救赎;原型批评

《摩尔·弗兰德斯》是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之一。“现代文学运动以来,这部杰作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Ian 109)。至今,国内学者大多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叙事方式等角度对该作进行解读,鲜有探讨其原型模式,因此,本文试图用弗莱的原型理论,分析该小说女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从迷失到自我救赎的人生之路。

谈及摩尔的迷失与自我救赎,首先有必要介绍“罪”的概念。“罪”首先出现在《斯科菲尔德之圣经研究》中,“生命树和分辨善恶的知识树也在花园里”(Scofield 6), 这里的“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罪”,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了命令,被逐出伊甸园,成为有罪的人,注定要经历艰难的生活。此外,“罪”被定义为“任何不遵守或违反神的律法的行为”(Scofield 8)。在旧约和新约中,“救赎”一词等同于“赎罪”。在旧约中,“只有赎罪才能使人得到拯救”(Scofield 178),简言之,人要牺牲一些东西,罪才能得到宽恕。后来在新约中,赎罪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耶稣救赎了人的原罪,第二层含义是要求人们相信耶稣,否则就需要为自己的不忠赎罪。

至于诺斯罗普·弗莱的圣经原型理论,起初弗雷泽拥有了建立原型理论的意识,之后荣格对该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诺斯罗普·弗莱,他曾强调他所有的作品都以圣经为中心。弗莱在《批评的解剖》的中详述了原型的概念,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它“连接着一个文本与另一文本,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体验”(Frye 99)。弗莱将整部圣经甚至是次要的叙事单元视为原型,提出了圣经的叙事模式,可用以分析其它世俗的文学故事。弗莱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一书中提出了U型叙事模式,该模式从和谐状态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到人生低谷期的最低点,最后又上升到最高点的圆满结局,此模型给文学作品带来了巨大影响。总之,弗莱努力赋予文学独立的地位,为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贡献。

一、 U型叙事的开始:摩尔早期无忧的生活

圣经原型包括特定的主题、人物、情节、叙事模式和圣经故事的意象,并且与摩尔早期生活的和谐开端有叙事性的联系。圣经里的伊甸园是人类和谐生活的开端,就像字母“U”的开头一样,是一个好的开始。在《摩尔·弗兰德斯》的前部分中,主人公过着和谐的生活,市长家人对她十分友善,她们鼓励摩尔成为一个淑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成为身份高贵的淑女, 而是鼓励她做一个温柔、善良、勤劳的女人,在经济上对摩尔也十分大方,摩尔也十分渴望能成为一个淑女。她的女主人“慷慨大方”,“比以前的好心人都好太多了”(Defoe 11)。别的人家也给她活做,在那些人眼中,她成了受人欢迎的淑女。在市长家,她受到的教育和他家女儿一样,而且比她们更有魅力。同样,在《圣经文学选读》中,一开始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生活美好而和谐,后来亚当和夏娃却违反了上帝的命令,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这种和谐就被打破了,他们被赶出了伊甸园,遭受苦难。摩尔的早期生活类似于伊甸园中美好的生活, 只要她本分地当个仆人,那她的处境就如伊甸园中的生活那样美好,只要遵守命令,生活就会无忧无虑。所以,摩尔早期地生活状态明显符合U型叙事模式的开端。

二、U型叙事的最低点:摩尔中期罪恶的生活

在《圣经》中,圣·保罗的人生轨迹就如一个U形模式。他一开始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并受人尊敬的法利赛人,当他迫害基督教会的时候,他人生的低谷就来临了,但最终他却被耶稣救赎,成为了一名基督教传教士。摩尔在迷失的过程中,她所做的有些是违背基督教伦理的。市长的大儿子通过满足摩尔的虚荣心,成功诱奸了年轻的摩尔。他和他的妹妹们都夸赞摩尔,这助长了摩尔的“虚荣心”(Defoe 14)。“虚荣自大”在《圣经》中是有罪的,她堕落了,摩尔甚至认为“他是否打算娶我,对我来说似乎并不重要”(Defoe 18)。这种思想显然违反了基督教的道德准则,她与这位年轻绅士的不道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淫欲”之罪。然而,市长的小儿子罗宾也爱上了摩尔,“我无法想象成为一个兄弟的情妇的同时,成为另一个兄弟的妻子”(Defoe 24)。但她最终嫁给了罗宾,摩尔和市长大儿子的风流韵事应该就此结束了,但婚后,摩尔常常觉得“我希望自己在他哥哥的怀里……”(Defoe 51-52),无疑,这是一种罪恶想法,她对丈夫的不忠有悖于基督教的道德准则。后来丈夫去世了,留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之后她用另一个名字,变成弗兰德斯夫人,匆忙和某人结婚,因为她发现婚姻可以分得利益,而光凭爱情无法分得利益,或者只有很少的份额。基督教的婚姻追求忠诚、仁爱和永恒,摩尔的婚姻显然不符合这一点。她假扮成富有的寡妇,骗取了第三任丈夫的信任,但后来她发现居然是她的兄弟,而且他们已经有了几个孩子。这严重违背了道德伦理,后来她离开了母亲和哥哥回到了伦敦。 二十四年来,她过着罪恶的生活,这时她意识到“我真是个可恶的家伙…… (Defoe 172) 摩尔后来年老色衰,被迫做一个贫穷的小偷。她变成一个贪得无厌的扒手。最后,她被带到她出生的紐盖特。这就像一个循环,她回到了她来的地方,这是她生活的低谷期,在这个人生阶段摩尔遭受苦难。

三、上升的U型叙事结尾:摩尔后期得到的救赎

摩尔在监狱里觉得自己有罪, 她承认,“我想,我是一个忏悔者,不是因为我犯了罪,而是因为我遭受痛苦, 这种痛苦剥夺了我的慰籍,甚至会让我失去忏悔的想法”(Defoe 261)。她的心一天比一天麻木,直到看到前夫的不幸,她才把这位先生的不幸完全归罪于自己。当她得知将被判处死刑后,“第一次,我感受到内心真正忏悔的迹象”(Defoe 273)。她见证了其他罪犯的死刑,在真诚忏悔后,她充满感激。后来好心的牧师帮助她逃离死刑, 坐一艘船逃亡到了弗吉尼亚。在好友和船长的帮助下,摩尔和她的前夫重获自由。之后摩尔见到兄弟和儿子, 成功地得到了母亲遗产的一部分。她亲切温柔的儿子理解她,摩尔忏悔她所做的一切并感激上帝。之后他们乐于助人,交了许多朋友。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决定在真诚的忏悔中度过余生”(Defoe 328)。摩尔晚年过着平静而舒适的生活,她一直忏悔直到生命结束。她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她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的一切都证明了她生命最后阶段的上升趋势。正如《圣经》中人物圣·保罗的人生一样,女主人公摩尔和经典的《圣经》人物形象都呈现出相似的生活模式。这一原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笛福的作品中再次出现。原始的经典作品与之后的作品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相似的模型表明了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类对世界或自身生活的认知有共通之处。

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理论和《圣经》中的经典故事,对《摩尔·弗兰德斯》进行了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的生活模式与《圣经》中的人物的生活有相似之处。小说反映的道德原则与圣经提倡的道德准则有一些共同之处, 人也许会在人生中迷失,但最后都可以通过救赎达到一个圆满结局。

参考文献:

[1]Defoe, Daniel . Moll Flanders.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89.

[2]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3]Frye,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Canada: Academic press, 1982.

[4]Ian, Watt. The Recent Critical Fortunes of Moll Flanders.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vol. 1, no. 1, 1967, pp. 109—126.

[5]Li Yi., Huang Chi, and Zheng Bowen, eds.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New Revised Standard Bible. Chongqin University Press, 2010.

[6]The Scofield Study Bible, New King James Vers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作者简介:

姚浪花(1994年-),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摩尔
男孩患抑郁 自杀前接到未来妻子电话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寻爱之路,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大型货代企业的“自我救赎”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
不一样的爱
我对亨利.摩尔艺术特色的解读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雕塑展布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