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2020-11-28陈永生
陈永生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的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快乐的数学课堂中获得必备知识一直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研究与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忽视学生个性特征,从而挫伤其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个罕见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这不仅制约了学生潜力的发挥,而且降低了初中生在数学上的学习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初中生缺乏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和探讨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途径
数学是重要且基础的工具学科,而初中数学是目前初中课程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学生提升中考总成绩及增强学习能力上均意义非凡.同时,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学生不想学且不愿学数学的问题.因此,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便成为目前初中教学领域急需突破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自从素质教育改革深入实施以来,各中学都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初中数学教师也逐步进行教学尝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不断地改进与总结中,钻研摸索适合学生发展、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潜力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数学教学的实际改革探索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的问题与困难.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枯燥
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懂得初中数学知识的专业人士,应充分意识到,数学不单单是抽象复杂的数字与公式.教师应尝试带领学生发掘数学理论知识背后的学科美.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数学的学科魅力,并没有领悟到个性化教学的真谛,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理论与公式,就是让学生反复练习,这使得对初中生来说原本就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显得更加枯燥乏味,难以接受.由于数学知识比较复杂,难度大,缺乏数学教师在教学上的兴趣引导,许多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兴趣尽失,对数学敬而远之.长此以往,他们的数学水平更加跟不上教学步伐,这导致学生不愿意学数学,形成了“学不会数学”的恶性循环.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单一无趣
目前,许多中学的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初中数学教学体系缺乏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培训.一些所谓的教学研究仅限于表面,数学教学方式也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进.这就导致初中数学教学仍然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课堂依然枯燥乏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依然没有得到贯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是无法提升,学习效率依然低下.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倾向采取直接在黑板上写方程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理论讲授.这种教学模式看似清晰简洁,实则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单向的知识灌输方式.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由于接受能力较差,这种课堂形式只会使得他们整节课下来毫无收获,最终对数学望而却步.为解决此类棘手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授课方式多加演练与反思,悉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并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协调自己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二、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析
(一)结合学生兴趣特点设计数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高效数学教学的前提条件.而若想转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提升其学习兴趣,则需要从改变数学教學方式上着手.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当代初中生的个性特点,投其所好,找到符合其兴趣取向的教学切入点,利用适合学生的课堂形式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教师可通过结合实际生活的方式来解释数学原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活用生活中常见的与平行线或相交线相关的例子,如火车轨道、篱笆、梯子等,或者通过相关的数学小故事向学生讲授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有关定理.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数学理论,而且会因为其熟知的例子引发他们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理论学习,并鼓励其针对疑惑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同时结合课后同步习题进行检测,使学生在高效率的课堂之后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二)丰富数学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对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方式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中,教师等相关工作者还要注意对数学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创新,改变一直以来的照本宣科,改革学生较为排斥的就题论题,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摸索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及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以“三角形”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三角形?”“为什么像高压电架等物体要构造出三角形?”等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激发他们对三角形这一基本图形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其逐步走入有关三角形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在其他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自主投入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的教学方式.教无定法,贵在有效,教师不必墨守成规.
(三)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深远.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学习的欲望,学习效率自然不言而喻;学生在沉闷中学习,失去学习动力,学习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让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引子,变学习压力为学习激励,变学习勉强为学习主动,从而实现通过调整学生情绪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教师可以将实际情境和问题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以“圆柱体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定学生一个材料面积,然后让学生设计容器存放黄豆.用给定的材料设计成什么样的容器才能存放最多的黄豆呢?由此圆柱体积的教学内容自然引出.当知识点被赋予较强的思考性与具体性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会增强.问题情境可以是悬念问题情境、开放问题情境、假设问题情境等.
(四)改变师生关系,消除学生抵触数学的情绪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有利于学生享受学习.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多,而且为了教学有序进行,教师多是板着脸压制学生的冲动和提问.如此课堂,师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学生会对教师的严厉、刻板心生抵触,自然不能有效接收教师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式缓和这种对立关系.只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亲近,学生才能喜欢学习,乐于学习,保持克服困难的动力.数学教师平时可以多和学生谈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学生工作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每位科任教师的责任,也是科任教师维护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数学教师可以多和学生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和自己可以是朋友,产生和教师走近的心理.学生只有走近教师,才能走近课程.教师需要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了解学生现在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学生的知识成长方向,顺势而教.只有符合自然之道,教师和学生才能都在课堂上获得享受,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中.教师讲课时可以幽默一些.为什么《百家讲坛》能够为众多人喜爱,大学语文课程却不尽人意,主要在于幽默的语言.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乐于学数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将黑板搬到了屏幕上,多此一举.其实,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它可使学生既能耳闻也能目睹,而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有利于学生接收信息,并且在传递和反馈方面能够快速交互,这不仅可以构建学生的实体知识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信息技术是教学的有利辅助工具,能够起到不一般的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中,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直角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分别绕轴旋转得到圆锥、圆柱、球,学生一边观察动态过程一边思考立体图形的形成.之后教师点拨重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运动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物象”.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和画面的切换,不仅能够构建学生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认知,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所降低,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六)创造活动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现代教育学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科素养是学生的自我构建,学科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可见,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告诉、接收的过程,而应该是探索、内化的过程.学生不是盲从的容器,而是主动地生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创造空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各学科都在致力于创设活动课堂和项目教学,初中数学教师也应该顺应潮流,一改以前的“布道”课堂,创设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想一想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写出你的方案,不限于一种.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将数学思维和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开放性数学思维得到培养,数学兴趣得到发展,同时交际能力与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七)阐明数学意义,深化学生的认识
明确学习目标是形成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目的和特点着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生需要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它更是发展个人思维和个人品质的有效渠道.学习数学重在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以及严谨、坚定、公正的品质.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这些思维和品质可以随时随地地使学生受益.数学知识若是经常搁置,学生会遗忘甚至难以拾起,而数学思维和数学品质是不会被遗忘的存在,它们贯穿学生人生的始终,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大有助益.教师向学生阐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增加数学的魅力,可使学生不再视数学为无用之物.
综上所述,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性,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个性化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初中生在对数学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积极、自主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慢慢熏陶和浸染.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构建活力课堂,维护师生关系,让学生放松心态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张丽艳,孙邵立.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57-58.
[2]高桂清.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案例[J].新课程(中学版),2008(4):64-65.
[3]孟庆军.浅谈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 (教师版),2010(10):56.
[4]李万珍.浅谈数学学习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307-308.
[5]史淑莉. 數学素养视阈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 2017(4): 30-33.
[6]周淑红,王玉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17(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