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在艺术首饰中的应用

2020-11-28陈丹莹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444

流行色 2020年3期
关键词:首饰熔融笔者

陈丹莹(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一、艺术首饰材料研究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有了新的变化,人民的审美观念逐渐拓展。5G 时代已经到来,以及现代主义美学被逐渐地接受,民众在生活与思维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对艺术的表象就有了新的评判方法。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得心应手的媒介和技法,摆脱传统工艺的禁锢,自如地将想要抒发的内容展示出来,并使情感充分表达。

传统的工艺作品中,材料只是承担造型与色彩的成型,在工艺作品中是次要地位,金属材料的价值仅仅源于稀有性。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发生在欧美大陆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是关于手工艺包括首饰等艺术形式的一次现代艺术运动,主张在手工艺的设计中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尽可能地运用人本身的思考和手艺制作作品。材料本身的魅力被逐渐挖掘,作为创作的元素,材料的物性与作者的观念开始产生耦合效应,物质与思维相融使材料超越自身的物质性,具备了超现实的精神外化,材料成为一种 “材料语言” 进入艺术的创作中。

艺术首饰随着工艺美术运动,摆脱了金银等贵金属与珠宝等矿石所带来的价值性与装饰性,使本身拥有的语境逐渐开放,开始接触其他学科所带来的材料。英国出版著作《首饰的新方向》中显示了新材料应用于首饰上,呈现丰富、多元的样貌和趋势。不同的材料在艺术首饰中的应用是一个发明的过程,实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新的 “发明物” 就会厚积薄发,这是一个由量变成质变的过程,且是一个心、手、脑合一的过程。风格多元的艺术家们将材料语言融入自己的手工艺创作中,增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并将自身的情感加入造型与材料的处理中,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剧增。

二、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的选取

为使有情感的内容在作品中有出色的表现,笔者在硕士三年期间实验了诸多材料,根据自我感受的需要和视觉上迸发的快感,综合选择与运用不同的材料,丰富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视觉效果。本文中,笔者从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入手去寻找新知,使作品展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简称TPU,是一种可降解、相对无毒、可重复利用、硬度范围宽、耐磨耐油、透明、弹性好、介于橡胶和塑料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其透明度与韧性柔软度给笔者一种具有东方涩之美的朦胧美感以及模糊的安全感,拥有与笔者精神相契合的物性美。作品《有审美的注射剂》与《疤痕》使用过该材料,比利时首饰艺术家胡安·哈尼(Juan harnie)用医疗材料(主要为TPU 成分)去创作有吸引力的花卉形态的首饰,注射剂导致的恐惧、不安和美丽的植物外表错觉形成矛盾,让人重新考虑他们最初对于注射剂的看法。以色列首饰艺术家阿里尔·拉维安(Ariel lavian)的塑料污染项目,收集海滩的垃圾创建出一个首饰世界,以被抛弃的破碎物体、旧的塑料袋、杂志等为材料,反映如今的浪费问题与环境问题。国内也有不少艺术家以硅胶类工业材料表现柔软肌肤之感,对新材料的实验表现现象也不断涌现着。

三、实验过程

笔者尝试了烧、拉、折、剪、涂、流、戳、编、熨、粘、喷漆等手法,在实验过程中笔者是没有任何想法进驻材料中的,沉醉于对材料的实验本身,这是一个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在实验中慢慢摸索出材料的特性,手脑并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使材料与思维发生耦合。半透明薄膜质感,笔者在实验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关于环境与社会的联想,有一种在迷雾混杂着些许水汽的空气中的景象,颇有江南的意境,但已经不是小时候记忆中的那片美好了。

1. 对TPU 材料的塑形实验

笔者在TPU 材料塑形的过程中,结合其他材料进行不同方式的实验。有打火机烧、焊枪烧、剪叠、手撕、编织、图钉扎、盐熔融、鲍鱼壳熔融、树脂塑封、鸡毛粘染、酸蚀、酸煮、置入羊毛毡、贴金箔等。

用手撕扯材料之后,TPU 的边缘肌理呈现自然的由半白至透明的色彩过渡。将TPU 材料裁剪后,利用在上海大学公共协同创新中心(PACC)中学到的苏绣技法,用蚕丝线将它们连接。在剪叠的过程中,笔者触摸这种半透明材料时,经常想起坐动车时看车窗外的那一片由于列车高速运动所形成的朦胧风景,动车经过沿海的城市,那是一片白茫茫却不美丽有污染之气的风景,这种潜意识的联想赋予了材料将要表达的主题。

笔者用加热的方式将TPU 融化,实验了打火机烧、熨斗熨烫、焊枪烧三种加热方式,熔融了鲍鱼贝壳、食盐、墨汁等其他材料进行审美与叙事的实验。在TPU 材料发生液化时,笔者还尝试用吸管进行吹制,并未成功。熨的手法出来的效果比较符合笔者的感受,通过让它加温,撒上事先准备好的贝壳,使之融在一起,通过温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效果,这种不确定性伴随着对温度与灼烧角度的把控展现的效果比较理想。这是 “物性” 与 “精神” 熔融的过程中,闪出的带有不确定性的灵感。熔融盐与墨汁后,材料呈现出一种岩石与土地的错觉。将剪叠小样和熔融小样放在一起时,笔者的内心仿佛出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在黑暗的岩石之间长出的神秘力量,它很坚强,很受感染。像是在如今污浊空气笼罩之中,有一些生命变异了但依然坚强生存。

2. 对TPU 材料的着色实验

笔者尝试将材料上色,使用环保水性漆上色时,发现颜色缺乏趣味性而且味道难闻。气泵喷色后发现这种效果不太理想,色泽不自然有些矫作,手工倒色后呈现出自然的污染之效果,但上色不均匀。且喷色后再剪叠的效果与想象中的效果大有出路,没有空气污染的联想,只是有些地面的重度污染的感觉。利用纺织染料涂色时,TPU 呈现出了一种胶片的质感,类似荒芜的森林的感觉。而后发现绘画材料中整体对比度突出和画面形式富有动感的油画棒涂画在TPU 材料表面非常契合,颜色丰富,软硬适中,哑光的质感又带有残渣感,很符合笔者想象中的感受,且表层有蜡,可以使色彩长久。

四、实验总结与反思

笔者在实验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将自己的臆想放大,在实验材料本身丰富性的同时,把雾蒙蒙的感受置入材料的本体氛围中。在工业化材料TPU 的运用中,笔者希望它具有两面性,即在表象和内涵中隐含着叙事性。如经过剪叠之后,材料犹如一个未完成的花丝工艺品局部零件。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件故事。人们在工业化的时代下失去了什么,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什么结果等一系列问题,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这是对材料根据自身经历相关的多元化的注解,材料的本源被创作者的思绪融入,材料语言的形式有了多向发展的态势,它是在创作者的实验行为中显现出来的。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材料是媒介,是载体,创作者在材料的实验与创作中使材料拥有了艺术意念的精神性。英国哲学家鲍桑葵在《美学三讲》中提到以材料为代表的媒介与创作者的关系,认为创作者用媒介进行思考与感受。媒介是创作者特殊的躯体,是想象力的外延。而创作者的想象与创造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英国哲学家王尔德认为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作者自我的表现,创作者通过言说的形式开启并领悟艺途。对于手工艺者而言,对材料的实验与塑形的过程就是言说的过程,这是材料语言所具有的哲思层面的语境和情境。借助材料的语言,创作者关于生活的哲思才能沟通艺术,获得本真。笔者认为材料在作品中的表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在触觉上对内容有所呈现,材料从艺术实验开始,从具体的其他学科的材料外形到熔融于首饰中化为无形,人的观念在艺术语言的丰富中获得新生。

笔者经过对TPU 材料的诸多实验之后,创作出首饰《“新” 环境》系列,三个为一组,形成一个完整叙事。以TPU 为材料语言,膨胀地方外表下是空洞的内部结构。命名中的 “新” 是指新面孔,是陌生、冰冷、无情感的,是如今糟糕的工业化环境。《“新” 环境》系列首饰,鱼似渺小微弱的生命,被人类膨胀欲望蔓延着的内心空无的 “新” 所充斥包裹,破坏了其原本的生存秩序。在此环境下,那些以往的美好环境记忆总被勾起。

在当代艺术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所有的物质材料都能通过创作者的艺术实验转换成艺术材料。对于材料的认知与了解成为艺术创作至关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本处于艺术边缘的艺术首饰,对于材料的创新,能够使创作者跳脱出首饰自我边缘化的定位,走向更开放的语境。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通过物性的变革,极大充实艺术语言的范围。游离在物质与非物质间的艺术材料,是物质与精神、过往与当代、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审美不局限在物之美,而在于人广阔的精神。后现代主义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对材料的实验,将自然物、人造物、现成物熔融于艺术的思维之中,将时代的精神体现,每件艺术作品都应体现时代的物性,这便是艺术材料实验存在的必然。

猜你喜欢

首饰熔融笔者
老师,别走……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sPS/PBA-aPS共混物的结晶与熔融行为
FINEX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简介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光谱法测定硅中的氧
氟苯尼考PEG 6000固体分散体的无溶剂熔融法制备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