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构成机制及优化路径探究
——以周至县为例

2020-11-27冯盼盼安泽浩杜雅星惠怡安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11期
关键词:周至县要素土地

冯盼盼,安泽浩,杜雅星,惠怡安

(西北大学)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以农业生产活动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发达则是改善该问题的核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兼具生态功能[1]。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助推了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优化升级,在土地经营形式、农业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方式及农业经营主体结构等方面均产生了一系列的改变[2]。

下文主要围绕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构成机制及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从空间构成要素、非空间影响因素两个维度剖析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然后以劳动、土地、资本生产率作为空间系统优化目标,结合周至县近五年相关数据,对周至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否实现优化进行了判定,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2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构成机制

2.1 乡村生产空间概念解析及系统剖析

按照国土利用空间的主要功能,乡村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

在乡村人类用于生产活动场所——生产空间中,通过开展各种生产活动(诸如生产、运输、商贸、文化与公共服务等),并建立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人本视角出发的多元化经营主体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和功能组合的空间集合体,称之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3]。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空间集合体。本文所指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在乡村生产空间中,人类在从事多元化生产活动,并建立一定的社会经济网络,最终形成多元结构和多样功能的综合性生产空间系统。

系统论将系统视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4]。剖析系统的要素构成与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有利于科学辨识、解决空间系统的关键问题。从各要素在乡村生产活动中的作用途径与作用效果出发,可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划分为非空间影响因素与空间系统组成要素(见图 1)。

2.2 系统空间构成要素及作用机制

一切生产活动只有在空间系统的支撑下才可完成,任何生产活动均无法脱节于空间而存在。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是生产空间系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保障,作为系统基底缺一不可,对系统产生约束性作用,而生态环境和建成环境与生产空间系统相辅相成,产生制衡作用(见图 2)。

1)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异性,即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区的技术条件下,其土地资源也是不尽相同的。土地效力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一面棱镜,可以反映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遗漏出来的各种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可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加以改善。

图1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剖析

2)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是指为农业生产服务,使用期限较长的设施,主要包括农用水利设施、道路路网、农村电网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5]。

3)生态环境与建成环境优化

生态环境与建成环境是乡村建设的两大主体要素,与乡村生产空间协同发展,共同作用,在乡村建设中三者缺一不可。

2.3 非空间影响因素及影响效力

非空间影响因素是推动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也是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社会活动需求的平衡支力。它不仅可以通过政策、组织决策影响要素的投入产出形式对乡村生产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促使系统不断把包括资本、技术、组织水平、信息和市场在内的外来资源转变为系统本身可利用的资源,进而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起到推动或抑制作用(见图3)。

1)政策决策与组织效力

在政策决策上,周至县2016-2020年农业“十三五”规划文件指出,要重点发展“一区、一带、四基地”建设,提升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建省、市、县级园区共17 个;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培育路径,创新培育方式,提升培育效果;围绕猕猴桃和蔬菜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总体来讲,“十三五”规划为周至县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企业与农民打开了产业发展绿色通道,使产业链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提升了产业发展与运营效率,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农业信息示范站建设、职业农民数量等一些指标尚未完成,仍存在一定差距。

图2 系统空间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效果

图3 系统非空间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力

2)金融资本下乡

金融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却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金融资本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投入,是农业业态转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另外,从某种层面上讲,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优化的最终目标可看作是一种乡村资本的循环累积[6]。

在金融资本下乡方面,周至县政府牵头,积极开发适应市场的金融产品,加强银企沟通,加大对重点加工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5年第一产业投资8.03 亿元,2017年为26.23 亿元,2019年为33.21 亿元,市场整体对周至产业发展持认可态度,投资情况向好。

3)技术变革与信息传播

技术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技术传播是指技术在空间上的扩散和转移,推进以产业现代化改造传统农业的进程,提升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信息普遍存在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各个场景,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乡村生产活动及政策制定提供导向性支持,确保相关生产方案的可靠性与可实施性。

在技术投入方面,近年来,周至县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项目,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项目档次,2015-2019 五年间共实施升级农业项目7 项,市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43 项。在农民培训方面,组建以大学教授,省市县农业专家、技术骨干和农村“土专家”和乡村技术能人为主体的多元化师资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培训顺利开展。职业农民数量持续增加。

3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优化目标与路径探究

3.1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优化目标

长期以来,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一些农村严重“失血”“贫血”,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然而,“人地钱”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虽能严重制约乡村产业的发展,却也能最大程度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既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发展的关键保障,又是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本研究以基于乡村产业发展核心要素的“人地钱”衍生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及资本生产率作为关键指标,进而评析乡村生产空间是否实现优化。

1)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伴随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活动从业者人数的比值所决定。而人均土地规模和制度规范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促进大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及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业技术和组织水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总体来看,周至县劳动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8年出现骤降,同比正常增长情况下降了20 个百分点。随着人均经营规模的增加,改变原有土地细碎化的生产劣势,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求投入更多的土地、资本及劳动力等其他要素,使得这些要素进行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最终有助于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优化的关键目标(为每位农户实现增收)出发,综合考虑周至县较为复杂的种植结构,以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价值量指标代替产量指标计算实际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年)(如图4a 所示)。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占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左右,但在2018年4月遭遇了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倒春寒天灾,导致当年农业产值严重下降,损失惨重。但2019年生产状况迅速好转,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速接近10%。从整体角度看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周至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农业系统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需要进一步优化抗灾系统。

2)土地利用效率增长

图4 2015-2019年周至县发展概况

土地利用效率的增长是乡村生产空间优化的一大表征,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集约利用方面,探究土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有重要影响。土地生产率作为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类量化指标,在宏观描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中还与其他要素共同产生效用,其可以由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复种调整的单位实际耕种面积净利润和单位实际耕地产值表示。

从周至县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如图4b、图4c 所示),全年的农地经营规模存在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91587hm2(137.38 万亩)缩减至2019年的64000hm2(96 万亩),在生态环境逐渐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周至县的农地经营更加重视精细农业与规模化经营,更加注重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适当地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农业结构的优化伴随着农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采用农作物产值和单位土地产值来替代测量,对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总体来看,周至县的粮食产量在种植面积缩减的情况下呈现下降又回升的趋势。水果种植面积在小幅度缩减的情况下产量仍逐年增加。农地经营总产量存在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可见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土地生产率的波动趋于稳步增加。农地经营的适度规模探究也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周至县部分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注重农作物尤其是当地猕猴桃的产量,逐渐形成产业链,结合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当地的土地利用效率。

3)资本生产率提高

资本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资本所创造出来的产值,即乡村资本生产率是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及其他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三类,主要包括农业事业费,滚动资金,扶贫基金,农业开发基金,农业利用外资和其他农业资金投人等等。

3.2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优化路径

基于乡村发展“人地钱”等核心要素,结合周至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优化建议。

1)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核心带头作用

为解决周至县生产性经营组织水平不足、职业农民稀缺的问题,需进一步优化农村组织结构,以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契机,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的组织合作体系。同时,上级政府应承担担保机构职责,银行提供资金支撑,形成互惠互利、利益关联的组织共同体。

2)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鼓励规模经营

根据周至县的土地条件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以促进农地经营的高效性,鼓励发展农地规模经营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利用规模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可行的途径。此外,政府赋予农民更为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推进土地确权工作,促进相关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发展,鼓励并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也是从宏观层面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重要举措。

3)完善农业产业链,加强招商引资

周至县的农业产业链环节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二、三产业涉及较少,应当拓展“传统销售+网销”的线上线下市场,完善现有缺环的农业产业链。再者在乡村植入周末农业、亲子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融合一二三产全面发展,打造周至新型全产业链模式。与此同时,为解决周至乡村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并招商引资,加强人才引进,吸引乡村劳动力回流,建设返乡创业中心及双创基地等,促进乡村和村民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最终使得周至县的乡村生产空间得到一定的优化。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进行了概念解析及系统剖析,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作用机制进行梳理,结合周至县的实际案例,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乡村生产空间优化路径。得出结论如下:

①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包括非空间影响因素和空间系统组成要素。非空间影响因素包括制度规范、决策信息、金融资本、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等。空间系统组成要素包括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建成环境。

②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通过反馈与调控机制、促进与制约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推动系统正常运行。

③乡村生产空间的优化目标可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三个角度出发,各自作用于其表征因子。

④以周至县为例研究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优化过程,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通过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对所选案例进行实地调研、资料搜索获得研究数据,以期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领域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理论部分的深入和拓展在未来还有待提升,在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优化目标方向上还可继续深入。

猜你喜欢

周至县要素土地
我爱这土地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浅谈周至县老县城城墙遗址保护构想
周至县猪瘟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
周至县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分土地
拍照倾注关爱情:周至县竹峪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玺玉摄影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