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猪瘟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
2017-03-20王飞鹏陈超
王飞鹏+陈超
摘要:猪瘟是我国四大动物疫病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威脅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通过对周至县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简单分析了周至地区猪瘟流行原因,对猪瘟发病症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周至县养殖情况对猪瘟的防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周至县;猪瘟;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32-02
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感染猪后引起的以高热、出血以及内脏肿大为临诊特征的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猪瘟均可发生,春冬季为高发季节。猪瘟在我国广泛流行,该病现已列为我国四大动物疫病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流行长达70年。猪瘟病毒感染后可引发动物机体微血管变性从而导致全身性弥散性毛细血管出血、阻塞、坏死。感染的猪只食欲减退或停止,精神沉郁、四肢无力、行动迟缓、眼结膜充血并有脓性分泌、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点。临床上猪瘟多以非典型和急性型高发,非典型较为温和,一般伴随持续性感染和混合感染,急性猪瘟病程急,死亡率可达90%,猪只迅速发病,呈败血性变化,有实质器官的出血和坏死。
1 周至县猪瘟流行情况
周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共有20个镇(街办)376个行政村,人口68万,目前全县共有112个存栏头数超过10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全县猪共存栏11.166万头。调查发现周至县防疫系统薄弱,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均有发病。
1.1 流行趋势散发
由于实行了强制免疫,使得大规模暴发疫病得以控制,但是大规模免疫虽然使得接种猪群获得免疫保护,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的情况下,仔猪交易频繁,流动范围广,导致了流行病发生的范围也随之提高,猪瘟小范围流行,影响程度较轻,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2 发病动物幼龄化
猪瘟主要发病动物为出生2~10日的哺乳仔猪以及断奶后至60日龄的保育猪,多为90日龄以下的仔猪。成年猪较少发病且发病症状不明显。
1.3 非典型病例增多
近年来,猪瘟病毒的毒力发生减弱,弱化的猪瘟病毒感染猪后导致了非典型或温和型的猪瘟出现,发病猪的症状较轻,死亡率偏低,且多为散发或局部地区少数猪场发生,绝大部分病例中并无明显病理变化,这种感染称之为典型猪瘟。
1.4 出现带毒母猪综合征现象
母猪在妊娠时感染非典型猪瘟病毒后引发潜伏感染,病毒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从而引发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等现象,弱仔在出生后无法将其体内病毒消除,并且仔猪较易发病且死亡率更高。
1.5 免疫失败现象频发
当前实施了猪瘟的强制免疫,大部分散养猪和规模养殖猪都有进行疫苗接种,但是免疫效果不理想,并且散养户不重视疫苗接种,导致免疫后仍然出现发病情况。据调查,近几年抗体监测,每年都有散养户和养殖场不达标,免疫失败现象愈演愈烈。免疫失败主要由持续性感染、混合感染、注射剂量不足、母源抗体干扰、免疫程序不规范以及疫苗质量差引起。
2 猪瘟的临床症状
猪瘟潜伏期一般为2~12 d。主要特征为全身小血管变性从而引发广泛性出血、梗塞和坏死,同时伴有高热稽留以及白细胞减少。
2.1 最急性型
体温高达41 ℃,呈现高热稽留。可视黏膜及腹部皮肤出现大量针尖大小出血点,病情持续1~4 d,突然死亡,死亡率高。
2.2 急性型
体温高达41 ℃,呈现高热稽留。发病初期出现便秘,病程后期排除黄灰色稀粪。皮肤初期潮红、充血,尾端和母猪阴部最为明显。病猪食欲减退,伴有呕吐,精神萎靡、怕冷,长时间静卧。长期感染可并发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
2.3 亚急性型
常见于流行后期的老疫区。其症状与急性型相似。
2.4 慢性型
由急性转变而来。主要病理表现为体温忽高忽低,全身衰弱、消瘦,长时间静卧,走路时后肢呈交叉状,便秘与腹泻交互发生。耳缘、尾尖和四肢皮肤出现紫斑和坏死痂。
2.5 非典型
发病症状与病理变化均不显著,病情缓和,病程长,多为持续性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较高,成年猪一般可耐过。
3 猪瘟的防治策略
目前猪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免疫预防、定期消毒、淘汰和无害化处理患病个体实现综合防治策略。根据周至县养殖情况,设置合理的防治措施。
3.1 制定合理免疫程序,落实疫苗免疫预防
周至县实行强制免疫,但是由于散养户与规模养殖场养殖条件存在差异,免疫程序落实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小规模养殖的散养户设置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在免疫后定期检验抗体效价,确保免疫程序合理进行。对于规模化养殖场除了每年春秋两季对成年猪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外,还要对断奶仔猪进行合理免疫,购入新型疫苗。
3.2 严格引种检疫,防治引入病原
严格引进猪的检疫程序,防止疫病病原由种猪引入猪场。异地引种一定要到防疫机构办申请检疫审批手续,引种时要认真阅读引种单位提供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报告,杜绝从疫区购进种猪。购进猪只后需要设立隔离舍,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并进行相关检测,确认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
3.3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圈舍消毒
绝大部分散养户和少数规模养殖场并没有设置合理的消毒程序,猪圈环境脏,氨气含量超标,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力降低,大大提高猪瘟发病几率。需要严格执行圈舍清扫,对圈舍地面、墙壁、工具和设施进行定期消毒。做好防蚊灭鼠、驱虫等工作,防止病原通过媒介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