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看见』孩子
2020-11-27王莉
王 莉
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小刘从北京来上海出差,我们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北京海淀区的“虎妈”,小刘还觉得自己不够 “虎”——隔壁家小孩光数学一门课的补习班就报了三个,而她家女儿才报了两个。
你真的“看见”孩子了吗?
我一听小刘说“我们才报两个”,马上问:“你家孩子每天晚上几点睡觉?”
小刘笑答:“11 点半啊! ”
我很诧异:“睡眠够吗?”
小刘不以为然:“很正常,大家不都在拼吗?”
“10 岁的孩子,才上小学五年级,天天晚上11 点半睡觉。接下来读初中要几点睡?读高中要几点睡?长此以往,睡眠不足,能不能读到高中都是个问题。你这当妈的怎么不在乎孩子的健康呢?”
听我这么说,小刘一脸无辜:“我当然在乎、当然心疼啊,可是别的孩子都在熬夜用功,她不能落后啊! ”
我问:“如果连健康都没有了,其他一切还有意义吗?你真的‘看见’孩子了吗?你是不是只看到分数、排名?”
小刘由满不在乎变得严肃起来:“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样的话是危言耸听,今天听你这么一说,再想到昨天孩子的话,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过分。”
“孩子说什么了?”
“孩子对我说:‘有些同学可以9 点半睡觉,我却天天那么晚才睡,我的皱纹都快和你一样多了。’”
小刘10 岁的女儿由于近几年刷题熬夜,出现了一般要成年人才有的眼袋、皱纹,还天天和小刘吵架。小刘说“她补习班的作业多、做不完,我嫌她慢,她怪我急,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我说:“你给她报那么多班儿,留那么多作业,挤占孩子睡眠时间不说,还搞得亲子关系紧张。”我给她说近日流行的网络段子:“我爱学习,学习让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这是孩子无可奈何下说出的言不由衷的话。
小刘苦笑:“是啊,我现在就是那个搞得全家都不快乐的‘虎妈’。”
“问题你已经意识到了,那要怎么做呢?”我把话题抛回给小刘。
小刘说,要回家向女儿好好道歉,这些年欠她太多睡眠和快乐;要把培训班减一减,让孩子自己决定上不上、上哪些;还要把话说清楚,她减了培训班以后走什么人生道路自己负责。
我说:“最后这一句话说不得。‘减了培训班以后走什么人生道路自己负责’,这分明是要挟孩子嘛! 表面上好像民主了,实质上还是在胁迫孩子。你10 岁的时候就能对以后走什么人生道路自己负责吗?”
小刘点头称是:“最后一句话不说,和孩子好好商量,给她减负,保证10 点前睡觉。”
上不了大学,人生就失败了吗?
小刘嘴上虽这么说,心里还是一百个不情愿的:“不补课不刷题,就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就可能上不了大学,那怎么办?”
这样的话我听家长说得太多了,其实这句话里暗藏着几个伪命题:
补课、 刷题就一定能考上好初中吗?未必。
考不上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吗?未必。
上不了大学,人生就失败吗?也未必。
补课、 刷题就一定能考上好初中吗?多少孩子被大人逼迫着,在大人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下长期补课、刷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结果补课补傻了,刷题刷烦了,个别孩子甚至从厌学发展到厌世。
考不上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吗?焦虑的家长认为,进入一个好初中就更有希望进入好高中,然后就更有希望考上好大学。这个逻辑看似合理,但若精确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实充满变数,孩子上了好初中不一定能考上好高中。
为什么教育是复杂的事?因为人是一个永恒的变量。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能想开一些,就能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试想一个孩子天天都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他能有什么光明未来?牺牲今天的幸福换取明天的做法不仅是不人道的,而且从长远看还是无效果的。
上不了大学,人生就失败了吗?未必。上不了大学,孩子也还是你的孩子。一方面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凡,另一方面也要看见孩子的亮点。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一面。你的孩子可能学业上很一般,但是很会做饭,没准儿以后是个好厨师; 你的孩子可能英语怎么也说不好,但是很会做手工,没准以后是个好工匠;你的孩子可能作文从来都写不好,但是骑电动车骑得很好,没准儿以后是个优秀的快递员……这样的人生不也很充实吗?父母收起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看见孩子健健康康、自食其力、乐在其中,不也可以很满足吗?
你真的关心孩子的健康与长远发展吗?
前一段我参加了生命化教育专家张文质先生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张老师说:“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唤醒家长对孩子生命、健康的重视,唤醒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我对此深以为然。
当孩子实在不适应高强度的学习时,其实不是他的意志问题,而是个体差异。他不适合这种竞争,那么就应该“回头是岸”,说白了就是要接受孩子在应试方面能力较弱的事实。家长一定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要“看见”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只看到分数、排名。要看到孩子的个体差异,看到孩子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要在刷题与睡眠、分数与生命健康发生冲突时,果断地把孩子的生命健康摆在第一位。要保证孩子的睡眠和健康,要无条件地支持、成全孩子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看见”。
当我们“看见”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把目光投向孩子的长远发展,孩子的幸福就有了保障。孩子的个体优势能够被发现,就能在父母的支持下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就会向着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方向走下去。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未来的人生。
“看见”孩子的父母,才是有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