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雁行形态理论的一个新的解释
——基于动态的视角

2020-11-27唐志伟

时代经贸 2020年8期
关键词:领头雁范式理论

唐志伟

一、引言

“雁行形态理论”(Wild-Geese-Flying Pattern)最早是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1932年提出的,用来解释当时日本的工业成长路径。赤松要认为,日本的工业成长路径包括进口、生产和出口三个阶段,并反复循环,在图表上呈倒“V”形,就像大雁飞行时的阵列,所以命名为“雁行形态”。

早期的雁行形态理论只局限于对日本国内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最先把这一理论用来分析区域内的国际分工问题。小岛清将FDI导入雁行形态理论,主要描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实现的东亚国家间产业分工和产业传递的格局。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一种是顺贸易导向型,一种是逆贸易导向型。投资国把本国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投资到对被投资国来说是相对比较优势产业的国家,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是顺贸易导向型。因为这种投资通过扩大投资国与被投资国的比较成本差距,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同时,这种投资还能有效地提升投资国与被投资国双方的产业结构。相反,投资国把本国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到对被投资国来说是相对比较劣势产业的国家,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是逆贸易导向型。因为这种投资会替代投资国的部分出口贸易,同时还会缩小投资国与被投资国的比较成本差距,使未来潜在的国际贸易失去基础;同时,这种投资还会使投资国的经济呈现二元结构: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出现,但它们的生产被投资到国外,迫使国内的劳动力只能进入相对比较劣势的行业,导致这些行业陷入更大的劣势,当面对国际贸易的冲击时,只能依靠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才能生存。据此,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来实现国家间的产业分工。

通过深入分析小岛清的雁行形态理论,我们发现,这个理论的运行机制具有严格的前提和约束条件。首先,雁行形态理论主张的国家间产业分工是垂直型分工,前提条件是投资国的生产函数要比被投资国的生产函数先进。这样,不同生产函数的国家,形成生产函数递减的产业分工和产业传递的格局。而且,这种生产函数由高到低的产业传递的格局要保持不变,才能使后发国家利用各国间互补性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动态比较优势。其次,雁行形态理论的正常运行要求领头雁国家要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以保证其国内的生产函数先进于其他国家。

二、基于技术赶超的动态雁行形态理论

(一)从领头雁角度看

领头雁国家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路径可以用技术生命周期来刻画,在不同的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发展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比如当前成熟的技术是技术范式1,同时还存在众多新的技术范式,技术范式2是其中一种。这些众多的新的技术范式在互相竞争,还没有形成主导性的技术范式,等到某一新的技术范式,如技术范式2成为主导范式后,其它技术范式迅速退出,技术沿着范式2的轨迹快速发展。当技术范式2不断发展,逐渐趋于饱和,发展速度放慢,进人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与此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技术范式纷纷涌现,并开始新一轮的争夺主导范式,新的主导范式经历从流动期到转换期再到专业化期的过程。

当领头雁国家技术处于专业化期的成熟阶段时,其技术发展将沿着既定的技术轨迹逐渐接近技术饱和水平,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放慢。与此同时,在技术成熟期,技术逐渐标准化和普及化,使得后进国家吸收技术外溢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以下因素的存在使得领头雁国家放缓了技术进步的步伐,可能逐渐失去领先的地位。

1.在一个技术周期内,领头雁国家由于具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拥有丰富的技术存量,通过干中学对现有技术进行逐步的改进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继续维持其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但当这种技术范式处于成熟阶段时,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了。在此阶段,会出现众多新的技术范式,其中有些技术范式会生对产力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而领头雁国家在旧技术上具有高的生产率以及国内高的工资率,使其不愿采用这种新的技术范式而继续在当期的高生产率水平上沿袭旧的技术,会最终导致其被其他后进国家赶超,丧失领先地位。例如,18世纪的荷兰在航海、银行和贸易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所以当棉纺技术出现时,荷兰并没有采用这种技术,最终使其丧失了领先的地位。

2.在技术成熟期,领头雁国家的国内市场对成熟的技术范式需求趋于饱和,导致该技术范式在其国内扩散缺乏动力,同时由于其国内可被用于模仿的技术集小,模仿成本高,也加大了国内技术外溢的难度,最终使得领头雁国家的国内技术外溢速度减缓。除此之外,领头雁国家的军事研发活动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源泉,但随着对民用技术的溢出减少,也减缓了领头雁国家的技术进步。

3.跟随雁国家的技术进步对领头雁国家的溢出很少,并且跟随雁国家的技术追赶会与领头雁国家争夺市场份额和投资,进一步延缓领头雁国家的技术进步步伐。例如,Kul B Luintel和Mosahid Khan通过实证发现,曾经作为跟随雁国家的日本每增加1%的R&D投入会导致作为领头雁国家的美国的产出减少0.059%。

(二)从跟随雁角度看

雁行形态内在结构变化的关键之处在于跟随雁国家的技术追赶。这种技术追赶是在技术外溢的前提下,跟随雁国家通过吸收和消化领头雁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推动本国技术进步,并逐步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体系,使本国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1.随着领头雁国家某种技术范式的不断成熟,使得运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在领头雁国家开始滞销,但跟随雁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仍很大。领头雁国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加快了对跟随雁国家的技术外溢,跟随雁国家通过吸收和消化,提升了自己国家的技术力量。随着跟随雁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使跟随雁国家与领头雁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

2.跟随雁国家内部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大,落后地区积极承接相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最终使得跟随雁国家的国内技术外溢速度很快。随着跟随雁国内各地区间技术差距的缩小,有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技术实力。

3.跟随雁国家与领头雁国家的技术差距较小时,跟随雁国家技术进步逐步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自主创新,如张亚斌等基于拓展的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分析得出:后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促进其自主创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跟随雁国家的创新成功后,一定数量的模仿对领头雁国家也是有吸引力的。随着这种被模仿的数量越来越多,使得领头雁国家的模仿成本足够低,以至于领头雁国家的研究者发现有必要将其全部的R&D开支用于模仿。如此以往,两国就会变换角色。跟随雁国家逐渐变成技术领导者,而领头雁国家会成为技术跟随者。

4.除以上所述之外,在面对那种对生产力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技术范式时,跟随雁国家一方面由于在旧技术上不占有优势,具有较低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其后发优势,转换成本比较低。故与领头雁国家不一样的是,跟随雁国家会积极采用这种技术范式。随着这种技术范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它极大的提高了跟随雁国家的生产率水平。而由于领头雁国家没有及时采用这种技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跟随雁国家逐渐变成技术领导者,而领头雁国家会成为技术跟随者,完成了反转。

由此可见,从动态的视角看,雁行形态理论雁阵中每个国家的位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换的过程,它使跟随雁国家能摆脱对领头雁国家的依赖,有效克服了小岛清雁行形态理论要求的生产函数由高到低的产业传递的格局保持不变的弊端。

猜你喜欢

领头雁范式理论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坚持理论创新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青年妇联干部成农村姐妹脱贫“领头雁”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余海燕:茶乡飞出的“领头雁”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