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传染性鼻支气管炎的概述
2020-11-27李梁王娟黄松栗栖凤
李梁,王娟,黄松,栗栖凤
(瑞普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猫传染性鼻支气管炎是以猫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临床常见病症。幼猫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20%~50%,成年猫感染后一般不会致死,对猫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1 病原体
猫传染性鼻支气管炎的病原体为猫疱疹病毒I 型(feline ferpesvirus type I,FHV-I),属于疱疹病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1]。它属于大型病毒,具有典型囊膜的线状双股DNA,病毒粒子为圆形或椭圆形,20 面体对称,不同成熟状态的病毒粒子直径不同,由核心、衣壳、囊膜组成,核心呈均匀一致的圆形电子致密区,有时可见花纹样结构,外层衣壳由162 个壳粒构成,囊膜包含病毒膜和纤突[2]。
2 病原体理化性质
大多数的病毒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FHV-I 在56℃条件下,30min 即可灭活,在pH<5.0 或者pH>8.0 的溶液中也可灭活,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2]。
3 流行病学
FHV-1 病毒只感染猫和猫科动物,传播途径分为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在自然条件下,一般经呼吸道、消化道、飞沫、眼鼻分泌物、胃肠道分泌物等直接、间接的迅速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生殖道垂直传播给幼儿,并导致其死亡,或出生后带毒[3]。患病动物和处于潜伏期的动物都是FHV-I 病毒的传染源,从体内排出病毒的过程可持续2 周甚至更久的时间,潜伏期的患病动物因为临床表征不明显比较隐蔽,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和感染范围。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般猫传染性鼻支气管炎的病程分为感染期、潜伏期、发病期和死亡期。FHV-I 通过口鼻、胃肠道、结膜等接触,进入机体后,主要集中在鼻腔、中隔、咽部等上呼吸道,或通过鼻泪管在眼结膜上皮细胞等地方进行大量增殖,引起区域性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导致体温升高、喷嚏、流涕、流泪、咳嗽、角膜炎、结膜炎等临床症状,由于在鼻道和眼睑处大量的分泌物排出,组织局部水肿,可能会造成呼吸困难、不能视物,发病后期在眼结膜、角膜大量增殖,造成角膜溃疡,甚至穿孔、失明[4]。病毒在口腔、舌、咽部也大量繁殖,引起口腔、舌、牙龈的溃疡糜烂,影响猫的正常进食。严重时可感染到肺部,引起肺炎。组织学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周围组织坏死,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5]。
5 诊断
FHV-I 与杯状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极为相似,所以需要通过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但在实际临床上一般以分子生物学诊断来确诊。
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普通PCR、RT-PCR、荧光探针-PCR 等;采集患病动物眼鼻分泌物、尿液、血液等,送检相关机构或者使用FHV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PCR 扩增反应,点样跑凝胶电泳后进行UV成像观察,判断是否扩增出特定条带,以确定是否动物被感染。
6 防治
对于恶性传染性病毒病,疫苗免疫是预防病毒疾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疫苗保护并不能保证完全免疫,会有免疫失败率存在。一般临床使用硕腾公司的妙三多(猫鼻气管炎、嵌杯病毒病、泛白细胞减少症三联灭活疫苗)来进行临床免疫。
临床也有感染野毒或者免疫失败的病例,一般临床选择对症进行治疗,包括中药、化药,如选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三代、四代头孢类)、中药(双黄连、黄芩、决明子、龙胆草等)、营养类辅助,如遇危急病例,则需采用补液、白蛋白、干扰素等进行住院隔离治疗。
7 总结
猫传染性鼻支气管炎属于恶性传染性致死性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临床症状,宿主为猫和猫科动物,未接种疫苗的幼猫感染后发病率为100%,有耐过病例,其病死率接近50%,成年猫感染后一般不致死,但愈后不良,因病毒主要在眼鼻部位进行繁殖,对眼结膜、眼角膜、鼻腔黏膜、鼻中隔、鼻甲骨、咽部等部位有很大的损害,重症病例可对角膜、鼻甲骨造成永久性损伤[2]。病毒在繁殖的过程中,可引发机体出现发热、咳嗽、喷嚏、流涕、流泪、眼睑肿胀、角膜溃疡等,所以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降温、止咳、消肿、抗炎等。
对于恶性传染性病毒病,最重要的就是防大于治,所以要定期给宠物进行疫苗接种,让它体内的抗体滴度在较高的水平上,对病毒有一定的保护,防止疾病的传播,净化共同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