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2020-11-26陈淑珍关紫云周丽英蔡阳林叶镱吴国新吴智鑫
陈淑珍 关紫云 周丽英 蔡阳林 叶镱 吴国新 吴智鑫
急危重症患者经初步抢救后,因诊断或治疗需求,需实施院内转运,即在同一医疗单位不同医疗区域之间进行转移及运送[1-2]。由于此类患者病情变化较快,且病情复杂,转运过程中患者处于移动、变化环境,病情易发生变化;同时受仪器设备、工作人员等外界因素影响,运送过程中呼吸骤停、血压下降、抢救延时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高[3-4]。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特征、临床实际情况等对其进行转运分级,并根据患者病情分级情况对转运人员、药品及仪器进行相应调整,尽可能实现优化医疗资源,完成安全院内转运的目的[5-6]。本研究探讨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经本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88 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8 年3 月-2019 年2 月实施常规转运方式的44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实施标准化转运方案的44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转运至检查室、重症监护室及普通病房完成相关检查及专科治疗等;临床资料及转运交接单记录完整。排除标准:处于休克、濒死状态;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介入干预者;依从性差,拒绝接受相关检查患者。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医生评估患者病情,下达转运医嘱,护士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填写患者转运交接单;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并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提前告知接收科室。常规准备转运物品,转运途中观察患者病情;转运完成后填写交接转运单。观察组给予标转化分级转运。(1)转运分级。护理人员配合医生依据患者病情与转运分级标准,对转运风险进行确定。将转运风险分为Ⅰ、Ⅱ、Ⅲ级三级;患者分级标准、人员配备标准、药品配备标准、设备配备标准参考《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7]。(2)沟通。加强与家属交流、沟通,将转运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详情告知患者家属,获取家属同意后下达转运医嘱;转运负责人与检查室、重症监护室等相关科室提前沟通,告知患者预计转运到达时间、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等情况;与电梯部门沟通,于转运前2 min 安排专人负责电梯。(3)转运准备。参考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安排人员进行转运;转运物品按照分级Ⅰ~Ⅲ级分别装箱,转运时根据患者等级备好对应人员、药品、物品,确保配备齐全,并检查所有仪器、设备、物品,确保处于合格状态;转运前二次评估患者病情,保证在患者病情相对平稳时进行转运。(4)转运管理。①Ⅰ级患者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立即就地实施抢救;Ⅱ级患者病情加重立即进行初步处理,随后待其病情相对稳定时继续转运,若症状仍未缓解,需返回病房实施抢救;Ⅲ级患者病情加重需原地返回病室接受治疗。②未行相关检查实施转运患者到达检查室若无法及时进行检查,根据患者分级制定等待时间:Ⅰ级<5 min,Ⅱ级<10 min,Ⅲ级<20 min。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各医疗区域院内转运时间。即护士执行医嘱转运至达到目的地时间,包括普通病房、检查室及重症监护室(全部患者均转运至上述医疗区域)。(2)转运不良事件。与病情相关:呼吸、心搏骤停等;与转运人员相关:导管脱出等;与仪器及药品相关:仪器故障等。(3)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情况。使用自制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家属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等3 个方面,总分100 分,分数和满意度呈正相关;使用自制接收科室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科室满意度,包括提前通知情况等3 个方面,总分100 分,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两表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51、0.842,重测效度各为0.872、0.85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男24 例,女20 例;年龄18~54 岁,平均(32.15±4.07)岁;疾病类型:颅脑外伤6 例,多发伤9 例,心肌梗死5 例,脑梗死8 例,其他16 例;转运分级:Ⅰ级9 例、Ⅱ级13 例、Ⅲ级22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9 例;年龄19~59 岁,平均(33.41±4.25)岁;疾病类型:颅脑外伤5 例,多发伤8 例,心肌梗死8 例,脑梗死6 例,其他1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各医疗区域院内转运时间比较 观察组转运至普通病房、检查室及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院内转运时间比较[min,()]
表1 两组院内转运时间比较[min,()]
2.3 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47),见表2。
2.4 两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表3 两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情况比较[分,()]
3 讨论
院内安全转运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有效措施及保障,具有一定独特性及难度性[8]。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不确定性及不可预见性高,转运过程中需多种生命支持方式[9-10]。转运工作程序繁多且较为复杂,外界环境变化性强,一旦患者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则加重其病情,影响转运安全,甚至引发护患纠纷,为后续诊疗造成一定难度[11-12]。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通过转运前评估患者病情,并对转运风险进行分级,从人员配置、物品配置等方面准备,从而针对性主动预防危险因素,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增强转运安全性[13-14]。本研究中,观察组转运至普通病房、检查室及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能够加快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速度,预防转运不良事件,保障转运安全,提高患者家属及接收科室满意度。史冬雷等[15]研究结果显示,分级转运模式可缩短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究其原因在于,既往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缺乏一定标准,当班医护人员多依靠临床经验制定转运方案,准备急救药品,易导致药品准备不足等情况,影响转运质量[16]。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将患者病情分级、药品准备等情况明确告知医护人员,使其充分知晓各级患者所需药品、专员人员,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转运医护人员应确保能够预警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评估转运潜在风险,同时避免医护人员经验不足引发的慌乱无序,预防意外拔管、血压下降等不良事件,增强转运安全性[17-18]。院内转运时间是指从医生下达转运医嘱至到达相关接收科室时间,转运时间越长,患者病情、生命体征越容易发生变化。标准化分级转运中对患者病情评估和人员配置优化,可快速识别患者病情危险程度,并根据病情采取相关措施,利于降低不良事件风险;同时做好与电梯部门、接收科室交接工作,如安排专人负责电梯协调、检查启动事先联系,有效缩短节约各环节时间,在最大程度上缩短转运时间[19-20]。此外,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的实施在保障转运安全的同时,利于及时诊治患者,提升诊治效果,从而消除家属顾虑心理,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安全高效、训练有素等院内转运流程,使医护团队之间配合更加默契,能够获得相关科室满意。
综上所述,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各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与管理,可促使患者院内转运时间缩短,转运不良事件风险下降,从而保障转运安全性,促进医疗资源优化分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