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肌骨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2020-11-26周文阳
周文阳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 516001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好发于皮下的结节纤维样增生,多认为该病同机体损伤、感染有关。该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及症状不明显等特征,多数患者在发病后无典型的症状,少部分出现疼痛,但增生部位的生长速度快,组织图像多变,常容易被误认为肉瘤[1]。结节性筋膜炎因有自限性的特点,大部分的患者症状可以自行消退,所以提高肿物诊断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对于浅表发生的肿物,临床中首选影像检查方式,该检查手段的操作简便、安全并且创伤低,在具体的超声检查过程,主要是应用肌骨超声手段,采取该检查方式可帮助影像科医师掌握病灶部位的血流状况,为浅表肿物的诊治提供有利参考[2]。本文中,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讨经手术证实的浅表性结节性筋膜炎的肌骨超声影像表现,旨在探讨超声诊断疾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有利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疑似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经皮下触诊均可探及肿块,在初诊时表现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包块,肿块质地坚硬,同皮肤组织无粘连[3];(2)患者均有良好的临床资料及良好认知;(3)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目的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2)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男71例,占59.17%,女49例,占40.83%;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4.1±1.5)岁;病程7d~5个月,平均病程(2.4±0.5)个月。
1.2 方法 全部的患者均采用西门子彩超仪进行诊断,超声诊断频率为6~15Hz。超声检查的具体操作如下:将探头置于病灶部位,对病灶进行纵向与横向多个切面的扫描,依据病灶状况对探测深度进行调节,以便更清晰的显示病灶影像,利用二维超声对肿块形态进行观察,用彩超对肿瘤血流信号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彩超下主要观察如下内容:(1)以任何切面测量的最大直径为肿块大小。(2)肿块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分叶样卵圆形。(3)将皮下脂肪组织为对照,常见回声表现为均匀低回声、低回声伴高回声、高低回声交接、无回声等。(4)同深筋膜粘连或者不粘连。(5)筋膜下血供分成以下几级:无血流信号为0级;少量血流并且可见1~2个点状血流信号为Ⅰ级;血流较丰富可见3~5个点状或长条状血流信号为Ⅱ级;血流信号丰富可见5个以上血流为Ⅲ级。(6)根据皮下肿物所处位置同中心水平同皮下脂肪层的深浅判定肿物的中心位置。
1.3 观察指标 (1)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肌骨超声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主要评价超声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2)分析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超声及影像表现,超声表现主要是对病变在超声下的回声及血流分级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超声同病理诊断一致性 12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117例为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而经肌骨超声检查112例同病理检查金标准符合,误诊漏诊5例,具体误诊为血管瘤2例、皮脂瘤2例、神经鞘瘤1例。肌骨超声同手术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高,详见表1。肌骨超声诊断的准确度为95.83%(115/120),灵敏度为95.73%(112/117),特异度为100%(3/3)。
表1 肌骨超声检查同手术病理检查的一致性对比(n)
2.2 超声表现 肌骨超声下的影像表现大多呈现出椭圆形、分叶状椭圆形,边缘清晰可分辨。117例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超声表现中回声、血流分级特征见表2。
2.3 影像学表现 51例黏液型超声影像表现主要呈弱回声团块,其内部可见小片状的无回声区,彩超显示出弱回声团块,在团块的边缘可见点状的血流信号。35例细胞型超声影像表现为部分的团块内部出现小片状的无回声区,经彩超检查可见弱回声团块,内部呈现边缘条状或者点状的血流信号。31例纤维型的超声影像表现呈现出低回声,内部、边缘均未出现明显的血流信号。
3 讨论
表2 肌骨超声下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表现(n=117)
结节性筋膜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中在确诊疾病后多是采取手术治疗,其具有效果好、治疗后复发率低的特点。而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术前精确的诊断至关重要[4]。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成像手段也因具有简便、安全、经济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中各种疾病的诊断中。超声检查中,借助高频的探头可通过密实的骨骼,使得病变可以清晰地显示,为此超声在肌肉及骨骼等疾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关于肌骨超声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也成为临床中研究的重点[5]。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疑似病例,探讨了应用肌骨超声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在结果判断中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判定120例疑似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中117例为阳性,其余3例为其他病例,而经肌骨超声确诊112例,诊断的准确率为95.83%,此外超声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也较高,这一结果提示肌骨超声对病变的诊断效能满意。在超声影像表现上,本研究入选病例多表现为低回声或均匀高回声表现,这提示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表现多为低回声或者低回声伴高回声的混杂信号;此外超声表现还显示多数病例均存在血流信号,这一情况也为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满意的参考。
在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上,主要分成黏液、细胞、纤维三种亚型,各种证型的特征同病变时期存在很大的关联。黏液型结节性筋膜炎多存在于病变早期,黏液部位往往存在明显的基质,肌纤维母细胞大多呈现为卵圆形,其中的炎性细胞相对较少,在病灶的外周多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6]。细胞型多处于病变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肌纤维母细胞、炎症细胞以及毛细血管均明显增加。纤维型为病变晚期,此外此时肌纤维母细胞呈现生长迅速的情况[7]。在研究中对不同病理分型的影像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黏液型的影像表现多呈现出低回声,其中存在少许的血流信号;细胞型多呈现为低回声以及混合回声;纤维型的多呈现为低回声伴团块。
总结研究中肌骨超声对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表现为:(1)病变大多为单发病灶;(2)边界清晰且多呈现为椭圆形;(3)无肿瘤占位球体,皮下软组织存在肿块,处在肌层部位的肿块多有规则的圆形;(4)肿块中可以出现筋膜回声线移位情况,这样多可提示病灶来源;(5)超声下多见高回声、弱回声及高低回声交叉表现,这些回声差异可能同增生部位的成分差异存在关联,如成分为黏液基质在超声下多表现为低回声,细胞或者毛细血管成分则多呈现高回声或者高低交叉回声;(6)多数的结节性筋膜炎伴或不伴血流[8]。
综上所述,临床中应用肌骨超声诊断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效果满意,超声影像表现多呈低回声信号、高低混杂信号,且多伴有血流信号。在超声诊断过程,通过观察病灶有无包膜、边界回声状况、血流信号等进行判断,此外还可通过了解患者疾病病史做进一步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