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排球教学策略研究

2020-11-26王治坤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11期
关键词:排球体育教师课程思政

王治坤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与公共艺术部,河南 郑州 450046)

1 “课程思政”认知

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思政教育是保证他们这种力量发挥到“点”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针对高校思政教育颁布了多项指导性政策方针。在此背景下,全国高校也持续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然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显在的问题就是较多关注“思政课程”,即将思政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而忽视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可喜的是,2014 年之后,一个崭新的词汇“课程思政”诞生并快速席卷全国高校。目前,“课程思政”的观念已经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与“思政课程”相比,“课程思政”最大的优势是解决了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两张皮”问题,实现了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同向同行,让所有课程教师都成为思政教育者,让学校内部形成了“大思政”教育格局,切实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质量。

2 “课程思政”观念融入高校排球教学的价值思考

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排球运动是很多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本文认为,将“课程思政”观念融入高校排球教学,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2.1 提升高校排球课程内容的科学化,进而推动高校排球课程建设

高校排球课教学的科学性,是指高校排球课程内容上更具有科学性。有些高校在讲授排球课程内容时,带有浓厚的主观随意性,即排球课程课程内容易受到体育教师主观经验、判断和估计的影响,导致排球课程内容形同虚设。而“课程思政”观念的融入,不仅提升排球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而且能提升排球课程的科学性。这主要是源自于思政教育内容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科学精神。高校排球课程内容的科学化,能让体育教师在排球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地抓住高校排球课程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课程中的基本问题,从而为排球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帮助师生正确解答对排球运动发展相关问题的疑惑

不同时代背景下,排球运动发展面临不同的问题。在当今时代,排球运动发展存在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高校排球教学层面,还涉及大众排球运动娱乐和健身、国家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等层面。问题是多样的,且一些问题无法只通过排球运动专业课程给学生讲清、讲透。对此,“课程思政”观念的融入,让这些问题变得明朗起来。体育教师可以立足社会和国家,即从整体角度解释这些问题。同时,“课程思政”观念的融入,还会大大充实排球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到排球专业知识之外,还能学到与当今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新知识,进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升课程的现实价值。

2.3 增强高校排球教学的实效性

通俗来讲,教学的实效性就是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有用性。任何教学都讲究实效,忽视实效,教学任务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影响高校排球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政治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内部因素主要是高校排球教学软硬件条件。以上2个因素,内部因素是影响高校排球教学实效性的根本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中的排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是影响高校排球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观念的融入,直接作用于排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丰富完善,进而增强高校排球教学的实效性。

3 “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排球教学策略研究

以下从结合式、渗透式和养成式3角度探讨“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排球教学策略。

3.1 结合式教学策略

以高校为枢纽,实现思政教育与排球课堂教学、学生排球社团活动、排球社会实践的结合。运用该策略,要求体育教师注意3 个方面。首先,思政教育与排球课堂教学结合主要体现为思政教育内容与高校排球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例如,在高校排球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法向学生讲解“女排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以及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的奋勇拼搏、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品质。其次,思政教育与学生排球社团活动结合主要体现为思政教育工作和学生排球社团育人工作的结合。例如,学生排球社团在招收新成员时,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作为考核成员的重要标准。在组织社团成员培训时,重点开展关于热爱祖国与民族、团结同学、无私奉献等内容的培训。最后,思政教育与排球社会实践结合主要体现为校内思政理论学习和校外排球社会实践的结合。通过教育结合开展排球教学,要求高校实现思政教育与排球课堂教学、学生排球社团活动、排球社会实践的资源共享。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一个具有“思政+排球课堂教学、学生排球社团活动、排球社会实践”的资源库。体育教师在排球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整理成课件、教案、试卷等上传到资源库。这样,无论体育教师开展何种排球课堂教学,还是指导学生排球社团活动或排球社会实践,都可以直接在该资源库中调取资源实施教学活动。

3.2 渗透式教学策略

结合是显性的、直接的,而渗透是隐性的、间接的。长期以来,包括排球课在内,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偏重运动技术训练,很少关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加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一致担当着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且该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日益加强。对此很多学生认为排球教学就应当重点关注运动技术训练方面。在这种观念下,若体育教师在排球教学中向学生讲述思政教育知识,很多学生就会表现出不解、厌烦或抵触。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渗透式教学策略。渗透式教学策略,就是体育教师将思政教育知识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融入排球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运用该策略,要求体育教师注意3 个方面。首先,注意渐进性。由于渗透是隐性的、间接的,因此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注意教学的渐进性。体育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从排球课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对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其次,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渗透是隐性的、间接的,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思考和领悟。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排球教学中多通过提问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深层的思政教育知识“挖”出来。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中国女排姑娘在接连落后2 局的情况下,反超3 局,除了排球技战术方面的调整之外,还依靠什么获得了最终胜利?”最后,要形成时时渗透、人人渗透、处处渗透的观念。时时渗透,是指体育教师要在排球教学全程进行渗透;人人渗透,是指体育教师不仅要自己成为思政教育知识的渗透者,还要让学生个人成为思政教育知识的渗透者;处处渗透,是指体育教师要在排球各种软环境(如课堂氛围、教学氛围)和硬环境(如排球教材、排球名人海报)中渗透。

3.3 养成式教学策略

养成式教学体现了思政教育从“养”到“成”的过程。对高校排球教学而言,虽然长期以来它强调运动技术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运动技术形成的过程,但它不仅对学生身体产生影响,还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观产生影响。养成式教学策略,就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排球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得到良性的发展。从内容上看,养成式教学策略侧重行为教育与认知教育。运用该策略,要求体育教师注意3 个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养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高校排球教学中,有些学生存在自负心理,在学习中经常出现不尊重教师和同学的现象。对此,体育教师根据他们的自负心理特点设计谦虚品质、尊敬他人品质和团结友爱品质的“养成”活动。其次,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体育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排球学习形成对自我尊严、价值、命运的正确认识。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让学生的思想受限于教材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是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乃至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加强排球运动理论和技术学习研究,努力创造更多新理论、新技术。最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学生正确思想、精神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以学校的校规、排球课堂教学制度、排球课外训练制度等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4 结 语

研究认为,在“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可以从结合式、渗透式和养成式3个角度让思政教育在排球课程教学中落地生根。结合式教学、渗透式教学和养成式教学各有侧重。其中,结合式教学强调教学组织,渗透式教学强调教学方法,养成式教学强调教学氛围。在排球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加强排球课程的学习研究,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理论为根据、以育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关键、以合力为保障,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无论采用何种策略,体育教师都不能否定排球教学的主体地位,否则会把排球课程变成第二个思政课程,造成课程混乱,影响排球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考虑到多数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教学能力较弱的问题,高校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关于“课程思政”在排球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的学习培训活动,围绕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等积极交流探讨,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进而不断深化排球教学改革,推动排球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排球体育教师课程思政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