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研究

2020-11-26程美超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文化遗产体育教师

王 舜,程美超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关键字:青少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问题;有效路径

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文化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有运动竞赛程序、器械制作等活动内容,还有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

在我国,学术界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谓各异,有的称其为“民族传统体育”,有的称其为“民族体育”,有的称其为“传统体育”,还有的称其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或“传统体育文化”。但无论是何种称谓,都体现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地域性、民族性、变异性、多样性等特征。其中,群体性是指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群体共同创作完成的,是群体的智慧与结晶。同时,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具有群体性特征,能够增强群体意识。地域性是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起源、文化、背景、形式等方面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交通、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碰撞与交融越来越密切,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呈现出日趋减弱的趋势。民族性是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深的民族烙印。某一民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活动、审美观念、价值观等有紧密的联系。变异性是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发展,呈现出活态流变的特征。多样性是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项目多样、题材多样、动作多样。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在此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与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在新时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2 青少年在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化课知识,还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民族意识与自豪感。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能促进其身心健康与道德品质的发展,还能培养与增强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学与高校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与增强了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但是,我国青少年在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学校领导对体育非物质遗产保护不够重视,青少年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不够深入。目前,只有很少数的学校存在传统体育项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思想受到冲击,对传统民俗体育了解甚少,不注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学校的领导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站在祖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角度上,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保护和传承发展。学校领导的不重视直接阻碍了青少年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有调查显示,在某高校有80%的大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只知道篮球、排球等新兴体育项目。如果青少年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该认知状态,久而久之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消亡。

2.2 学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很多传统体育项目仍是小众体育项目,大多数青少年对其并不感兴趣,也不愿了解和参与。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校园文化建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影响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会减少青少年对传统体育项目了解和学习途径。同时,我国大部分青少年欠缺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导致他们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青少年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接触很少,无法感受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不愿意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

2.3 青少年能够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骤减,学校难引进专业的传统体育项目人才,且严重欠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投入资金。一方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位置,但他们面临希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和想要改变自己艰难生活现状的两难局面。因此,能够和愿意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导致学校很难引进专业的传承人才,只能让本校的体育教师代替授课,在传授的过程中会出现误导,影响了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精髓传承。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投入经费有限,多数学校仍然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入更加现代化的体育项目中。

3 青少年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有效路径

3.1 各级政府要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起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为体育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提供全面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要转变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观念,引起对体育非物质遗产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做好资金保障,使传统体育传承人摆脱经济窘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加其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这样,这些传承人才更愿意将自己所掌握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容悉数传授给学校的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非常重要,只有学校对其重视,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课程,将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的体育课程中。且学校应安排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为其指定课时,并聘请专业的传承人来为传授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学校还应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投入更多的资金,让学生参与更加原汁原味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3.2 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宣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拓宽青少年的视野,使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更精准的认知,从而自愿地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在校园中,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海报、多媒体宣传、组织社团等方式宣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对其产生兴趣,愿意去研究和参与。学校还可以在一些大型活动中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演出,让青少年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精神文明和意志品质,从而更愿意参与这些文化的保护实践。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民俗馆、博物馆等地去感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彩,如蔚县剪纸、承德花会表演等,激发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参与热情。

3.3 定期邀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来学校对本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本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传授水平,并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项目内容进行细微调整。一方面,定期组织民间老艺人来学校对本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能够让更多的体育教师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体育教师只有得到最为直接、最为专业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传承方式和精神内涵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教授给青少年,让青少年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者。另一方面,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时,还要针对学生实际的身心情况、对这些项目的认可程度、接受程度等,结合现代化的体育项目要求来进行项目内容的细微调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参与,使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持长久的喜爱,并愿意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

4 结 语

青少年是保障民族品质、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重要角色,对于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他们更是担负着将其长久传承的重担。青少年在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青少年,都要做出努力和坚持,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文化遗产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中小学校开展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成语魔方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