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
2020-11-26冷传奇
冷传奇
(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1)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更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的明确要求。“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所在,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代,武术不仅承担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更承担着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推动对外文化输出的时代使命。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不能止步于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单一任务,它还应承担着文化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立德树人”的形势下,学校武术教育更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齐家、平天下”有机结合,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的固有教化特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将武术中蕴含的文化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等有机结合,将其充分贯彻到学校武术教育中,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的课程思政化,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服务,是当代武术教育的时代契机和使命。
1 “课程思政”内涵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人类历史。就国外而言,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教育,近代法国倡导的共和主义精神,当代的美国精神教育,均属思想政治教育;就国内而言,古代社会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近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亦属此类。它们的差别仅在于社会形态、政治方向等方面之不同。
具体到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教育事业,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并为此提出“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课程思政正是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逐步形成的。课程思政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中国文化重人伦、重教化之传统的时代回归,是对中国文化固有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课程思政并非在学校教育中增设一门课程或开展几项活动而已,它以“三全育人”为立足点,重点在于挖掘已有课程本身所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渗透于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汇于学科教育中。如果说以往的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政,那当下的课程思政就是隐性思政,它强调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塑造。
2 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思政现状
2.1 授业者课程思政核心价值淡漠
拳谚云:“未习武,先习德”,武德教育历来为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本应具有高度契合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呈现出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因自身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不足,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仅将其视为一种“说教”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或闭口不谈,或徒作应付。其次,缺乏对道德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过度追求单一教学效果,背离全面育人教育主旨,狭隘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工作,与己无关。事实上,道德教育是众多教育中最难以说教形式来实现的,如果将道德视为一种知识,它自然是可以传授和习得的。但如果将道德视为一种人格塑造,那道德便是难以传授的知识。青少年良好德性的养成,既需要道德的说教,也需要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更需要全方位、全社会的参与,至于学校教育中的武术课程,武术教师更应参与其中。
2.2 知识载体呈现重“技”轻“德”倾向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不仅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完成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科学、合理的学校武术教材是具体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据。反观当前学校武术教材,却呈现一味重视对学生武术知识和技能知识传授的现象。教学目标方面,“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不明确,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情感培养流于形式;教学内容方面,从教学进度到教案设计,无道德教育的立足之地;考核评价方面,武术课教学考核以学生技能习得程度为标准,与思政育人理念联系不紧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单一化。
3 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 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内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术教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必须以课程思政为内涵、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为前提。这就需要广大学校武术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思政教育之本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首先,教师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绝非中国特色,更非可有可无,它存在于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或政权,它是社会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德性培养,德性不仅表现为可教授的知识,即以往所理解的思政课程,更表现为不可教或很难教的识见,即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这也是国家始终强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因所在。因此,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具有政治的合理性,更合乎道德教育的根本规律。
3.2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建设教育素养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武术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化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在保证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1)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讲话的内容和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加强德育原理教育,从学理上明确德育的本质、目的,从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德育实践中拓宽自己的德育视野,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真正认识到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3 挖掘思政元素,融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校武术教学的重要知识载体,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武术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本着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目标,应首先积极挖掘武术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力量。其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为内容范畴,融合思政元素与武术教学内容。例如,教学大纲设计应从整体高度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并将挖掘整理的元素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中,为教师实施武术教育课程思政提供参考依据;教学进度应基于新的课程要求,积极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案设计更应从微观角度着手,将课程思政融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
3.4 立足教学实际,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制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参照相关标准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研究教师教的价值和学生学的价值2 个方面。教学评价是保证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及时提供相关反馈信息,从而合理调整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与之前教学评价不同的是,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思政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在注重技术评价的同时,也应关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得的评价。在考核内容中,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技术考试评价模式,采用“思想政治+技术考试”的新评价模式;在评定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辅助的多元模式。
4 结 语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始终是中国武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固有特质。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责任,应积极服务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挖掘自身思政元素,如文化内涵、伦理道德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