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机制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2020-11-26张思檬
文/张思檬
一、产学合作的重要意义
产学合作是校企协作育人的基本手段,深化产学合作,推进协同育人,是全面打赢“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攻坚战的关键点。首先,基于产学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将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培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这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资源整合,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有效方式,其能够推动高等教育向“双元育人”转变。最后,以产学合作为契机,能够将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引入课程教学,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有利于推动高校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会计学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但随着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会计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等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现实挑战。我国会计学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科供给导向偏离会计职业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实践教学比例低,造成教学内容脱离职业实际,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其次,教学资源匮乏脱离行业发展。专业教师长期远离企业财会实务工作,授课中所引用的教学资源与行业最新发展相脱节。同时,高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少且多数难以有效运行,从而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再次,考核方式无法突显能力导向。会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试卷考试,其既忽略了过程性考核,造成学生对学习过程缺乏应有的重视性,又忽略了对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性低;最后,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愈发明显。会计专业人才不仅仅应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金融、法律、管理、投资等多方位的学科知识。而现行专业人才培养重共性轻个性,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搭配不合理,导致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知识结构薄弱的问题。
三、产学合作机制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机遇
基于上述问题,产学合作机制为创新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因而,高校要抓住机遇,与优质企业进行产学协同育人,以财会行业职业标准为准绳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建设实践实习基地,从而助力高校转型发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一)培养目标动态变化性
在产学合作机制下,企业将与高校进行行业信息共享。在丰裕的行业发展信息下,高校可实现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把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产学合作机制,有利于引导高校建设更多应用性强的课程,从而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化。人才培养目标随行业发展现状的动态调整将有效解决人才市场的结构性供需矛盾,进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务工作过程对接、毕业要求与职业资格对接。
(二)教学内容职业标准化
在产学合作机制下,企业的岗位标准将成为课堂教学目标。面向企业岗位标准,高校可实现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导向转向以能力输出导向,将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有效对接。利用产学合作机制,将推动高校以“专业重塑、课程再造”为抓手,以“协同育人+能力输出”为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适应企业战略转型需求的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由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高校将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体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做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零距离接轨。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培养下,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方位地向企业用人标准靠拢,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将职业标准设定为高校人才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能力考核的比例,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充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教学资源丰富多元化
在产学合作机制下,企业的项目资源将与高校共享。基于产学合作,将丰富高校的教学资源,对此可与企业共建校内会计实训室,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构建“仿真实践-真账实操-顶岗实习”的实践化教学体系。产学合作机制将改变学生机械化地记背会计分录,其以真实项目为教学主线,将企业真实经济业务引入教学实践环节,这有利于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实践中丰富经验。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实验实训、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性。另外,企业将为高校提供校外实践化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将在企业导师的实时指导下,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处理的全流程,丰富对典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实务经验,这有效解决了会计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四)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化
产学合作机制下将引导高校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会计学专业为贯彻基于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一支具有教学能力、执业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教师队伍。因而,高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一方面引导专业教师在实践中熟知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会计行业新变化和岗位能力的新要求,从而推动教师按照更新教学内容,有效保障课程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引导专业教师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操作软件和分析工具,推动教师教学过程与会计实践深度融合,实现能力职业化对接新业态需求,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对此要以产学合作为契机,坚持数量充足、质量达标、结构合理的原则,打造一支教学业务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四、产学合作机制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首先,校企双方应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尤其要强化企业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明确的权责制度是造成产学合作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校企双方应以“五个共建”为核心,构建产学合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五个共建”具体为共建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内容、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在此过程中,双方应共享信息与资源,企业充分为高校提供真实业务资料与实践实习场所,助力高校打造“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充分将企业用人标准纳入课程教学,“订单式”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其中,企业长期处于市场经济中,对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形势变动更加敏感,对此应在产学合作中更加主动地为高校提供市场变动信息,使高校中的专业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其次,校企双方应创建价值网络,从多维度实现双方的利益契合。高校与企业应创建一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价值网络。双方应对自身的资源储备进行评估,根据各自的战略目标探寻两者间的资源互补性,从价值链增值的角度进行优势互补。可以说,高校和企业不仅仅在教学方面具有合作契机,在科研、管理等方面也具有合作机遇。企业可以将研发成果应用于高校教学,以检验研发成果的实用性。例如,基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云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沈阳城市学院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将企业研发的“云学财会实训”软件应用于沈阳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选派高职称教师参与企业日常运营并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咨询。通过教育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够为校企双方的合作发展构建长效机制。
最后,校企双方应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根据发达国家产学合作的先进经验中可以看出,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重要保障。因而,应将地方政府引入产学合作中,从第三方的角度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双主体产学合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将教学效果、实习时间、科研合作、管理咨询等多个方面通过考核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从而在督促双方承担责任的同时保障产学合作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总体来说,不论是产业升级,还是高校转型,都离不开产学合作、校企融合。产学合作机制将革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依托校内、校外两个平台,促使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将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在目标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