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科技创新与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研究
2020-11-26荣华英严森胜
荣华英 严森胜
(1.燕京理工学院 国际商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2.冠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加强与沿线国家教育互联互通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生“提规模、提质量”。2019年9月,商务部、教育部、国际发展合作署等19部门联合印发了《商务部等19部门关于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1+6+4”。指出要持续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支持智库建设,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为国家发展培养一批高技术领军人才、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科技人才、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和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1]。上述一系列愿景、规划、通知、意见和报告为中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和培养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制定了行动纲领。
河北省是“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在渤海湾衔接的重要节点,2014年,河北印发《关于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全面合作的实施意见》,将中东欧国家作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并根据中东欧各国产业基础和特色,梳理出不同合作重点的七块“国别版图”。2018年河北省印发《关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实施方案》,聚焦重点国别区域,立足河北省产业优势,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样板。近年来,河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承接了大量国际工程项目,亟需具备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外语、法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位一体”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省国际产能合作现状分析
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背景下,中国已经在26个国家建成了3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国际工程项目大量使用钢铁、建材和能源等,这给河北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河北省在钢铁、建材、光伏和农业等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2],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2013-2019年,河北省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数量在130-200之间,合作区域已遍布 6大洲近80个国家和地区。
(一)钢铁工业
河北省钢铁产量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约占世界钢产量的九分之一。据统计,每亿元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大约能够拉动钢材需求0.33万吨,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高铁2.6万公里,需要消耗约8580万吨钢材。2019年初,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钢铁企业国际产能合作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河钢集团、毕氏集团、国丰钢铁、河钢宣钢、德龙钢铁、新武安钢铁集团、迁安九江线材、文丰实业集团等企业在境外开展钢铁产能合作。河北打造1200万吨境外钢铁产能,在塞尔维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建设谋划钢铁投资项目和产业园区,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开发矿产资源,延伸拓展了钢铁产业链条。2015年6月河北毕氏与印尼签约投资建设印尼南苏拉威西省塔卡拉尔县兴建工业园项目,园区规划占地1000公顷,投资20多亿美元。2015年9月,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泰国热轧带钢项目在泰国罗勇府泰中罗勇工业园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4800万美元,占地面积5.5公顷。2016年4月18日,中国河钢集团以46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有“百年钢厂”之称的塞尔维亚唯一国有钢企“斯梅代雷沃钢厂”,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河钢集团还启动了中塞友好(河北)工业园、河钢印度塔塔东南亚钢铁项目(河钢集团出资收购塔塔钢铁位于新加坡、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钢铁资产70%股权)、河钢德高丝路能源钢铁公司(BRESCO)项目、河钢捷克ZDAS钢铁高铁车轮生产合作项目、河钢南非PMC铁矿项目、尼日利亚钢厂等的合作项目。2017年,青山集团和德龙集团在印尼投资建设年产350万吨的碳钢厂和 70万千瓦电站。2020年3月31日,印度尼西亚德信钢铁有限公司转炉正式开炉生产,这是河北省第一家在境外投资建设的集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企业,在项目建设的两年多时间里,带动中国国内相关成套设备出口额达60亿元人民币,项目投产后,每年将拉动中国国内相关设备、零配件出口6亿元人民币。
(二)建材工业
河北唐山启新水泥是中国第一桶水泥诞生地。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熟料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8%,河北省唐山冀东和亚洲水泥(中国)控股公司这2家企业上榜。近年来,河北建材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例如:河北苹乐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先锋水泥厂”和“首都水泥厂”。金隅冀东水泥在南非林波波省投资建设的曼巴水泥厂已经成为中南国际产能合作的样板工程和典范项目,产品不仅在当地畅销,而且还出口到邻国博茨瓦纳,南非曼巴项目是冀东集团实现“八个转变”的首个集“投融资、EPC建设、管理运行”于一体的海外项目,该项目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没有签署两国货币互换协议的资本项下实现了人民币直投,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
素有“中国玻璃城”之美誉的河北沙河是中国最大的玻璃生产加工基地,中国平板玻璃总量的20%由河北沙河生产。非洲拥有丰富的生产玻璃的石英砂原材料,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建材行业市场前景可期,因此河北沙河玻璃产业布局“非洲屋脊”。2014年10月,河北沙河壮大玻璃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投资建设年产85万重量箱玻璃生产线项目。2015年10月,东非沙河玻璃中心展示大厅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设,沙河玻璃非洲海外仓和深加工园区在蒙巴萨港口建设。
(三)光伏产业
河北省光伏产业占中国产能约三分之一,占全球产能约十分之一。2019全球光伏企业20强上榜的企业分别为中国16家、美国2家(FIRST SOLAR,INC.,SunPower Corp.)、韩国1家(Hanwha Group)、德国1家(SMA Solar Technology)。其中河北晶澳太阳能位居第6名。河北省《关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重点推动英利集团、晶澳集团等企业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及墨西哥等国建设光伏电池组件生产企业。英利集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瞄准中亚市场,英利集团太阳能光伏发电解决方案已经遍布“一带一路”沿线的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2013年英利与阿尔及利亚一家电力公司合作建设了该国最大的233兆瓦光伏电厂。2014年,英利在塞内加尔实施了境外第一个“单挑”的2兆瓦光伏电站项目。2015年,晶澳太阳能马来西亚公司建成投产,2018年8月,晶澳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签署越南油汀光伏电站项目。2013-2018年,在“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和地区用上晶澳光伏产品。
(四)农业产业
2017年河北编制印发了《河北省农业走出去规划(2017-2022)》,明确“主攻一带一路,开发非洲、南美,加强欧美澳”境外开发目标区域,在境外河北省已有农业“走出去”项目29个,总投资额7.86亿美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加拿大、阿根廷、喀麦隆、印度等国家。2012年1月23日,晨光生物第一座海外工厂——印度晨光公司建成投产。2016年,晨光生物在印度卡纳塔克邦并购投资了第二家海外子公司——晨光天然提取物(印度)有限公司,这是世界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基地[3]。晨光生物还在赞比亚投资建设了两家子公司。目前晨光生物创出了辣椒红色素、辣椒油树脂、叶黄素产销量三个世界第一。汇福粮油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在巴西的南圣弗朗西斯科建设了自己的港口,投资6.8亿美金购买了11艘远洋货轮,汇福粮油既是中国在巴西唯一拥有港口的民营粮油加工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拥有船队的民营粮油企业。
二、高校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主面的问题: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紧缺,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和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一)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紧缺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科技创新要求工程管理专业要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外语、法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位一体”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当前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知识广博结构完善,既精通工程管理,又熟悉当地的政策法规,能够参与国际工程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最多的3种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英语和俄语,使用人口较多的是印地语、乌尔都语、波兰语、孟加拉语、缅甸语、泰语、土耳其语、波斯语、印尼语和越南语等语种,但小语种人才缺乏已经无形制约了“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着政治、法律、金融和文化等风险。据统计,中国有16%的对外投资失败案例是由于法律风险所致,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中资企业法律观念淡薄,不严格遵守东道国的法律,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项目所致。另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对国外工程承包劳工法不熟悉。
(二)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
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高校进行工程管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4]。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对“一带一路”工程管理有资深研究的教师是当前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高校既缺乏具有海外工作背景和国际教育理念、外语沟通水平较高、专业知识广博的校内“双师型”专职教师,又缺乏能胜任双语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
(三)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传统的职业性人才培养工作从作坊和车间搬进了校园和教室。理论知识具有专业化、边界清晰、科学化和标准化等特点,而职业实践性知识以职业实践为基础,扎根于实践之中,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当前高校一部分师资为硕博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重学历,轻实践,PPT上讲工程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尚无完善的校企合作奖励机制,导致高校缺乏优质的工程管理校企合作平台,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需求趋势
对近3年内京津冀三地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调研,结合以往专家学者关于“国际化工程人才胜任力特征模型构建” 相关研究成果[5],设计了专业技能、国际胜任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三大类能力项目。
(一)专业技能胜任力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国际工程管理方向毕业生主要适合于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应基本具备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投融资、信息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管理系统工程、大数据分析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国际性胜任力
通过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出拥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惯例,精通专业国际化知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工程管理精英。拥有对国际市场、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律和国际环境的敏锐的洞察能力;拥有对工程管理国际前沿外文资讯的查阅、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参与国际学术研讨和商务谈判等;具有工程管理全过程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三)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要发掘开放优势、产业优势、港口优势、金融资源、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全新技术来拥抱全新机遇。高校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大力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等[6],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能够灵活迅速处理复杂国际工程管理实际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高校应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创新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7],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新工科”国际化人才。
四、促进河北科技创新与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河北省科技创新与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不协同问题,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个层面设计河北省科技创新与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模式,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位一体”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一)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强工程管理科技合作的统筹布局,促进高校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政府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政”创新合作机制,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利用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国际平台加强工程管理智库建设,提供国别指南、产能推介、合作商机、风险管理、政策法规、信息咨询等信息服务,实现科技需求、科技成果、专家信息、科技数据、各国政策文件等信息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通。政府要加强对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工程类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工程项目审批的财政支持。“一带一路”科研立项和资源分配应向工程管理专业适度倾斜,发挥好“一带一路”政府奖学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8]。
(二)企业要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校企合作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40年》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日趋紧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巴经济走廊、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计划、欧盟“容克投资计划”、波兰“琥珀之路”等战略对接[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公路、港口、水电、核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重点领域,聚焦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光伏、石化、电力、农业等优势产业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共建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加快工程管理创新主体与创新成果引进。加快推进河钢中塞友好(河北)工业园、河北华通线缆集团唐山—卡拉干达(哈萨克斯坦)线缆产业园、中乌(唐山)姆巴莱工业园区等境外园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沃斯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积极推进高端务实合作。加强与外国驻华使馆、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国际商会等机构合作,提高企业国际工程管理风险防控能力。
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管理和科技合作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与高校共同拟定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和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建立教师寒暑假企业挂职学习与实践制度。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不断更新升级,企业和学校要建立动态双向交流机制,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双方共享的工程管理案例库。借鉴“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国际职教合作的成功经验,围绕河北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工程管理对接需求,与高校联合举办国际工作坊。
(三)高校要创新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要担当起“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动力源功能,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要优化“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教师素质、语种结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吸收国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成果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10],培养有科技背景、有管理能力、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法律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一带一路”高端智库。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发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和工程管理学科的交叉生长点。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探索校方和企业方“双导师制”,加大对企业中的能工巧匠的聘任。引进高水平的留学归国教师,鼓励教师境外研修,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推进双语教学。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开设微留学、国际交换生和海外升硕等国际项目,构建沿线国家工程管理高校战略联盟。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课、慕课、AR、VR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虚拟工程管理实践情境。高校与外国语学院和外国专家局签署语言共建协议,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程管理高端小语种人才。建立科学的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注重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国际胜任力、创新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