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定额管理在烟草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2020-11-26刘文莉
刘文莉
一、烟草行业预算定额管理的政策背景
近年来,烟草企业在行业中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了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规程、应用指南三层级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深入推进,2011年行业出台了预算定额指南,2014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单位逐步建立与业务管理相结合,全面覆盖实物消耗、能源消耗、人力成本以及费用开支、资产占用等方面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按照行业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各家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方面展开了探索。从设计、采购、投资、生产、物流、营销等价值链环节,对企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消耗进行测算,进而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并在预算编制、预算评审、预算考核中加以应用,从而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消耗的有效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预算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烟草工业企业预算定额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预算定额管理意识不足
首先是对预算定额作用的认识不足,企业负责人对预算定额管理重视度不够,各业务部门预算定额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与业务无关的观点还普遍存在,造成预算定额管理难以全面开展。
(二)预算定额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
预算定额制定方法较为简单,仅以上年数为定额或者先匡算总额再除以数量的方式测算,对预算定额的理解仅停留在一项指标对应一个数值的层面,预算定额制定依据不合理,测算不科学,造成定额标准不准确。
(三)定额管理与实际相分离
有的企业仅参照行业预算定额指南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却未将预算定额应用于实际业务和预算管理中,无法发挥定额管理在预算编制和审核中的支持作用,造成预算和实际脱节。
(四)预算定额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部分企业将预算定额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如何确定定额数值上,而与预算定额管理相关的机制却没有建立。预算定额管理组织机构不明确、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导致预算定额管理职能大多落在财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预算编制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的积极性,预算定额管理工作推动乏力。定额标准制定依据和动态调整的频率、方式方法也未固化为标准流程和管理制度,未建立预算定额管理的常态化运行保障机制。
三、完善预算定额管理机制
(一)制定组织机构,增强管理意识
一是要完善预算定额组织机构。成立预算定额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各相关归口部门负责人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调度定额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综合性工作。成立专业小组,按照“谁归口管理,谁制定、谁更新定额标准”的原则,确定各归口管理部门为业务定额标准的主责部门,负责定额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引导业务定额与预算相关联,保证预算与业务相互融合。二是增强预算定额管理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预算定额管理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预算定额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强全员预算定额管理意识。
(二)梳理公司价值链,完善指标框架
按照“总体统筹、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可比可控”的原则,在梳理公司经营价值链的基础上,与业务部门共同确定实际管理重点,建立涵盖研发、采购、生产、物流、销售、人力、费用管理、资本性支出8个环节的集团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指标框架。针对研发环节,以提升研发费用转化率为目的制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以从源头控制产品成本为目的制定“卷烟设计成本定额”;针对采购环节制定“原辅料采购价格定额”和“库存定额”;针对营销环节制定“卷烟价格定额”“市场营销费定额”“营销工作点定额”等;针对职能费用,以控制总体费用为目的制定“三项费用率定额”,以控制重点费用为目的制定业务接待费、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车辆运行费等定额。
(三)制定科学方法,完善定额标准
严格按照“尊重历史、科学合理、先进可行”的原则,与业务部门充分沟通,开展调研,科学测算,逐步完善预算定额标准的编制方法,包括行业政策标准、作业分析、实际测试、历史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具体将按重要性、可控性和可计量性,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针对重点控制费用,如业务接待费、会议费、非贸易出国经费、车辆运行费、市场营销费等,采取“总额定额+单项定额”的形式,结合近3年实际制定重点费用总额定额,根据国家政策、行业及企业标准制定单位定额(如会议费单人标准、车辆运行费单车标准)。针对物流费用,在梳理物流环节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采集近3年历史数据,分析车辆各项理论数据,根据不同车型车况、定点运输路况、不同货物类型,测算百公里油耗定额、百公里运费定额等,制定卷烟、原料、辅料等物流费用的单公里定额。针对生产物耗定额,分析3年来各牌号产品单位物耗数据,分析消耗走向趋势,剔除特殊因素,制定各规格单位消耗标准。针对人工成本,根据国家局政策和现有人工分配情况制定定额。
(四)开展动态调整,纳入预算考核
一是建立预算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定额指标标准在各公司层层分解,逐层分解到部门、车间、班组、机台及个人。预算定额指标的标准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及时对定额标准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查找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及问题,为定额标准适时纠偏提供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和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定额标准,完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定额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将预算定额纳入预算考核中。开展预算定额考核,提高预算定额管理水平。预算定额考核的内容包括预算定额机制的成熟度、定额指标范围的完整性、定额依据的充分性、归口部门的参与度、定额在预算编制应用中的广泛性、预算执行的偏差度等。通过预算定额考核,提高各单位对预算定额的重视度,识别预算定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平衡各单位预算定额,提高整体预算定额管理水平。
(五)加强定额应用,固化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定额在管理中的应用。将定额标准嵌入预算编制中,使预算编制更有依据,预算评审更有标准,预算控制更有效果。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展有标杆,预算有依据,支出有标准,绩效有评价,管理有促进”,更有利于财务提高管理水平。将定额标准整合为数据库应用到公司采购中,为采购控制价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依托定额标准数据库在各单位间开展对标管理,为降本增效提供源泉。二是健全预算定额管理机制。综合考量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融合,制定出包含定额管理组织机构、定额的制定及管理要求、定额的内容、方法、审核、调整、批准、使用、考核等在内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及程序性的定额预算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