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元素,让小学语文教育更具灵魂力量
2020-11-26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张婷婷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 张婷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探索多样化的情感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效果。
一、开展群文阅读,提升综合教育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群文阅读可以进行情感要素的有效渗透。群文阅读过程中,要通过不同方式将文章进行连接,首先是体裁相同,其次是主题相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通读文章,选取体裁与主题相同的文章。在课前为学生补充充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章阅读学习中,在相同体裁与主题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在脑海中能对文章进行精确化对比,建立更为完整的学习认知,加深学习理解能力,提升文章表达分析、内涵理解能力,能对教学内容与主题深入探查,长期发展,逐步建立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阶段,要注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能让学生终身受用。将阅读的学习主动权赋予学生,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文章阅读方法,促使学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与深度分析。在正常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阅读文章之后,要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内容、核心思想、表达方式、重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阅读活动中,能逐步建立属于自身的理解,提升综合阅读能力。比如说《梅兰芳蓄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文章都是讲述爱国情怀的,通过开展主题群文阅读,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知效果,达到情感渗透的目标。
二、注重因材施教,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一成不变的统一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不管小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如何,教师都会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要求学生,让学生在相同的教学形式下开展学习活动。尽管因材施教理论已经出现并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教师虽然了解因材施教理论,但是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上仍然会选择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愿意做出创新和改变。比如说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就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想象,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因材施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在情感渗透的教学理念之下,应该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采取差异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具体来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观察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每个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找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制订教学方案的时候,将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设置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帮助基础较差的小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找到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小学生,应该适当提高学习难度,拓宽知识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情感内涵的进一步提升,最终让每个小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重视,认为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学生都能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进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但是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阶段,因此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即使有些小学生形成了所谓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教师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下逐渐受到影响而形成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情况因人而异,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有着明显差异性的,这种无差异化的学习习惯可能根本就不符合小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按照教师的思路开展学习活动,整体效率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规范的教学形式之下,将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教给小学生,让小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强化,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进而不断延伸到其他方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大意义。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于规范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解某种类型文章的时候,就应该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在充分把握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情况下,探索出更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模式,然后制订相应的教学规划,科学设置教学活动。以后再遇到类似课文的时候,还按照这样的学习过程开展学习,在多次的熏陶和影响下,小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教学流程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学习习惯也将逐步形成,这对于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情感教育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小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