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见“全豹”
——善觅文眼,剖析文本
2020-11-26夏丽玉
夏丽玉
(福建省政和县星溪中心小学 福建 政和 353600)
文眼,就是文章的主题的外显,是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词语[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用“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教学技巧——所谓“窥一斑”就是捕捉课文中的文眼,“见全豹”则视为对文本理解并剖析。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准确找到课文的文眼,就如同找到阿基米德的支点一般能撬起整个课堂。
1.“窥一斑”,巧觅文眼
文眼何处寻?刘熙载在《艺概》中有相关文字,“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教师需在备课时反复地研读文本、吃透教材,在反复中练就一双快速捕获文眼的慧眼,从而更好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主动走进课文当中。
1.1 从题目中捕捉文眼。标题彰显文章的生命力,正所谓“文题善,佳篇成一半”,不容小觑。于是,通过分析课题很多时候能让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不但写到了居里夫人的外貌美,而且还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她的内在的美丽,显而易见,“美丽”便是本课文眼。抓住“美丽”来引导学生质疑: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究竟是什么,仅仅是留存的那些影像吗?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文哪些语句部分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由“美丽”一词切入,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并品读相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由此,学生带着方向和目标展开自主学习,从而事半功倍。
1.2 从重点词句中捕捉文眼。课文中的文眼,是作品人文精神的缩影,它或是词,或是句子,我们完全可以透过文眼窥探出文章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
特级教师孙双金有一经典教学范例[2]——紧扣“还”字这个诗眼对《泊船瓜洲》一诗组织教学,并根据对文本解读的不断深入分别设计了三个递进层面:应该还;更该还;不能还。从而让学生们充分体会诗人浓烈的乡愁。
又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紧扣这文眼,引领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描写“我”所沉浸的自由的欢喜,而正是祖父的爱给予了“我”内心自由,内心自由则万物皆“自由”。以此由浅入深逐步地分析领悟,丰富学生对“自由”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教学形散而神聚。
1.3 从文章首末中捕捉文眼。有些文章开门见山,其起始句便是全文中心句,将其作为文眼,教学流程就能顺势而下。比如,《北方的春节》的描写元宵的起始句是:“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可围绕起始句安排教学流程[3]:(1)理解“又”字说明了什么?(2)作者从什么方面来描写“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3)描写灯的多又是从几个方面来铺叙的?
也有的文章利用结尾进行概括升华,以回溯全文并增进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此时,文眼便大概率出现在这里。《和田的维吾尔》末段中,“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这便是文眼,可让学生概括出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然后扣住文眼回顾整篇课文,加深并拓宽理解,充分感悟“豁达乐观”之蕴意。
2.“见全豹”,活用文眼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眼纵横地建构整个课堂,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那怎样让文眼尽其用,促进高效阅读教学呢?
2.1 巧引路。在教学上,以文眼作为切入点,通过巧设铺垫、顺路拓出,让学生轻松理清文章脉络,如此反复可练就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在阅读教学伊始便要紧紧围课题中的“脚”展开教学活动——“爬山虎真的有脚吗?它真的会爬行吗?怎样爬呢?”可顺势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如此围绕文眼设置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同时圈出描写爬山虎具体怎样爬的动词。结合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记忆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生长过程,深入体会作者措辞的准确以及观察的细致,并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2.2 悟文魂。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文眼,引领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如《鹿和狼的故事》的文眼是“罪魁祸首”。在教学中,通过究竟谁才是造成鹿死林毁的“罪魁祸首”引入,许多学生出于对狼的刻板印象而给它扣上这顶帽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带着疑惑再次读文理出了头绪:猎人杀狼→鹿大量繁殖→吃光森林植被→鹿死林毁,人类便是这场浩劫的真凶。扣住文眼教学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并提高学生在阅读和探索中的自主性以及文章阅读概括能力,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会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的善于看文章的人。
2.3 学文法。人道是,“读破万卷书”在前,“下笔如有神”在后,强调学以致用,这便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的直接体现。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应该进行基本的课文教学外,更应该把课文相关的“读”与“写”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输入有效地内化并输出。因此,在利用文眼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同时,还应该经常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眼来表情达意的。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眼是“了不起”。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画出并品读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父子俩“了不起”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人物所表现的“了不起”之处,领悟作者是如何将“了不起”写具体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完成了阅读教学要求,而且学习到新的写作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寻找文本中恰当的文眼,并以此为突破口来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脉络,不仅可以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自主探索文本,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眼教学实为一种着眼全局、细处入手,同时能够准确把握文章要领的至简有效的方法,它让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