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种学宫调理论中的民族视唱练耳

2020-11-25李茜丝张澄

银幕内外 2020年4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

李茜丝 张澄

摘要:乐种学的研究与乐学、律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乐理在乐种学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和贡献。本文将从乐种学、中国乐理以及学科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寻求中国乐种学理论应用于视唱练耳学科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乐种学;中国乐理;视唱练耳

一、乐种学的宫调理论

宫调是中国传统音乐乐学中重要理论体系,“宫调”一词,在《中国音乐词典》中解释:“调高和调式的综合关系”。原意包括‘宫和‘调两个方面,宫作为调高的解释,又称为均,调作为调式的解释,也称为‘声。但宫调一词,始终在十二平均律体系中包含调高和调式两个意义。袁静芳先生认为:“中国传统乐种的‘宫调内涵,除调式、调高关系外,其表现乐曲调式、调高的物质基础——乐器在演奏时与调名、调高相应的指法或弦法,在研究其宫调的意义时,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乐种学的研究实践中,多对宫调的游移与转换手法进行研究。犯调的方法表现为移指犯调、移弦犯调,犯调的类别分为犯宫同调、犯宫犯调、多宫相犯,犯调的应用表现为交替游移、并置对比、前后呼应、中部展开、首尾放调。在具体的乐种研究实践中,需在各乐种进行宫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乐种的音乐形态分析,如河北十番乐的“旋宫不转调”、《料峭》乐目中的宫调体系等。探索各乐种的宫调关系,是乐种学研究的基础。结合中国传统乐种中具体存在的宫调特征做一归纳阐述,是乐种研究基础知识的一部分。

二、中国乐理的调式理论

中国古代乐理的两个焦点体现在乐学和律学方面。律学方面表现为音阶构成背后的数理关系,如五度相生率、隔八相生律、京房六十律、蔡元定十八率、朱载堉十二平均律;乐学方面表现为探讨音阶音高、调式关系,如十二律吕、七声。在具体的乐理学习和实践中,二者是相互结合的,如编钟的音高关系是律学,演奏中涉及乐学关系。本次研究中,笔者注重介绍中国音乐理论中的八十四调理论。

八十四调式南北朝时期分裂,隋朝皇帝重建礼乐制度,郑译提出八十四调。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两个音乐系统,其一为十二律吕,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二为五正声,即宫、商、角、徵、羽,在此基础上加入四变声清角、变徵、闰、变宫。《中国音乐词典》展示了八十四调的理论关系。移宫构成十二个均,从而成为八十四调,如以黄钟为宫,便为黄钟均。

历史记载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通过“改弦移柱”法,“旋相为宫”,将八十四调全部演奏出来。此外,中国乐理中呈现出了其声律关系,即黄钟均表现为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同时,黄钟均也表现为黄钟之商,太簇为商。这便是中国乐理中的之调式和为调式,之调式强调宫音,绝对音高;为调式强调音在哪个律位和均中。

针对旋相为宫这一概念,童忠良、崔宪、胡志平、彭志敏著《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中以图示對其解释,中间圆轮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均可得出八十四调,以内环宫对应的律制为均。

新时期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不仅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科学化、严谨化与体系化,更应探索其在教学、传播领域的实践途径。

三、学科应用

为何西方的应用乐理作为我国的基础乐理广泛学习,其重要原因是其实践性较强,应用性较广。对于学习民族器乐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出现断层,没有将基础乐理和自身乐器结合起来,使得中国乐理因缺乏实践并未形成体系。

笔者曾对学生接受中国音乐的能力进行测验,也在视唱练耳和民族器乐合奏上做过实验,结果证明,接受者都很欣赏中国的音乐并愿意为之付出实践。只是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向出现一定的偏差,认为只有西方的大小调体系才是基础乐理,完全忽略了中国乐理的可行性。寻找共同点,学习西方,为我所用,使用其研究方法为中国所用,才是中国音乐建构最重要的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开始探究视唱练耳教学内容民族化的方式,不仅在课程中教授中国乐理相关知识,还将其所涉及的多种民族乐器以乐种学的宫调划分种类,如笛为主奏的宫调乐曲主要配合以西安鼓乐类型的视唱改编曲,以管主奏的佛教音乐和北方鼓吹乐视唱改编曲等。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多声部旋律听辨、视唱与乐器结合等形式,培养学生听辨民族和声,欣赏多声部民族音乐的能力;另一方面以不同专业学生为对象,制定其适宜的视唱练耳训练方法,如民乐同学以简谱识谱为主,键盘类同学以五线谱识谱为主,并在这一基础上加入中国律制听辨,中国作品演唱、中国古乐作品演唱能力的训练,并在其可以熟练掌握的方法之上增加其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把握,如西洋乐同学练习民族音乐改编视唱曲等,以最高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音乐综合能力的把握。除此之外,在民族化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按照乐种学的宫调研究方法对民族乐曲进行分类教学,将乐种学的宫调理论以更直接的实践方式进行教授,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接受力和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视唱练耳的专业学习者,对于基本乐理的认识绝不能只停留在西洋大小调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推行绝不能只停留在七个调式中,应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各传统调式中发掘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并做好推广,以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 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出版,1999.

[3] 童忠良,崔宪,胡志平,等.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 姜夔.关于视唱练耳课教学法的问题三则[J].人民音乐,2014(05).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
论视唱练耳对于节奏的训练
浅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省高师本科院校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探索
视唱练耳对古筝演奏教学的作用
对二人台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的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浅析音乐多元化思维与视唱练耳教育的衔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