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2020-11-25贾敏
贾敏
摘要:网络谣言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在疫情这场阻击战中,让我们认识到谣言行为所带来的大众恐慌,特别是引起的大规模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影响社会正常的救灾已经救灾秩序的重建。而在谣言发现到形成过程中,必然通过一些传播机制进行。其中包含:行为趋同机制、内容渐变机制、真相淹没机制。
关键词:网络谣言;疫情;传播机制
疫情爆发以来,因谣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计其数,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治安。从这场突然的疫情来看,官方媒体在一次次辟谣,但是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值得探讨。这些现象还是需要追其根源:谣言是如何形成的,又是通过何种传播机制。只有正确分析出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才能更好的提出治理建议。
一、网络谣言的成因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显示,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网友的规模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网友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声,更好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然而网络在为民众发声的同时也具有匿名的特征,这种特征,一方面可以保护正义者捍卫正义行为,但另一方面会让部分网友肆意的散播不实言论,其次大众传播网站的建立也非常容易,用户只需要付出极小的成本就可以获得。最后,网络是个互动的空间,受点击量的影响,包括一些网络大V,轻易的引导舆论导向,
(二)社会规范的不成熟
我们常说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未雨绸缪,若没有相应的对策,当事情发生时,自然束手无策。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盛行,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我们并没有成熟的规范来制止谣言,缺乏对谣言的警惕和防范意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进行一次以社会谣言为主题的调查,在关于谣言为什么大规模散播问题上,74%的人认为是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而导致政府官方不能及时公布消息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的国家,各级命令的下达都需要层层审批,这个过程就产生了时效性问题。进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再加上一些突发事件出现时,政府往往可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以期尽可能减低人们的恐慌程度。其实他们这种不回应的方式,反而会激怒人民,甚至会使人民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三)心理层面的原因
当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几乎挤满了整个生活,生活的内容比较单一,网络谣言的存在无疑增加了枯燥生活的一点乐趣。关于一些新奇内容,如公务员打农民工,高官包养情妇,娱乐明星出轨,对于这些网络谣言,可能造谣者寻求刺激,满足大众的八卦心理。另外是恐慌心理作祟,当面对突发事件,官方没有快速回应时,大众不免开始恐慌。比如当时官方宣布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民众深夜排队去买口服液。因为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恐惧,因此才进行疯狂抢购行为。最后一点是盲目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当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不同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从而与群体保持一致。也正是我们对自己的决策不自信,才会选择“随大流”,以求稳妥,事实证明,这未必是正确的。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自新型冠状肺炎以来,网络谣言向我们席卷而来。网络谣言动摇着民心,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在疫情面前,人们似乎手足无措。通过我们深入了解,官方平台并没有快速成功的进行辟谣。其原因是网络谣言通过一定的传播机制进行散播,由少数人知道到大部分人熟悉。下面我将具体阐述谣言是如何被少数人知道后并进行以讹传讹的。
(一)行为趋同机制
行为趋同机制是指在谣言传播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从而使谣言的受众群体会采取一致的行动。卡斯·R.桑斯坦曾指出该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社会流瀑效应和群体极化。社会流瀑效应是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大部分人的观点像瀑布一样从同一方向落下,是指当大多数人认可某一观点时,与此观点有关联的人也会认同它,其实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从众心理。当一则谣言被很多人转发时,通过转发的量的积累,就会使谣言成真。社会学家贝克曾论述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处处充满了风险和不和谐因素。正因为如此,人们面对社会充满着焦虑,只能通过不断获取跟自己相关的新消息,而无暇辨认真实性,进而不再关注真实性,只在意人云亦云。疫情期间,谣言不断。如,女子深夜向小区门把手吐口水。这则谣言一度成为热门文章,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女子因玩手机被母亲呵斥,在路过12楼时,听到了咔嚓声,张望試图找到声音的来源。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型肺炎的恐惧,当有人造谣时,人们失去了理智的心态,甚至更多的反应是转发、点赞,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在加上人们对此事相同的态度,就会让谣言以更快的速度扩散出去。
群体极化是指当有相同看法的人在一起时,他们得出的看法会变得极端。尤其是在网络世界,群体在对通过一件事情展开讨论时,往往你一言我一语,更容易使事态更严重,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往往处于一个小群体中,会拥有自己的qq群,微信群等,而处在一个群体中的人往往具有共性,他们可能有共同喜欢的爱豆,有共同的经历等,在阐述某件事情时,往往可以产生共鸣。
(二)内容渐变机制
内容渐变机制是指在谣言传播中会出现内容的变化。随着受众群体的不同,谣言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奥尔波特通过实验发现,当谣言传播时,它的趋势是变短变简洁,越来越容易被人们理解。这个过程包括简化、强化、同化。简化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者省略跟观点不相关的细节,只留下重要的部分,将认为重要的部分传播给别人。强化是指在谣言传播时只注重重要的细节。同化是指谣言只会在受众者有类似经历的人群中传播。谣言最初都是对某件事情的详细描述,但由于受众群体的经历和认知有差异,因此在面对谣言时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进行删减或保留。在疫情期间,出现的谣言如,湖北红十字事件、湖北政府官员不作为、武汉官员不作为进而一部分人上升到中国政府不可信。疫情之初,李文亮以及他的七位同行者,发现了该病情的严重性,在亲友群提醒大家进行防范。随后被训诫,当意识到疫情严重性时,武汉政府采取“封城”,封城当天,武汉有接近四百万人离开武汉,接着湖北省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在洪山礼堂举办,省委书记等人均观看了演出,而后网络平台各种求助信息,人等床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接下来武汉红十字会招人质疑,央视直播想进入仓库采访被保安阻拦外加红十字会发国难财,领导公务车直接进武汉红十字会仓库搬整箱口罩,可以说湖北武汉政府的所作所为寒了中国人民的心。在这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网上便不断发酵,谣传这是中国政府的一个缩影,不公平公正的言论不断涌来。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在疫情持续了数十天,武汉政府的行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甚至是不作为,而中央当时却没有及时的对武汉领导班子进行整治,民众便传来很多事件最终简化为武汉政府是中国政府的缩影,武汉领导有强大后台等不实言论,而后有很多不信任政府的人便以讹传讹,引起了网络上的震动。
(三)真相淹没机制
网络是一个舆论场,人们深处其中,无时不刻抒发着自己的看法,也无时无刻的受别人的影响。就目前的信息传播系统来说,人们受两个舆论场的影响。一个是官方的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主要用来宣传和报道正面的新闻,由于性质的不同,大多信息是层层筛查以后的结果,形式比较固定,内容严谨。另一种便是新兴的自媒体,以微博、QQ、抖音、快手等平台,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人们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专属位置,自媒体具有开放、时尚、自由、平等的特点,更受大众们的喜爱。由于有两种形式的媒体,因而形成了两种舆论场。
无论一些知名人物还是普通民众,都会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存在不满,他们往往选择在网上发泄牢骚,另外还有些愤青,他们想法激进,对社会不满意,直接公开质疑政府,网上难免会发表极端的言论以宣泄自己的不满。这就导致形成了非常复杂的舆论场。中国网友在自媒体平台上格外活跃,虽然在混杂的信息中难以分辨真伪。但是他们却非常谨慎的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刻关注舆论风标,受氛围的影响,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就迅速站队,往往就会宣传的越来越多,真实的观点就会被淹没。大部分网友很少阅读官方的报道,再加上官方报道相对较慢。另外“沉默的螺旋”的机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进而淹没了真相。
“沉默的螺旋”更容易出现在好友圈,因为好友圈往往存在同学、朋友这样的亲密关系,看到朋友发动态,我们往往会点赞和评论。然而如果好友发了错误的言论,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在,人们往往会选择沉默,不会指出来。这样就轻易导致好友在朋友圈传播谣言,他自身并未意识到这是谣言,他的好友也不会起防备心,反而还会相信谣言的真实性。疫情期间,好友圈频繁转发的的“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吃益生菌能防治新冠肺炎”、“吃抗生素能防病毒”、“服用‘VC+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能预防新冠病毒”、等言論,这都是“沉默的螺旋”起了作用,事实上,任何盲目的抢购、囤货,都是没有意义的,吃药吃不对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难以想象的副作用。降低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的利器,我们每个人都有,它就是免疫力。就如李兰娟院士所提倡的,“没毛病不要乱吃药。”
三、结语
疫情当前,谣言也层出不穷。可见谣言的传播是通过一定的机制的,疫情期间出现的谣言也都是通过行为趋同机制、内容渐变机制、真相淹没机制进行传播的。行为趋同机制是在谣言传播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采取一致的行动。内容渐变机制是谣言随着大众的传播,将一些跟观点相关的内容保留,有更多相同经历的人把谣言散播。真相淹没机制是“沉默的螺旋”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只有明确谣言的传播机制,才能提出更好的谣言的治理机制,从而更好的进行辟谣。
参考文献:
[1] 王旭丽,吴恋,刘然,等.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05).
[2] 潘金莹.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7).
[3] 李彪,喻国明.“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02).
[4] 白中英,何云峰,陈佳丽.网络谣言研究述评:对内涵特征、孵化平台、规律机制的观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5] 杨俊.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探究[J].电视指南,2017(15).
[6] 刘绩宏.网络谣言到网络暴力的演化机制研究[J].当代传播,2016(03).
[7] 曹馨月.从“抢盐风波”看网络谣言中的传播机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
[8] 沈超,朱庆华,朱恒民.网络谣言话题传播与网民行为协同演进研究[J].情报科学,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