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2020-11-25夏慧敏
摘要:校史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和传统,校史文化中历届师生谱写的优秀事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本文将从校史文化的内涵入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校史文化,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新时代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文主要从日常教学的角度上,校史文化独特的优势带来的价值;其次,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这几方面来体现。
关键词:校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校史文化的内涵及其实质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且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文化包含多种方面,且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文化的方面也会越来越丰富,大到国家底蕴,小到居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文化没有准確的定义,是一种蕴藏在大环境中的一种意识形态。1932年,“学校文化”的首次被提出,美国的学者沃勒W·Waller将其诠释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大到校园中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建筑,小到花花草草旁边“爱惜花草”的指示牌。广到社会上对每个踏出校园的学子身上带有的母校学子的光环,细微至学校严肃的学校制度。它不仅是有形的文化展示,更是无形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大学精神。校史文化从一所大学的建立开始就处于一种不断被丰富被发展的状态。若是要追寻一所大学精神的源头,那么校史文化便是这重要源头之一,一所学校的传统,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迹、取得的重要成就、久存至今的建筑、甚至学校办学以来的失误与遗憾等,都是校史文化的重要部分。蕴藏在校史文化中的精神会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影响激励着学校师生们。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1958年创立,60多年的风雨中,也经历过被停办的险阻,该校是1958年长春成立的十多所高校之一,也是当时全国407所高校之一,中国光学英才的摇篮。历史的沉淀成为了校史文化成为爱国荣校教育的基础,赋予学子强烈且自豪的归属感。
二、提高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与时俱进开拓学校育人路径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所以将校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相辅相成发挥育人作用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现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建设使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目标拥有较低抵触情绪的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指引下,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隐性目的、无规划、间接和隐性社会活动的熏陶的教育过程。隐性教育以平等的互动方式注重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效用,也给予与了受教育者充分的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校史文化的隐性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作为主体的感觉,引导其主动将育人教育理论内容内化,更好地去实现育人目标。校史文化自身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主要就是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于大学中,它孕育于校园内、师生中,潜移默化地用传承悠久的大学精神引导着学校内的活动者,譬如有利于提升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怀,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919年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教育界、工商企业人士等多方爱国群体一起参与的五四运动,从历史地位上反映了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也决定了高校校史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在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怀和学校荣誉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提升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怀。校史文化独特的隐性优势带来的价值体现在可以把教育内容无声渗透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使学生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氛围中,同时更高地注重学生主体性,也更好地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可能存在的、少部分的对于“灌输”式理论教学方式的叛逆现象,从而提高了大学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三、促进了师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做好思想主张教育工作这一方面,不断强调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学习者建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之一是高校,而高校相较于之前学习阶段的教育环境,是一个有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素质都会受到深刻的影响,现今又处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思想、文化及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引领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自然已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历史文化在引领学生构建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史文化自大学建成起,不断被丰富发展更新,反映着历代师生优秀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观念,并形成特定的氛围影响着生活在学校里的师生,具有强大的激励与凝聚力,引导着师生自发朝向母校主导的人生价值观。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价值观的指导,多次重要会议都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其做出了指示。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校史文化融入到高校育人中,因其隐性教育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将正确价值观植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但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教学对象,学校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学校校史文化的优点和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使教师和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袁先潋.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程珂.高校校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世纪桥,2011(13).
[3] 房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中国特色”——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J].高教学刊,2019(07).
[4] 曹秀芬,江书平.谈校史文化的时代价值[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
[5] 邓梦梦.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夏慧敏(1995—),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