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2020-11-25邱月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教学

邱月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看待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地理学所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所以在高中的基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高中阶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时期,是连接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以及高校阶段的专业研究之间的过渡期,在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为出发点,结合高中地理具体教学内容,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93-02

高中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时期。从高中所处的阶段来说,它处于从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中间阶段,需要学生对已学习过的基础知识进行联系、整合,结合具体实际,养成地理的思维观念。所以说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将会使学生之后面对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时,明白人类社会的良好发展,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前提的,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形成“尊重、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對人地协调观进行解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二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作用;三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应保持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一、结合实际地理现象,启发学生思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素材加以组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中“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1.课程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进行了如下说明: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但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水循环各个具体的环节距离实际生活较远并且不可观察,十分抽象,所以不利于学生理解。现如今人类的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部分环节,这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容易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时可以结合这些不利影响(例如城市内涝)来创设情境进行导入,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同时渗透人地协调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见表1)

二、对比不同地理环境,深入探讨地理本质内容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地理教材原有的知识内容为基础,选取与之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地理教学案例对比,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意识。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1.课程目标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现状,分析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地提出农业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区域来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区。选取不同的区域来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念,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

三、实地观察地理环境,理解人地关系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包括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所以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体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下面以必修1的“植被”一课进行说明。

1.课程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的内容要求进行了如下说明: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野外考察等途径来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当地植被的种类、生长习性,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思考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其造成了什么影响,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

①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提前考察实践线路,准备考察所需的工具和有关实践地点的资料、实践调查表格等等。

②活动实施阶段: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让学生分别对三个不同地点的植被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将所调查的内容汇成表格,如表3所示。

③活动总结阶段:学生根据调查所得,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植被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正确观念,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四、小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人类活动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什么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正确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科学的人地协调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把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日常教学的熏陶,来使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并树立这种观念。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仍然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不能为了培养人地协调观,就抛弃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学设计还是要以知识内容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红.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升地理核心素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7):76-79.

[2]杨东美,张胜前,张静.基于海绵城市,落实核心素养:以“水循环及其意义”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32):223-226.

[3]赵宏霞.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29-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教学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