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认识及思考

2020-11-25冯学忠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认识语文教学

冯学忠

[摘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不断变化的过程。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弘扬优秀的传统语文教学文化,增添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并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探索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15-03

传统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内涵深厚的概念,众多语文教育大家、语文教学前辈在研究论述这个概念的时候,都遇到了文献欠缺、记载不足、藏书散失等麻烦。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要想有效对其进行研究,就只能对检索到的一些资料以及前辈、同仁研究成形的理论做一个大致的梳理。笔者将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传统语文教学做简要分析。

一、对传统语文教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本文将二十一世纪前的语文教学视为传统语文教学。要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比较详细地考察每个历史时期的语文教学情况,包括教法、教材、教师以及发展情况等。笔者在本文中用四个时间段来划分传统语文教学的发展阶段,这四个时间段是:实行封建制度的漫长时期,二十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近50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到来前的近20年。即封建时期、逐渐走出封建制度时期、新时期(上)、新时期(下)。提法可能不尽严密,但在内容的整理上,更便于操作。

二、各个时期语文教学情况分析

(一)封建时期

封建时期的学校教育以语文教学为主。启蒙的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后以四书五经等为主要教材,以诗文为补充教材和写作范本。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带有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模仿经典,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跻身仕途、做官食禄。郑振铎认为,这时期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以严格的文字的和音韵的技术上的修养来消磨‘天下豪杰的不羁的雄心和反抗的意思,以莫测高深的道学家的哲学和人生观,来统辖茫无所知的儿童”,是“注入式的教育,顺民或忠臣孝子的教育”。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做过客观评价,说它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也有三大问题:“首先是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语文教学是科举考试的附庸,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教学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这样的性质和目的,这样的内容,决定了学语文的主要手段——记诵和模仿。”张志公先生还指出,这样的教学产生了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二)逐渐走出封建制度时期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为“语文”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由此便揭开了语文教学新的一页。

白话文逐步代替了文言文,在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允许私人设计编写教科书。这些书籍经教育部审定,各书局出版后,供教师选用。一些热心改革的老前辈开始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教师教语文的规律,出版了许多研究读法、写法等的语文刊物和语文教学专著。在读写能力的培养方面主要做了以下的探究和实践:

1.重视探索科学的培养方法,改变当时“训练不切实,教学不得法”的状况。如提出“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除了研究我国语文的教学规律和传统的教学经验以外,还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中得到启示,借鉴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把教师放在辅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思想理论。

2.对教学规律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提出了有研究价值的主张和设想。“从教学的观点上看,语文规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是语文规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文章的教学步骤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来安排,这样才能通过这些具体步骤,把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成绩。

3.对学生进行精读和略读的指导以及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叶圣陶、朱自清认为:吟诵课文是语文教学必要的一项工作,和讨论、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吟诵就是心、目、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4.要想培养写作能力,首先就要重视培养观察力。梁启超提出“以结构为主”的主张。老解放区重现“读写结合”。

(三)新时期(上)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语文教学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改经验,接受叶圣陶等人的建议,改“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为“语文”,组织一些专家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编写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语文教材。1953年,北京师大女附中为师大中文系的实习生作观摩课。课后,前来听课的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提出了建議:注重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应有充分的语言、文学因素。1956年,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但课时安排和内容安排有脱离实际的倾向,这对缺乏系统的汉语、文学基本知识的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教学困难,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受“左”倾思想的干扰,否定了过去教学中不该否定的东西,片面地强调教学与政治、劳动相结合,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违反了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原则。《文汇报》在1959年组织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在1961年1月,组织了“怎样教好语文课”的讨论;在1961年12月,发表了《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的社论,正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观点等。1963年,国家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材。“文革”十年,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8年拨乱反正后,语文教学才又逐步走上正确轨道。

在这一个时期,语文教学领域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种研究语文教学的组织,加强了集体研究。另外,报刊对学校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四)新时期(下)

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名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的文章,被称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号角。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使中学语文教学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这一时期各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纷纷涌现,引发了广大语文教师改革的欲望,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5年、1996年,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标志着初、高中语文教学有了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初中大纲突出强调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首次将语文课外活动列入教学内容;高中大纲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原则,构建了新的语文课程体系,确立了新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体系。此外,还增加了有关评价和考试等的内容。

1997年,社会各界围绕“忧思中国语文教育”展开了关于语文教学现状与出路问题的讨论,这引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并促进和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在反思中求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内涌现了一大批语文教学名特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具大而深刻的影响;高考的特殊推动作用,使能力训练体系和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值得提出的是,高考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如种种弊端的出现使语文教学步入困境。

三、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思考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封建时期

记诵和模仿作为学习语文的主要手段,在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轻视。通过记诵和模仿,学生能够有效积累基本素材,从而为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做好准备。我们今天应该继续遵循“文”“道”不可偏废的阅读训练原则和“词”“意”并重的写作训练原则。这一时期的教学已经注意到了要让学生从不自觉的学习逐渐转化为自觉的学习,从而提高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的方法。

(二)逐渐走出封建制度时期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开始形成,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关注文字的积累,今天的语文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点;诵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和创作文本的关键。通过诵读可以感悟生活,通过观察可以了解生活。

(三)新时期(上)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训练和培养的建议的提出,丰富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指引着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语文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片面地强调语文与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相结合而否定其他,必然违反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原则。

(四)新时期(下)

一是语文教学在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有序发展。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纷纷涌现,其中有空谈创新、华而不实的;有试图构建一个又一个庞大的教学新体系,注重模式与流程的制定和操作的;有偏重外来的理论,忽略了对传统经验的发掘与继承的。二是面对“百家争鸣”,许多语文教师在无休止的论争中盲然无措。三是语文教学受应试至上理念的影响而步入困境,变能力训练为技术训练。

四、吸取有效经验,促进合理发展

传统语文教学在历经了各个时期的实践后,产生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得以健康发展的养料。新的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今天的语文教学,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大力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和“文道统一”一脉相承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所讲的“文道统一”,其实也就是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中国古代对于语文的人文性理解得更为深刻,那时的考试考的其实就是语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课标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使得语文学科的性质更加明确。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在今天的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和“文道统一”是一脉相承的。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发展个体的各项能力,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为了可能。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使得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获得了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

注重发展个体的各项能力,这是有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教育理念的体现。各种语言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发展起奠基作用。语言知识的积累是语感和思维发展的前提,而语感和思维的发展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和“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并非水火不容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和亮点,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扬弃,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不仅推动了学习方式的革新,还推动了教育理念的革新。

需要提出的是,重个体、重接受、重结果、重认识的学习方式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水火不容。例如,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是要发挥个体的作用,也是要习得一些知识的。

(四)语文实戢能力——重视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能解决问题的知识,所获得的能力应该是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时期的传统语文教学都特别重视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中应得到情感的体验、态度的修正、价值观的提升。

传统语文教学历来坚持实践性原则,强调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体悟和实践。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表述,是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在今天的发展创新。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审视传统教育的优劣,对照课程标准,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郭绳武.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的几个问题[M]//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954-958.

[5]葉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6]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于漪,程红兵.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1):3-6.

[8]郭根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认识语文教学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