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红色礼裙的刺绣技艺及纹样探究

2020-11-25郭世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

【摘要】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服饰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符号承载着苗族先民的智慧与光辉,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笔者主要对湘西苗族红色礼裙服饰款式、纹样主题、纹样造型、纹样色彩、纹样构成工艺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折射的典型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湘西苗族;纹样造型;制作工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服饰,除色彩绚丽、造型华美、结构复杂、工艺精湛、种类繁复、风格多样、美不胜收之外,更多的是反映苗族几千年的苦难历史与文化历史。由于苗族内部支系繁多,致使各地的苗族服饰差异较大。湖南湘西,典型被称为“红苗”的苗族聚集区,其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根据史料记载及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湘西苗族服饰来看,此地区的苗族女性服饰崇尚蓝、黑、红色,上喜着蓝色圆领右衽绣花宽袖大襟衣、红布绣花镶银披肩,下着青、蓝镶边绣花裤或青、黑、红筒裙或百褶裙。《凤凰厅志》中曾有记载其服饰特点是红色,比较醒目,女子系的裙子下端用锡片、红绒、绣花装饰,这种条列青红布组纂的裙子,长仅过膝五六寸,由6块红布,6块青布相错组成,红色抢眼,故称“红裙”。由于其崇尚红色,在历史上有“红苗”之称。下面就以湖南省博物馆藏湘西苗族红呢绣花礼裙为例层层探讨其纹样造型艺术及其历史文化渊源。

一、湘西苗族红呢绣花礼裙综述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湘西苗族裙子11条,其中红裙达9条之多,裙长69~94厘米,摆宽在90~540厘米。从裙子款式、颜色、长度及下摆宽度数据可以看出,湘西苗族妇女喜好过膝、红色的大摆百褶裙,以苗族红呢绣花礼裙为典型。

(一)裙年代、来源、形状及质地、功能介绍

裙(图1)制作于清末民初,来源湘西凤凰县,裙长94厘米,过至脚踝,平摊摆宽108厘米,双层夹裙,垂直收折时略呈梯形,褶痕明显,将折打开平摊时便呈一个完美的圆形。裙腰头为蓝色自织平纹土布,宽3.4厘米,下露4厘米宽红色底布;面由42块大红色长梯形羊毛呢条拼接而成43折,褶与褶间用黑色斜纹布包边成梗;背面红色自织平纹土布,有褪色晕染;裙下摆镶黑色斜纹布,裙面下围四层绣花,绣花中饰一圈绿色织锦带,长4厘米。裙腰头两端缝制白地黑纹编织带为系扣。从形制上看,裙长至脚踝而且厚重,不宜劳作穿,为在重大节庆日及婚礼上穿的盛装。

(二)裙的制作工艺及造型特点分析

1.裙的制作工艺特点

主体采用裁剪拼接缝制而成。局部采用捏褶和染色、刺绣、补贴、编织工艺。苗族传统的百褶裙又叫百裥裙或碎折裙,裙身由许多细密、垂直相连的皱褶构成,裙的每裥距离基本上在1~2厘米,少则百褶,多则千褶。传统的苗族百褶裙体现在布料的选择及褶的制作工艺上,其布料主要采用自织土布染成青蓝色,为了使裙挺括,褶能保持长久,需要将布浸泡蛋清和米浆,待布干后裹细草绳做褶,反反复复碾压而成。而湘西苗族红裙的布料除使用传统的自织土布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红色羊毛绒呢的大量使用,原来苗族比较庄重的整块成型的青蓝色裙身一下子跳跃到了以奔放鲜亮的大红为主色的红呢裙。由于羊毛呢厚重不易起褶且保持长久易变形,故制作者采用了裁剪拼接法,将红呢裁成42块同样的长等腰梯形,再将长梯形布条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对折碾压成痕,将红呢布两两拼接,拼接处用黑色斜纹布条包边成约3毫米宽的梗。

2.裙的整体造型结构特点

苗族红呢绣花百褶裙平摊褶不打开时呈等腰梯形,将褶全部打开平摊时呈一个完整的圆形,穿身上过膝盖略带喇叭形。从形制来看,褶皱上窄下宽和刺绣等装饰面采取了对称与均衡、整体与散点的形式美法则;从视觉来看,裙身分裙腰、裙底衬、裙面、五层裙纹样及裹边裙摆,形成6段异色圆弧,上简下繁,层次分明,皱褶垂直细密整齐,纵横相对,既强调了整体,又突出了局部变化。从传统装饰表达上看,一方面考虑传统与变化,平衡视觉美感,在大红面上衬以黑色、蓝色、绿色等色系;另一方面使用包梗缝边宽褶,使得裙子上紧下松、褶裥整齐、规则,穿身上行走时褶闪如自然流动的波浪,具有强烈的韵律节奏感;而静时厚重、端庄大方,规则的褶痕极具雕塑感,淳朴天成,韵味独特,美观大方。

3.裙的色彩搭配运用

苗族的服饰主体颜色大多以藏青或藏蓝为主,从湖南省博物馆藏清代《百苗图》中人物着装习俗可以看出。一般苗族人民认为黑色代表庄重、高贵、财富、身份和地位,崇尚黑色是苗族公认而普遍的色彩习俗。但是,有的苗族色彩的运用比较丰富多彩,他们喜欢用对比较突出的颜色,比如红绿、红黑、红蓝等,这样的色彩浓郁,搭配大胆出彩,冲击力强。这种独特的用色一是和苗族自有的纺织染色工艺有关,二是和他们的民族历史文化有关,再者是和他们常年聚居山中生活劳作汲取大自然的色彩息息相关。湘西苗族红呢绣花礼裙正面主体约三分之二运用了大红,对于“改土归流”的湘西红苗来说,红色极为特殊,也是百褶裙中非常重要的配色,红色代表了苗族历史发展变迁的苦难血泪史,象征苗族人民的庄重和勇敢及战胜一切邪恶的力量。这种色彩的认识记录了湘西苗族的生活环境,也表现了其对太阳、火、鲜血、生命及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其次,装饰多是背面粉红、裙头天蓝、裙边镶黑色,裙下摆装饰部位主体运用了深蓝、浅蓝、灰蓝、雪白、豆白、西瓜红、湖绿、紫色、浅黄、金色、橙色等多种颜色。在裙摆前三层盘花纹样中,作者通过蓝色使三种不同色度深浅相递进,产生退晕的效果,使得纹样更加逼真、立体,这种刺绣风格有點类似汉族传统刺绣里的“三蓝绣”,在清末的时候特别流行,深得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的喜爱。红黑、红蓝搭配是湘西苗族百褶裙中常见的颜色。红色属明亮跳跃暖色,视觉冲击力强,易花眼,久看易俗,作者在大片的红色上,用蓝色、黑色等对比冷色来中和,使得视觉效果一下子柔化,冷暖相融,色彩清新亮丽活泼又不失端庄典雅,对比鲜明巧妙舒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匠心。

4.其所应用的刺绣工艺特点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其服饰上的重要装饰手段,是苗族妇女尚绣且善绣这种女性文化的重要体现。苗族刺绣的运用对象广泛且内容题材丰富,刺绣技法多样,且相互贯通使用。以下是对该裙刺绣工艺的运用及分析。

(1)辫绣法。又称为编带绣,苗族刺绣特色技法之一。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的中国传统刺绣技法之一。西汉马王堆出土三副手套上的“千金绦”就是用丝线编织而成,再来装饰服饰。以编饰绣的结构根据图案需求,用彩布条或彩色丝线编成辫样带子。据苗家人介绍,丝线带子至少5根,多则20根以上,数量不论单双,辫条编好后,在需要装饰的部位根据纹样一圈一圈由里到外盘出花样,再用一根同色的线钉紧。这种技法非常细致,费工费时,纹样突出,立体感强,具有很强的装饰艺术效果,制作这样的裙边花纹需要至少3个月以上的时间。湖南省博物馆藏湘西红呢刺绣礼裙上辫绣为主要刺绣装饰手法。裙身纹样分或上至下5层,一层连续缠枝花纹,二层独立盘肠纹,三层八宝等吉祥纹样,四层装饰织锦带,五层独立花蝶、动物等图案,前三层全是盘花辫绣,主体绣线用深蓝、瓦蓝、白色三色各4股12根,编织成辫状带,第五层花纹的主体或用西瓜红、豆白、浅绿,或用紫色、浅黄、浅绿带编织成辫状带盘花勾勒。其次,主要施加在第五层的散点图案,用来勾勒图案轮廓。编带宽约3毫米,在装饰部位依纹样而盘,再用线钉住。制作者以编代绣,从编出的带子可以看出制作者力道拿捏到位,盘出的纹样均匀整齐、细密入微、转折平顺、襟飘带舞、灵动传神,秀丽流畅、色彩突出、立体感强。如果不仔细加以观察,很难发现这是先用绣线编织成辫带盘出所需花纹再行钉住。这种突破的针法,有效表现出了物像色彩相互影响的真實性和物像表面明暗起伏变化的光影效果及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和精湛娴熟的技艺。

(2)锁绣法。古代汉族刺绣传统针法之一。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绣纹效果似一根锁链,故名。因其外观呈辫子形,故俗称“辫子股针”。有开口锁针、重锁针、闭口锁针、锁边针。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觯,上附有菱形绣残迹,其绣纹为锁绣针法。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21件绣品,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各种绣件,均为锁绣针法。新疆等地出土的各类东汉刺绣,主要仍用锁绣法。锁绣是我国自商至汉刺绣上的一种主要针法。锁绣较结实、均匀。一般的针法组织以并列的等长线条,针针扣套而成。第一针在纹样的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近旁,落针时将线兜成圈形。第二针在线圈中间起针,两针之间距离约半毫分,随即将第一个圈拉紧,以后类推。苗族刺绣大部分地区用作来勾勒花草物体的轮廓或锁边。本绣品主要采用单针锁绣法,即闭口锁针。第一针从背面穿到正面,向上逆时针绕个圆在原针脚处线内穿过背面走直线“一”字绣线圈内穿到正面,这样环环相锁。这种绣法主要表现在裙身纹样最下第五层上的散点纹样,在以盘花绣勾勒图案的轮廓后,在图案中用白色或橙色线锁绣画龙点睛,比如蝴蝶长长的的触须、圆点斑纹,梅花鹿的角、脚蹄及身上斑点,麒麟的颈下毛发,凤凰的脚爪及冠,虎背斑纹及虎爪,龙须及龙爪等,更加突出地体现了物体的自然特征,使得写实感及装饰艺术效果良好融合。但是,刺绣针脚偏长且起脚前后不算均匀和细致,随意依情而绣,正好体现了苗绣的稚拙喜感。

(3)钉金绣。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装饰绣品,起美化与调和色彩的作用。此种绣法与其他绣法最大的区别便是绣线的不同。绣裙时,采用的是单根金银线密密缠绕在一根棉线上做成金银轴线,然后用金银轴线在绣布上盘出所需的纹样。湘西苗族刺绣一般使用此种绣法比较少。此裙用银丝轴线盘出龙身鳞纹、龙脊、龙角、龙尾,或麒麟、凤鸟、花蝶、网状鱼鳞、狮子的眉眼鼻等,再用橙色线将其钉在绣布上,活泼有趣地绣出了这些飞禽走兽、花蝶鱼儿的形象及形体特征。也许是使用此针法较少的缘故,在银线转折时不够平顺、均匀,但是银线的使用为纹样增光添彩,使得裙面富丽堂皇,具有超强的装饰效果,正好衬托了其作为盛装的功用。由于环境的关系,银线上的银粉逐渐脱落氧化,失去了以前的光泽。

(4)网绣。网绣针法是用横、直、斜三种不同方法的线条搭成三角形、菱形、六角形等连续几何形单位之后,再用相扣的方法在各小单位搭成各种刺绣花纹。这件红裙的网绣花纹相对单一,主要是对长鳞动物的运用,运用银线盘出相应的菱形,少量圆形、三角形,再用白色、橙色线密集地钉住。比如麒麟身、龙身、鱼身、飞鸟都大量施加网绣,线粗疏,纹样不算精细,针脚裸露有痕且不均,但整体形象稚拙可爱,颇具喜感,立体勾勒物象,视觉质感也更好,工艺装饰性基础上又不失雅致的观赏之趣,作者随性而绣,依情而走,细腻的艺术匠心恰到好处地融到了裙子的功用里。

(5)剪贴绣。又名“贴布绣”“拼贴绣”“堆绣”“补花绣”等,是将裁好的布缝于其他织物上需要装饰部位的刺绣技法,图案简洁明了,块面装饰性强。这一工艺被广泛运用于刺绣。“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句唐诗便生动地形容了此刺绣工艺及绣品的华丽装饰。贴布绣一般利用布的边角余料进行拼贴,物尽其用,变废为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敬天惜物”的思想理念。该文物剪贴绣主要运用于裙摆第三层纹样,用宝蓝、浅蓝、白色布缝出瓜果、花卉、八宝等吉祥纹样,图形多样平顺,色彩细腻雅致,与前后层纹样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美又不失独个节奏变化的韵律。

二、湘西苗族红色礼裙纹样造型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湖南省博物馆藏湘西苗族红色礼裙纹样烙上了湘西地域突出的民俗特点与苗族固有的民族情感,折射出了其典型的历史文化、思维观念、生活方式、情感喜好、视觉审美等。

(一)苗族红色刺绣礼裙的纹样图案

该裙的主要纹样为三种: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传统吉祥纹样,见下表。

(二)刺绣纹样及色彩造型形成文化内涵

湘西苗族刺绣创作融入了苗族妇女的认知水平、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每一布一色、一针一线都成了其感情宣泄的介质,如实地反映其生存环境及状态,深深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思想,演绎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融合,记录其苦难历史,叙说其心灵生活,世代相袭。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改土归流后,大量吸取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又保持自己民族的典型刺绣风格。其所折射的主要文化内涵大体如下:

1.“红色”折射之义

湘西凤凰属于“红苗”的生活聚集地,苗族尚红。作为红色,沈从文先生《边城》中曾论述,可以反映出三种不同文化意义:审美意义上的“红”,流血死亡意义上的“红”,节日婚嫁意义上的“红”。作者认为,红色体现了苗族悠久的迁徙文化历史,其颠簸、奋斗的血泪史,在这种迁徙中,苗族人民造就了不屈、热情、奔放、兴奋的性格。红色刚好释放出来的是野性的美,无拘无束的美。对美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好通过服饰装束体现出来。而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传递一种野性的美,刚好契合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关于流血意义上的“红”映射出苗族作为历史性民族所承负的历史耻辱与灾难,映射出苗族妇女所承担的传承和传播苗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因为苗族历史是绣在衣服上的,而服饰文化一般是由妇女传承。因此,作为作品的服饰除了本意上的功用外,其映射的文化才使得这个民族回归到自身,从而实现它的使命。至于节日婚嫁意义上的“红”,我们知道,苗族的此类红裙一般是礼裙,比较厚重,一般只有在重大的节日礼庆、婚嫁仪式上才穿。在中国,在传统节日里或在喜事上,都用红色作为吉利的象征,人们贴红对子,系红布,挂红灯以表达吉祥如意。在过去生活中,苗族人民用服饰上的红色来体现灾难与福祉、胜利与耻辱、迁徙与进步、挣扎与反抗,展现他们在节日上的奔放、热情、坚强、美丽,透射其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

2.体现出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对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是苗族经济状态、生活方式及情感释放的直接体现。凤凰苗族湘黔交界的大山里,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落后的文化交流状态对其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刺绣纹样造型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长期穿梭山林,耕作田野,苗族绣女首先崇拜自然,崇尚万物有灵,对大自然有着超强的洞察力,她们会从自然中的所见所闻筛选出各种物象为刺绣纹样,比如山川、草木、花鸟、动物,每一物象了然于胸,信手造型,随手绣来,写意、写实、夸张、烂漫、淳朴、天真、热情,无不蕴含了凤凰苗族与自然、社会、宗亲浑然一体的各种宏观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用刺绣工艺及纹样造型彰显出其鲜明的个体属性和惊人的审美情趣。例如,这些图腾崇拜有蝴蝶崇拜,苗族纹样里不可或缺的纹样便是蝴蝶,来源于生活,却又与蝴蝶妈妈的神话有关,蝴蝶造型多姿多彩。“它具有不可替代的装饰功能外,还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象征着始祖,另一方面它具有母体原型意义。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子孙后代生殖繁衍的渴望。”动物崇拜有狗、牛、龙、鱼、鸟等。关于狗的崇拜亦来源于“神犬盘瓠”的神话故事,这是湘西苗族较为典型的崇拜,至今仍在。图腾崇拜中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便是生殖崇拜。苗族先民在艰苦环境下生存,希望各种生物繁衍兴旺,以备生活物质所需,也希望子孙繁衍兴旺,可增氏族力量并战胜自然。故生殖崇拜也成了苗族人民的一种信仰。纹样表现方式有花鸟鱼虫蝴蝶等纹样。蝴蝶前面有赘述。此裙中表现的有莲花、石榴、鱼龙、鸾鸟等。这些代表多子多福、繁衍生殖的纹样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不是单凭艺术想象能完成的,而是根源于苗族的迁徙历史、苗族神话、苗族古歌及图腾观念等,是在悠久的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逐渐提炼形成的。

3.汉文化的传承

苗族刺绣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保持鲜明的个性,但是对汉文化有着良好的传承。比如鸾凤、麒麟、龙、钱纹,暗八仙之盘长、剑、笛、荷花、轮罗、伞盖等纹都是汉文化中传统的吉祥纹样。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龙和凤、盘长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标志和象征。龙凤纹样本是汉文化的產物,后来苗族加以吸收并创新。因而湘西苗绣中的龙凤形象及寓意与汉文化的龙凤象征不尽相同。龙在汉文化中是力量的象征,而苗族认为龙是护家之神。每年春天举行隆重的“接龙”“迎龙”仪式,将龙从村中水井“请迎”回家。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有苗族特色的本土化龙形象,如 “鱼龙”“鸟龙”“猪龙”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先民原始思维的特征以及纯朴稚拙的乡土艺术风格。苗绣的凤鸟和汉文化中的造型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变形,体态纷繁多姿。有的与龙组合,有的与植物组合,如“龙凤呈祥”“凤穿牡丹”等;龙图案多用于帐檐等日用品、童帽及祭祀物品图案中,凤图案多体现在女性服饰中,如衣袖花边、裙上。因此,“龙凤呈祥”“凤凰牡丹”这一类吉祥图案多出现在新婚夫妇的服饰及帐檐上,寓意白头偕老,永结同心。汉文化中,麒麟是我国一种传统神兽,也是一种性情温和的瑞兽,代表祥瑞等。以麒麟、鹿为主题的传统刺绣纹样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福禄安康、多子多福、子孙贤德等。

该红裙纹样造型的文化内涵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此文仅就主要而析。作为湘西红裙典型折射出湘西苗族对生命的礼赞,祈福纳祥,驱邪避灾,其色彩功用形制同时反映了湘西苗族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表达了苗族人民虔诚的信仰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展现了凤凰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情结,是其精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着凤凰苗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审美文化等,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M].北京: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4.

[3]杨征.苗族枫树文化崇拜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4]刘玲.凤凰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张智艳.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视觉形成语言阐释[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郭世华(1975-),女,湖南,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民族民俗纺织品研究。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
简论宣纸文化及其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