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教育交流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研究

2020-11-25白家慧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国际化机制

白家慧

(菲律宾卡威迪国立大学,菲律宾 马尼拉 09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近年来,尽管各地高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就当前中外教育交流的实际情况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发展方向和选择。只有基于优秀的人才培养途径,包括优化专业结构、重视学习体验、展开国际教学交流、重置课程体系等,将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教学师资,以及教育实践等核心要素进行深层次变革,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进而全面提高人才质量。

一、中外教育交流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意义

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人才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教育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新方向,也指明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中外交流”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优质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仅在于高校的自我创新和发展,更在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教育交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能力。特别指出的是,中外教育交流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更适合、更优质的资源和方向。近年来,基于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师资交流、队伍建设、专业共建等传统机制和模式,实现了人才跨际远程培养,中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集合和借鉴,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1]。

二、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因素的分析

(一)自身原因

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首先,由于大学生学习目的片面性,导致了学习动机功利化和外在化。当前部分学生把学习知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内在意义。所以,大学生要获取生命的全部意义,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陶冶道德品性、丰富个人情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近视和短浅的现象,尤其在社会要求不断提高、人才竞争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人才质量不断等级化的当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向功利化和利益化的方向转变,学习心态浮躁,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浅显,学习方式单调,涉猎面狭窄。与此同时,部分学生采取接受和“填鸭式”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力。另外,大学是专业教育阶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这种大学教育方式的弊端在于专业性太强、分科过细,极易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狭窄,进而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对于其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外在原因

就外在因素而言,影响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发展的外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教学制度异化和弱化。其中,研究项目的参与度不足,成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劣势。目前,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也有尝试,但是由于其起步比较晚,因此还没有一个成熟和完备的体系维持良好的成效,也没有在高校中普遍实行。而中外交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再者,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存在缺陷和不足。老师评价分为科研评价和教学评价,由于科研能更快提升学校地位和层次,并且便于考核评价,因此教师评价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如何将高校教师的创造精神和科研创新意识传递给学生,并转化为大学生的创造力,是当前我国教师评价改进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也建议国家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之一。同时,对于学生评价而言,各高校在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尚没有做出相应调整。这些都是制约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外在因素[2]。

三、中外教育交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首先,就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而言,国际化路线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表明国际化对于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国际化为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路径。其次,在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和大学国际化发展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大学国际化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和资源;同样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大学发展方向的指路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然,想要找到深化大学国际化的途径,必须从外部的人才引进向内部人才培养转化,进而渗透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过程。因此,中外交流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要突破以下几点才能实现:其一,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科学化的、突破传统且符合自身的改革才是实现的龙头保障;其二,要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课程和教学上;其三,以切实的实践为催化剂;其四,将优质的师资作为最坚强的后盾和保障。通过以上几点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将专业、教学、师资、实践以及课程等核心进行深化改革,高素质人才培养才能得到保障,这也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基石[3]。

四、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途径

(一)优化专业结构,重置课程体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必须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并通过社会需求度的预测和分析,对高校专业和课程进行系统优化和合理配置,进而引导我国高校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同时,高校的专业和课程在优化重置过程中也要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个性化原则设置特征明显和社会需求量大的综合性交叉专业。这对于满足中外交流背景下我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很有益的,也符合国际化认可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国际认可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国际认可的人才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就当前而言,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的解决是与国际接轨的关键。因此,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需要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而专业建设则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重置课程,加入和获得国际认可,同时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要具备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要求。

(二)展开国际交流,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总之,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着力点。耶鲁大学校长,对于课程与教学的看法是: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本质上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同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严密分析、独立思考、辩证思维以及不同角度的能力则呈现着不同的教学效果。国际交流对大学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有利于教育本土化和教育国际化之间达成平衡,既能让大学师生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还可以突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提升教学水平,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化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4]。

(三)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和国际化师资建设,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

首先,校园文化是能够快速融合文化和营造学习氛围的方式,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以外语文化节为重点,基于外语文化氛围的环境挖掘,利用好各种外教资源,确保外教之家的活动在内容、质量、数量以及形式上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和保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既逐渐重视学习体验,又能领略异域文化,扩大国际间交流。由此可见,借助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机制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氛围和保障。其次,要想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学师资问题不可回避。国际化大学离不开优秀的国际化教师。没有一支优秀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国家化大学也就失去了主体和核心,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更无从谈起。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最有效地解决途径就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结合,既要聘请优质的外教资源,又要培养本土的国际化教师,这是实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发展的有力保障[5]。

五、结语

新时代,新教育,新发展。中外教育交流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发展,要以国际化学科专业建设龙头,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依托,以实践催化为引领,以中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保障,大力加强国际化校园和高等级师资建设,着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和加强人才战略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创新型国际化机制
聚焦港口国际化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活动预告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