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探析
2020-11-25张艳
张艳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思政教师承担着重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明确工作任务,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将其基本要求内化为价值自觉,外化为价值实践。
一、高校思政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状况
(一)优势与成果
1.多数教师文科背景出身,语言功底和理解能力较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一个专业,不仅是学科建设目标的需要,也是展现优势和发挥价值的舞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精华,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创造性融合。高校思政教师多以文科背景出身,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强,为进一步挖掘其中真谛和培养情感认同奠定了良好基础。
2.受过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易于生成正向的情感认同
高校思政教师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来武装头脑和充实内心。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工人政党内的某些人时这样说到:“这些人想使社会主义有一个‘更高的、理想的’转变,就是说,想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来代替它的唯物主义的基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均来源于客观现实。当人们以“马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它时,就能够正确认知其本质,从而易于生成正向的情感认同。
3.智性水平和德性水平较高,核心价值观内化程度较深
高校思政教师的智性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普遍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是严把高校思政教师质量的第一关;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政治、经济、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都在课程设计范围内,所以高校思政教师涉猎的知识面较其他专业更为宽泛,文化素养较高。另外,高校一般会选拔出德行水平较高的人员从事这一工作,为青年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二)劣势与不足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习不够透彻,理解仍存在偏差
“核心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体系范畴,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它最直接地反映着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以及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来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价值观,并倡导人民追求符合时代要求、契合国家发展目标的价值理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其深邃的价值内涵需要透彻研习。由于理解能力差异和关注面不同,高校思政教师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水平也参差不齐。
2.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不浓,缺乏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应然状态下其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已达到较高水平,能够以示范式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触动心灵,启迪人生。而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并不浓厚,只是把它当作一项教学任务机械地完成,不会刻意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谈不上强烈的情感认同。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不强,阻碍意志锤炼
高校思政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受个人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过度高估西方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法治等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和取代。其二,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能估计不足,对出现的社会问题态度消极。
二、对现存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外部原因
1.社会结构的剧变和矛盾冲突的叠加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分化、分层正在加速,社会正在按照新的差异原则在差异化地重新组合,差异化的利益结构、收入结构、生活方式、身份结构、组织形式、社会分层正在被纳入一种规范化的秩序中,人们的身份多元化、文化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样化,使各种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甚至尖锐的文化矛盾”[3]。毫无疑问,这些矛盾会消解社会共识,加深社会隔阂,削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和平衡作用。
2.社会道德的缺失和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干扰了人们的价值选择
各地还不时会上演崇洋媚外、欺诈行骗、互相伤害的闹剧和惨剧,善良之人害怕行善,明哲保身为上。同时,西方以各种手段推销其“民主政治和民主观念”,使得国内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盲目跟从和攀比,肆意抨击我国的政策方针。高校思政教师作为特殊的群体,可以具备更坚定的意志不受外国势力的蛊惑,却难逃不良风气的熏染和影响。
(二)内部原因
1.人的自然性极度膨胀,对现实利益和意欲过度追求
人作为自然人,需要各种物质来维持生命和满足机体需要,所以承认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肯定和鼓励人们追求正当利益,使得能否获得收益成为理性人基本的关注点。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只注重实效性而忽视了理论的长远性和先进性,从情感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件愈发艰难。高校思政教师虽比普通人接受过更为完整的理论熏陶和道德培养,但其基础依旧是自然人和理性人,不可能放弃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
2.人的主体性发挥不足,情感培养不到位
人是能动与被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实践活动的成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情感意志的激励。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是在被动的灌输下使人能够理性认知,然后期望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于内心培养感性因子,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理想信念。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接受党和国家先进理论政策的前沿群体,尽管赞同所获得信息,但由于缺乏主体性意识,其自身的价值观培育依然存在弊端。
三、以行之力,促成正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
(一)以行促知,教学实践做到四结合
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四个结合:第一,结合艺术的语言。妙用艺术的语言,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态度和心理,且不让听众反感和排斥。第二,结合中国梦的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一个理想载体,还能使其在中国梦的昭示下,获得一定“加速度”,更快更深地内化于心。第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国故事,说风土人情,不仅可以将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直观生动、立体丰满和接地气,还有利于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第四,结合网络技术。网络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提供了时效性高和典型性强的案例补充教学内容,对加深印象和激发兴趣十分奏效[4]。
(二)以行增情,科研实践遵循三原则
对理论问题的全面研究有助于培养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情感。高校思政教师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学术诚信。遵循学术诚信既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践行,又有助于强化诚信信念,是净化学术环境的基础要求。第二,大胆批判。面对学术界出现的各种关于核心价值观的争论和杂音,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怀抱纯洁的目的大胆批判,朔本清源。第三,长远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理论源于生活经验是对社会存在的高度凝练和抽象升华,能够指导近期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实践,因而具有长远性和理想性。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利用经验和所学做深入研究。
(三)以行坚意,文娱实践体现两注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政治性突出的教育活动,依靠政治权威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快速竖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高校思政教师参与娱乐活动应体现两个注重:第一,注重校内的文化活动。为调节师生学习生活,定期举办紧扣时代精神和国家时政的主题活动,帮助师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注重对文化圣地的游览和感悟。对高校思政教师而言,除了选择自然景观怡情养性外,更应注重对文化圣地的游览,通过参观式学习收获知识,汲取营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以更加坚定的意志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行强信,生活实践树立一个追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精神个体化和个体精神社会化的双向互动与融合,也是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存土壤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教师作为青年学生政治观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引者,其反映人生信仰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树立一个追求:不破底线,保持常态,争做典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衡量标准既取决于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可为),又取决于能力的范围(能为),所以能为之事要思量是否可为,可为之事也要考虑是否能为。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明确自身行为的最低标准,守住底线,坚持原则,知行统一,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空[5]。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其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政教师“知、情、意、信、行”五环节的心理演变进行分析,探究了教师群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增强了高校思政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实践,为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