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在职业导向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2020-11-25郑莲婧
郑莲婧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形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实行高考扩招政策,由此带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这就使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大势所趋[1]。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如何建立应用型技术型培养的职业导向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提出的应用技术型是引导地方高校向此方向进行转移的指导意见,这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高校发展和建设有极大的影响,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如何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十分关键的问题,能以职业发展为导向重新发挥高校的优势,是对本科院校的内涵和发展模式的挑战。
一、职业导向的定位
现代高等院校专业建设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位导向,就现在的本科建设而言,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发展影响十分巨大,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发展体系,以高校技术研究反哺经济发展,以土木工程为例,吸收更多的先进建筑经验,结合地方发展实践,设计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和内涵的课程体系,最终完成与地方发展完美的融合。大学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授课培养学习型人才的舞台,需要进行更为系统的学术研究,放弃走过去综合性大学的老路,更应该从学科建设的内涵中来进行建设和发展,使学科建设更符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轨迹,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学科建设的核心
一个学科的建设是围绕一个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每一个学科都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是一个十分规律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人才培养上需要定位为“专业对口、理论够用、技术过硬、产业需要”,才能培养出更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说明人才具有了相应的核心能力才能称为合格人才,能力本位的培养需要系统和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理论系统十分重要。建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系统更多的是对理论技术建设的完善,将学生的教学与实践引入到技术体系中来,与此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对地方经济的研究与匹配,使大学教育更好地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让地方更好地留住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充分实现人才的自身价值。学术研究的深入与技术内涵的结合是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过程,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并不冲突。从单一的学科建设来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在理论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前提下,进行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过程。在一些主干学科上进行必要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对一些理论和学术上较为生涩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按照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制定较为符合当代教学需要的技术性理论元素、内容、结构,可以更好地形成完善而独立的教学技术应用模块,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对课程的改革与指导,达到以建设技术性理论学科的目的,以技术为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的基本元件,分清与不同各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对于交叉学科,要适当考虑技术性理论的重复、侧重范围和程度[2]。
(二)如何完善职业需求的侧重
社会分工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各学科的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最终出口要求也有所不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多的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之间的无缝对接。因此首先是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来设立不同专业,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是要以区域为研究目标,不同的区域经济、文化、人口等领域都存在差异,例如长春市和沈阳市在建筑的方式、地域、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因此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与文化发展引领,以及地方高校经济建设支撑的重要作用;第三是要以应用型为导向,建立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科建设和专业素质,适当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是得到行业内外认可的重要工作;第四是要坚持导向的整合,充分考虑到跨学科之间的优秀知识点融合,使不同资源得到共享,加强专业群的建设,打破过去的以学院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形成系统思考能力,构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群优势,将学科交叉和专业群的优势转化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优势[3]。
二、理论教学融入应用技术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多较为固定,过去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培养模式在过去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人才培养上,各个专业应该有其自身的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在结构的完备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课程技术结合实践,形成自身较为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总体质量。
(一)调整课程设置
整合的过程是较为繁琐的,教师需要将学生从繁杂的课程体系中抽离出来,去除过去重复的教学内容,按照更为符合当代职业发展需要的方式,构架更为合理的核心建筑技术理论体系,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直观地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领域、服务机制和应用条件,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未来的实践中。重构就是将传统的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体系重新进行分割,甚至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发展以业群为依托的课程教学体系,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土木工程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程的全校融合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优化就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对课程的体系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更好地发挥培养过程中的逻辑顺序。
(二)改变教学模式
学术性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基本功是否扎实,让学生对知识的出处和规律有深入的分析。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更注重未来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对理论知识的深度要适当减弱,更多的是在应用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对应用技术理论教学应从以下关键要素进行创新,第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考察。教师在有一定知识内涵的前提下,要更多地注重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可以充分融入行业的发展中,例如土木工程系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工程作业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学校可以适当地吸收企业有相对经验的技术骨干来进行课程教学。第二是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现代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观看,可以通过设计来进行对结构内部较深入的拆解,从而分析内部机理。为此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教学工作十分重要,同时也可以较为灵活地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4]。
三、合理的职业定量
(一)增加产教融合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队伍和平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是否得以实施的重要衡量标准,产教融合是接近实践的重要环节。土木工程系教师的能力上需要不断完善,学校应加强一线教师工作水平,引入更为完备的教学系统。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实践的总体比例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有的放矢的设定,以有利于学生为主要的内涵,明确实践教学的方向,体现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部门地深度融合,真正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提高学做合一
学做思想很早就开始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影响从近几年才开始,将学与做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采取“先会后懂”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假期或者实践学期中,走进企业,到生产第一线去验证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成果,让学生亲手操作,获得实操能力。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变的重要过程,并在此期间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完整体系[5]。
四、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未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教学上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导向,提升实践教学比例。丰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考核等形式都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本文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可以为未来教学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