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新时代内涵探析
2020-11-25张晓敏
张晓敏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湖南是红色文化的重镇,也是传统文化的沃土,几千年来,包括蕴含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各种文化思潮在这里交织,共同绘就了湖湘文化独有的底色。近年来,通过不断挖掘与深耕,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契合和交融更加生动、具体,体现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世人尽知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以及口口相传的“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骡子”性格,像橘子洲的烟火一样,在历史的天空中璀璨夺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广大湖湘儿女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创造出骄人成果,为湖湘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半条被子”——血脉相通、鱼水情深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大段篇幅讲述了这个发生在湖南汝城的感人故事。他还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家喻户晓,温暖全国,再次让人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也深刻反映出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始终的依靠,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1]。
“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三湘大地,与其他发生在湖南的革命故事不同的是,半条被子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导这一历史事件的并不是湖湘革命人士,而是路过湖南的三名红军女战士,三个女红军战士把仅有的一条棉被一分为二,送一半给湖南的一名普通百姓,而这名老百姓,则用尽一生的时光在村口守望,天天盼着那三个红军回来。“半条被子”对于湖湘文化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大开大合、英雄辈出的历史大人物、大背景,将目光投于湖湘一隅,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里,让党的性质、宗旨在“半条被子”这个简单的故事里生根发芽。越简单越能折射深刻的道理,读完这个故事,所有的湖湘人都不仅深深赞叹一声,原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除了开国元勋、革命烈士,那些普普通通的山区百姓,其所作所为也同样令人感动,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支持着红军队伍,托举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轮驶向远方。从“半条被子”里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在湖湘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一方面,在新的时代再次宣扬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另一方面,又使湖湘的红色文化更加生动具体、接地气[2]。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进入新时代,作为立身湖湘红色土地,直接与湖湘百姓同吃一锅饭、共饮一江水的共产党人,更应该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针,以实践行动,让长征精神以及与这片热土相连相通的革命精神,更加久远地传播和践行下去,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更具体的幸福感安全感[3]。
二、“十八洞村”——念兹在兹、初心不变
在中华民族反贫困斗争的时代巨卷中,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当地扶贫开发工作,明确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随后,精准扶贫的概念进一步完善丰富,形成“六个精准”基本要求,为全国范围内的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总书记再次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精准扶贫方略,特别是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随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4]。
目前,十八洞村不仅脱贫摘帽,还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十八洞村是我党扶贫壮举的一块重要实验田,这块实验田出现在贫困的湘西山区,给湖南当地乃至全国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而十八洞村历时4年胜利脱贫的实践,从理论上也验证和提升了我党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精准扶贫对于湖湘文化的时代意见在于,经久流传的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一系列湘湘文化精髓,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正在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方略转变,湖湘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深入践行了群众路线,每名扶贫干部都躬下身子,脚上粘满泥土,心中饱含热情,不仅走进贫困群众家中,而且走进了贫困群众心中,亲自聆听、实地调查,切实掌握群众的诉求和现状,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收集上来,背后的原因梳理出来,为党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而最终打赢扶贫攻坚战,还得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参与,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又总结出了扶贫先扶志的重要经验。精准扶贫方略从湖南提出,在湖南落地,从湖南腾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这份初心,也必将融入新时代湖湘文化之中,成为湖湘文化内在激荡的能量。
三、“湖南智造”——锐意改革、逐浪弄潮
近年来,湖南把智能制造作为强省建设的主攻方向,原省长许达哲亲自担任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组建包括黄伯云、刘友梅、周宏灏、龙国键4 名院士在内的由38 名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湖南制造2025”发展战略,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型升级,国产大飞机、磁悬浮列车、深海钻机、隧道盾构机、无人驾驶汽车,大量令世界瞩目的大国重器,都吸收了“湖南智造”的能量。2020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长沙考察调研时,专门来到山河智能生产车间,查看装备制造流程,了解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情况,并对该公司的创新精神表示赞赏。
湖南智造的崛起再次证明,湖湘文化是湖南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湖南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生动实践的思想成果。湖湘文化的内涵精髓,从来都不是说出来写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真刀真枪闯出来的。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多变的市场环境,更需要有先进的文化为道路自信提供强大支撑,从而凝聚起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力量。湖南文化中强调的“骡子”精神里的开拓韧劲,“辣椒”风格里的无畏精神,正是湖湘文化“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品质的外在表现。从湖南智造看湖南新蜕变,湖湘文化的内涵已经深深嵌入湖南改革发展的进程之中,广大湖湘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从三湘四水折射出来的湖湘文化内涵的激励下,敢于走在前头,敢于追逐潮流,更敢于啃下改革发展道路中的任何硬骨头。
四、“文化湘军”——求变求新、与时俱进
习近平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5]。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湖南是文化大省、更是强省,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早,在国内类型文化中发展较快,涌现出了很多有亮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形成了闻名全国、蜚声海外的“湘”字招牌。电视湘军: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15 个电视频道为代表的诸多广播电视频道,和近年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的《我是歌手》《声临其境》等文化节目,使得湖南卫视在收视率和覆盖率方面继续领跑全国省级卫视频道,有效覆盖人口逾6 亿。湖南更是因此而被称为“娱乐之都”“夜经济之都”。出版湘军:包括连续7年进入上市公司价值百强阵营的中南传媒图书,以《湖南民间美术全集》《齐白石全集》等品牌为代表的湖南美术出版社,以《曾国藩全集》《船山全书》等精品图书为代表的岳麓书社。动漫湘军:经过多年的沉淀,湖南动漫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从传统的出版、电视媒体积极向网络、手机媒体迈进,全面开花,立体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另外,“娱乐湘军”“旅游湘军”等极具湖南文化特色的品牌或产品,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湘军的崛起与湖湘文化的底蕴息息相关,特别是湖湘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经世致用的务实品格,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刚正不阿的英勇胆识等等都成为文化湘军开拓发展的基因和底色。湖湘人民一直引以为豪的革命精神、雷锋精神、伟人故里、红色圣地等,也为保持湖湘文化的先进性、正确性提供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