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研究
2020-11-25陈培各
陈培各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建的总目标是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一体化育人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党委、学院(系)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三级构建高校各级党组织领导的格局,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基层细胞单元,以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内涵为指引,不仅有利于深入推进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更有利于在继承发展中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学生,服务党员。
一、“大思政”格局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历史性命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做好思政工作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参与落实的“大思政”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员参与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地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就高校而言,“大思政”主要指利用入学教育、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师和第二课堂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2]。思政工作要以党建为核心,才能更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起到引领作用,可以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以应对大学生思政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学生党建工作,而学生党建的基础则是学生党支部建设。2014年以来,贵州医科大学实现两校区办学,使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党工作出现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搬迁使得学生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监督、管理、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部分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就无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党支部的监督及管理,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学生党员政治学习的热情淡化
从大学生年龄整体来看,2018年,“00 后”开始成为大学新生主角。作为新世纪的孩子,他们拥有更加良好的条件和教育氛围,成长期与中国加入WTO 周期相重叠,他们更具有开放的思想和自由精神,在个人发展上更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上更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既喜欢二次元也热爱传统文化,呈现多元的文化认同和创造力。他们思想活跃、思维发散、个性鲜明和见解独到,具备这个时代的特征,然而部分党员学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过低,不能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任务重,知识点多,他们更注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将大学生思政课视为专业课的“复习课”,支部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难以保证出席。
(二)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多元化
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00 后”选择不走寻常路的越来越多,他们有着自己的活法和态度。他们过早接触网络,父母对于孩子的上网时间以及上网接触内容没有加以限制,使其在受到网络世界好的一面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这些也就会促使他们对“为什么入党”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出现多元化。特别是部分学生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路线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大多由于入党能赢得周围人的羡慕,或者由于家人大多是党员,又或者为了考取公务员,听从家人意见等入党就出现模糊从众、势利投机的问题。
(三)学生党员价值观念自我化
环境的优越性,“空手到”、智能手机、护肤品是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微观映射,生于中国“入世”节点、长于移动互联网兴起时代的“00 后”,受到了全球化、移动互联网整体性消费升级的刺激,物质更充裕,精神没包袱,生活方式则受到互联网社交及网购的影响,加上成长的社会环境影响以及年龄较小,个别家庭中家长的溺爱现象,以至于这些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地以自我为中心。
(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弱化
大学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形势下逐利思想、以获利高低为单一评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一切“向”钱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入党动机功利性、个人主义突出。再加上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弱化,学生党支部一般是将学生培养考察好,吸收到党的队伍以后,工作就告一段落,入党后的教育常常被淡化,甚至被忽视。这就造成学生党员无法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三、创新机制体制,强化支部堡垒作用
(一)推进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坚持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以解决问题、发挥作用为基本目标,全面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过硬党支部[3]。学生支部由于人数众多,党员发展材料的合规性一直是困扰工作的难点。高校应不断摸索适合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方式方法,力求实现此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
(二)完善支部制度,工作制度体系化
高校应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实现“两学一做”常态化。学生党员发展是支部的重要基础工作,高校应通过对各年级、各班的走访调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每年度党校培训计划及党员发展计划;做好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严把党员入口关。
(三)发挥党员模范,阵地建设完善化
高校应完善支部建设,设立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支部书记,形成固定的学生支部堡垒。高校应成立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支部委员会,通过“三会一课”,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加强对支委党建工作的培训,提高支委对党员发展流程和党的知识的熟悉度,教会他们如何平衡工作与学习,了解他们工作薄弱之处在哪里,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帮助他们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鼓励他们勇于担当,加强学习。同时,高校还应制定支部发展计划,以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作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标准,使全体党员投身支部建设,发挥支部在学生管理、党建带团建、服务师生等方面的战斗堡垒和示范引领作用[4]。
(四)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教育科学化
在党员教育工作层面,高校应积极解决支部在推动具体工作中能不能起作用,党员能不能带头,同时能不能发动群众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命题,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支部应严格推动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注意增加会议和活动的吸引力和代入感,通过较为频繁和充满仪式感的支部大会、主题党日和支部书记讲党课,向学生党员灌输党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保证每一名党员和发展对象都能平等地参与和负责工作,保证他们在接到工作任务后不推诿、不敷衍,乐于主动完成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组织学生学习网络资源,要求大家每月必须听两本书或看一本书,鼓励每一名党员多读书,读好书,加强青年党员的文化素养[5]。
(五)营造丰富主题活动,打造支部品牌化
高校应以活动为载体,打造“一部一品牌”的主题党日活动。高校应利用好党员活动室、党员接待室、学院文化长廊、荣誉室和校文化馆,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荣誉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实现各教工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担任支部书记,开放支部书记接待日,针对学生专业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关注热点焦点,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校各行政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大思政格局。
综上,高校应围绕“实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创设活动主题,突出主题党日的政治属性,紧扣活动主题,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形式,充分发挥主题党日学习教育、凝心聚力、示范引领、传导动力和助推发展等功能作用,切实增强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