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大学生国际视野的路径及其启示
——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
2020-11-25王志刚闵红
王志刚,闵红
(1.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600;2.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之中,在全球化时代,高等学校越来越认识到提升大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大学生国际视野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其参与国际治理目标的实现,并上升到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中。
一、国际视野的内涵
国际视野是现代常见的概念,也被视为全球视野或国际意识。它通常意味着人从全球的角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下国际社会,确立本国位置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拥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约瑟夫·米谢(Joseph Michel)认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应该有着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社会科学和人类文明理念的认同,以及全球化的眼光和胸怀。”
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视野的基本框架认同通常从三个维度来划分: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价值(value)。拥有国际化视野应当能够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规范和规则;具备跨文化跨国界的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应对多样的危机和挑战;具备开放、合作、包容的寰宇视野,融通世界的强烈意愿。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重视学生国际化视野
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国大,是新加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旗舰大学,在工程、生命科学领域的享有世界盛名,其在2020年QS 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1 名,亚洲第1 名。国大历来注重国际声誉,校长陈永财激励要将学校建成立足亚洲引领世界的高校。国大在其全球战略五年规划(2019-2024)中,列出了五个目标。第一,为所有学生创造国际化体验;第二,引领东南亚创新与发展;第三,推进国际化教育项目培智育人;第四,战略参与大学联盟;第五,汇聚全球精英,在目标中有两项聚焦学生的国际化并为此出台了许多具体的举措。
三、新加坡国立大学提升大学生国际视野的举措
(一)树立开放办学理念
新加坡国立大学前校长施春风教授提出了“人才不设墙、观念不设墙、思维不设墙和知识不设墙”的办学思想,奠定了国际化开放办学理念。基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包容思想和国际化战略,学校对其国际化办学理念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具体落实,从而有效实施。办学理念的宏观设计蕴含了学生习得国际化知识、技能,和作为世界公民的价值观[1]。
(二)推进国际化学习项目
国大设立了多种国际化学习项目(Study Abroad Programmes)并大力推进,在其全球战略五年规划中提到“国大致力于帮助和支持其学生参与至少一次海外学习经历”。通过参与海外学院(the NUS Overseas College)、学生交换项目(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s)、短期项目(short-term summer/winter programmes),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软能力”(Soft Skills)、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ies)、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国大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对于学生就业收入有正相关影响。已经开展的国际学习项目多达几百个,与全球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多个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2]。
(三)优化国际师资及学生比例
得益于新加坡“不设墙”的开放理念,国大通过国际人力资源小组面向全世界招聘高端师资,现在拥有50%的外籍教师,在2020年QS 排名中国际师资比例得分为100 分。具有国际水平的教学内容和高标准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在课堂中接受国际专业知识,培养开放并收的国际视野。同时,国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国际学生比例近30%,为学生创造了天然的“联合国”,学生的开阔国际思维和知识迁移的开放意识得以培养。
(四)创新创业国际实践
自1997年起,国大便树立了“全球化知识企业”(Global Knowledge Enterprise)的目标。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Enterprise)结构健全,依托创业中心将国大变成创新创业活动的聚集地。通过整合全球化和创新创业两种趋势,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海外学院(NUS Overseas College),把既聪明又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输送到全球各大创业枢纽实习1年,使他们在创业实践和当地企业文化中熏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创新意识、全球化思维和社会网络、世界公民责任感。
(五)营造国际社区文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11年8月正式开放大学城(University Town),创设了寄宿学院,供来自不同国家、年龄、院系的学生一起住宿学习。在寄宿学院里,不同背景的学生被随机分配组成一个小社区进行交流和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徜徉在多元文化交流和各样价值观的交锋中,学生的思想边界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被不断激发。现代化的校园中,现代建筑林立,配套齐全的大草坪、自习室、图书馆、健身房、游泳池及运动场馆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社区文化育人的动力。
四、提升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启示
在中国不断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大背景下,“双一流”建设思想引领中国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更充分实现高等教育“第五项职能”,国际交流合作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文明创新的推进,也落实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中。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过程中可以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践中获得启示并借鉴其好的做法。
(一)教育理念:开放办学,树立国际化理念
理念指引行动。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当前,为适应中国更加积极的国际大国地位和“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合格的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现代人才,高等院校要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立志培养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宽广高远的世界眼光、深厚博大的人类情怀的人才[3]。新加坡国立大学“不设墙”的办学理念启发中国高等院校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体系,用更开放的心态培养能面向未来的、服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人才。
(二)教育方式:搭建平台,加强国际间交流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办学模式上不局限于新加坡,立足东南亚广泛追求国际合作,提升办学的国际化规模。中国高校在确保立德树人办学基础上,要立足国际化人才需求,借鉴国大国际化培养方式,积极参与交流平台,争取发起建设大学联盟。例如中国高校应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搭建高等教育合作平台,鼓励学生走出去,吸引学生走进来,实现智力交流,视野开拓。
(三)教育目标:创新导向,加强国际化实践
2020年,新加坡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保持第八,依旧领先其他亚太经济体。作为一所将“创新”作为办学核心价值观之首的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孕育了大量的原创知识产权并实现成果转化及实践。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中国高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落在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实践中。201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率先推出“BLOCK71”的创新孵化概念。项目旨在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在推动创新创业计划的同时为当地及全球市场提供创业指导和成长机会。中国高校在开展“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中,应持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眼界和水平[4]。
(四)教育社区:培养文化,营造国际氛围
在国际化潮流下,国际化文化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柔性策略。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大学城和住宿型学院建设,大大增长了学生跨文化及跨学科的体验,学生宛如生活在“地球村”。这对于中国高等学校启发在于“文化育人”,高校可通过积极构建国际化教育社区,耦合人才培养和文化熏陶等功能,调动多维资源,激发学生交流主动性,创造中外学生交流机会,增进相互理解与认同。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同辈交流和分享国际学习和实习心得,我国高校同样可以调动运用资源,组织中外文化交流沙龙、开展主题活动,利用校园内各种文化景观、宣传平台、实践活动等营造国际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融入国际化的能力和意识。
(五)教育评价:全程多元,注重国际化引导
教育评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闭环。新加坡国立大学不仅重视学生研究成果,同时关注大学同社会、社区、政府合作的效率,以及在这些领域所发挥的影响力。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国际化评价中应该将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融入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引导,关注教育效果是否能够提升大学生国际素养;避免将国际视野教育等同于外语能力教育或者将国际视野教育等同于多元文化教育;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兼顾显性知识能力和开放、合作等隐性素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