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
2020-11-25喻松牛骁飞
喻松,牛骁飞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引发了空前的全球性危机,任何行业都无法置身事外,而事关存亡的危局也是反省的良机,蕴藏着变革的潜力。后疫情时代,教育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握教育契机,把灾难当作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1]。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性,导致学生的认知认同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主要通过课程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对学生来说,参加课程并应对考试,通常被认为是“应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理念也陷入“应试”的泥沼,高校和学生往往会专注于体面的分数,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教育[2]。认知认同是个体意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开始,是实现客观主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大学生要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根据现有的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认知较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无从谈起。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造成学生的情感认同薄弱
近年来,技术的飞速发展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有较大的影响。而不少教育者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对教育的作用,只是将“教材、黑板、粉笔”变为“教材、课件”,在教学方法上仍旧沿用灌输的方法,严重脱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情感会存在于认同活动的全部环节,影响个体的内化,比认知认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特点。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教学模式单一,与大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
(三)实践教育形式化,致使学生的行为认同脱节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育教学,更要高度关注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有德有才的国之栋梁。而有的高校尽管对社会实践有明文要求,但为了“省事省心”,缺乏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管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多是“到处走走看看”,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极为普遍。行为是认同的外化,是认同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会更好地促进认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基于核心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个体价值观,并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外化为自觉行为并产生好的结果。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知”“行”关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
首先,疫情的大规模暴发引发了人们恐慌、焦虑的情绪,而人的天性是寻求确定性,在长期的混乱中,人们会产生“认知闭合”,产生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很容易滋生阴谋论,也为谣言、假新闻和其他有害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常常表现出超出职责范围的勇气和关爱,但仍有不少人表现出自私的行为。如何引导大学生勇担时代责任,是后疫情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其次,“当整个社会停摆、经济发展停滞、死亡人数攀升,每个人的未来彷佛凝固在拥挤的公寓或富丽堂皇的豪宅里,阶层流动的梦想就此消散。两个阶层之间的差异从未如此明显[3]”。经过疫情的磨砺,大学生的价值观一定会发生变化,是个人意识膨胀,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更多地考虑国家和集体?如何引导大学生维护集体利益,是后疫情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之二。最后,面对疫情的肆虐,高校不得不选择开设在线课程,与此同时,各高校都要认真思考当下将如何调整办学模式:要将教育转向线上,还是维持传统模式?一旦转变办学模式,那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要发生转变,高校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专属课程,能否为不同学生群体安排实践活动,是后疫情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三。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发展机遇
首先,在这次疫情暴发期间以及后续的疫苗研发中,我国政府果断采取行动,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开展强有力的社会合作并进行信息共享,形成了全民一心、共同抗疫的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上下“一盘棋”的优势,它使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反观西方各国,在疫情暴发初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致使感染人数激增,造成社会动荡、民众不满。西方资本主义所宣扬的“理论自信”与“价值自信”,底气明显不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坚实的基础和支撑。其次,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在危难面前,他们不畏生死、冲到抗疫一线,不畏生死。他们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除此之外,无数党员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让更多的学生党员认识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和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使命担当。这些冲上一线的英雄人物以及为抗击疫情自发居家隔离的每一位中国人,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源源不断的榜样力量。最后,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风貌积极向上,大多数人都选择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进步,与社会发展同步,甚至会引领时代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成长成熟的大学生,他们希望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之中。因此,当代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的教育主体。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更新教育观念,整合“三大课堂”,提升认知认同
高校和教育者在评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时,应跳出“应试”的桎梏,整合“三大课堂”,即思政课堂、专业课堂与通识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始终贯穿思想政治课堂。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依托思政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穿插进专业课堂。专业教育教学是大学的基本内容,是开展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的主阵地。在不同专业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教育者可以挖掘专业课程的有效资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通识教育是高校中的非专业教育,设置形式通常是公选课,教育对象面向全校学生。通识课程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边界,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4]。
(二)丰富教学模式,发挥网络优势,增进情感认同
高校想要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地时代使命,就要大力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当下思政课较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即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兼而用之。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影响了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念。因此,高校与教育者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可以依托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大力宣传先进事迹与榜样人物,在充分发挥网络大数据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真正落地生根[5]。
(三)完善实践载体,开拓教育空间,坚定行为认同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时,要不断完善社会实践载体,如果没有好的载体作为支撑,有效的社会实践更无从谈起。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深入地观察并理解社会,发现社会问题。因此,在社会实践中,高校不仅要组织学生加入社会,为社会服务,而且要为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物质基础和文化环境。有的高校建设了专门的实践教育基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之需,也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稳定的平台。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将学校、社区、家庭、社会中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建立五位一体的机制,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结语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但后疫情时代并不意味着疫情完全消失,而是会时起时伏,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生力军,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的黄金时期,因此研判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对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