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施途径初探
2020-11-25李银宾
李银宾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1]。“隐形课程”,由于其人文性、潜隐性、渗透性、持久性等区别于一般“显性课程”的特点,迫切需要、也必将在高职师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大效果。
一、隐形课程的定义
查阅《教育大辞典》,“隐性课程”定义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未预期的课程等。在历史上,隐性课程是一个舶来品,1966年杰克逊(P.W.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很快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英文中除Hidden Curriculum,还有Covert Curriculum、Invisible Curriculum、UnformalCurriculum 等用词[2]。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隐形课程”,现今一般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在其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二、隐形课程的分类及特性
隐性课程一般可分为精神类、环境类、活动类、媒体类四大类。精神类,如大学精神、校训、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师生心中形成的共识等;活动类,如集体研讨、教工集体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文体活动、考察交流等;环境类,如校园建筑特色和功能布局、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氛围营造等;媒体类,如校报、网站、校园广播、微信、微博、抖音等。
隐性课程,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隐形课程具有人文性、潜隐性、渗透性、持久性四个特性。人文性:不等同于“硬”性的说教,隐性课程以较“软”的方式加以实现,使核心价值观传播更易接受;潜隐性: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一般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价值传播悄悄发挥作用;渗透性:不是直接的方式,而是间接的、一点一滴的,使价值观深入人心;持久性:隐性课程一旦介入影响,就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烙印在师生心中,长期固化为外在的行为养成。
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以上学历学生相比,其理论知识相对贫乏,自控力相对较弱,对“显性课程”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相对有限,但其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乐于与外界交流互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基于“隐性课程”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三、高职院校基于隐形课程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优化精神类隐形课程
要坚持党的领导,组织师生深入学习党中央最新政策理论方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建立骨干教师、卓越学生理论学习班,开展“宣传+”工程,推动“先进理论家常话”,推动价值观教育、新思想、新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班级、进生活,有真情、有热情、有温度。要提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历史传统,也融合时代特色的校训、校歌和大学精神,使其内化为师生成长与进步的内生动力。要修正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等,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符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教育引导全体教工,育人不但是课堂之内的事,更是课堂之外的事,课堂之外时事热点、舆论焦点的互动交流,以正确的是非观引导,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树立良好的校风,通过评优优秀教师、十大辅导员、育人之星等,人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意识,设身处地言传身教、尽职尽责,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树立优良的教风,备课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火花的激荡,教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育人作用的发挥。要树立优良的学风,举办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优秀校友报告会,评选优良学风标兵班级、文明宿舍、励志之星等,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营造爱学习、比进步、乐助人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协作观念[3]。
(二)强化活动类隐形课程
要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讨论会,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创新“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提升价值判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好全国性纪念日,开展一二九“不忘历史板报展”、五四“青年中国说”、七一“党旗颂”、八一“军魂赞歌”等活动,加强学生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要组织学生参观一流的先进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对比学习反思,思想深处、情感深层增强对党对人民的认同感,增强对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展示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的历练、综合素质的提高。要举行核心价值观精品团课,让学生自制小品、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彩排、表演、登台演讲,全体同学互相讨论,教师正面点评引导。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喜爱并愿意学习“非遗项目”,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开展“党旗在我心中”知识竞赛、“国学达人”挑战赛等,宣传党史国史。要弘扬工匠精神,定期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来校作报告、座谈交流,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价值追求。
(三)改进环境类隐形课程
要注重校园自然风貌、校舍建筑风格、环境设计和空间布置,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室、实验实训室、连廊、图书馆等,既考虑易于出入疏散,也要考虑距离远近、相关建筑的联结等,处处展现和谐、自然,使学校的物质环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辐射源,一部无声的教科书[4]。要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教育、机关服务、教辅、后勤等制度体系,不仅明确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更要蕴含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从强调学生管理转变为注重学生发展,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增强主人翁意识。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要完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将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理念,完美地融合到雕塑、小品主题中,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贴近师生生活,走进师生内心。要加强“孔子学堂”建设,举办“国学导读”“道德讲堂”讲座,举办校园经典诵读大赛,开展学习《大学》《中庸》等百日晨读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进校园,用传统文化美德滋养师生的心灵。要组成优秀教师、劳动模范报告团,宣讲如何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营造见贤思齐、育人铸魂的良好氛围。要发挥校外德育基地作用,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伟人故居等,使师生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今天,不忘昨天。
(四)做强媒体类隐形课程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非常直接、有效、具有“显性特点”的隐形课程,必须牢牢掌握这个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权。要加强和优化校园媒体运行队伍,建设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师生团队,提升其宣传教育能力和水平[5]。传统媒体要聚焦能够凝聚发展合力的学校重点项目建设动态,重点宣传创新成果和荣誉,始终注重传递正能量。要发挥官方微博、微信作用,关注大学生个性信息需求,以原创内容为主打,借助H5 等新颖传播形式,深耕信息内容,推出具有权威性且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内容,采用“网言网语”的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打造指尖上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听得懂、喜欢看、爱转发、爱点赞。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学习讲话”、“点赞正能量”等系列网络微课堂、微论坛、微活动,延伸思想交流的工作手臂,构建起“文化熏陶、典型引路”的核心价值观隐形传播体系。要组建融媒体联盟,依托资源共享,拓展思想教育空间,形成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要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动向,建立网络舆情搜集、处理和反馈机制,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