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与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
2020-11-25胡兰
胡兰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0000)
常德丝弦是江浙一代的民歌小调与常德当地流传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演变而成的曲艺形式,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常德丝弦名称来源于表演时用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所以被称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常德丝弦的艺术价值较高,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常德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研究胡楠老师在新时代对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以求还原丝弦的本来面貌、探究丝弦发展的新路径。
一、胡楠其人及其演绎生涯
胡楠,常德丝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48年出生,祖籍湖南永顺,1953年跟随外婆来到常德生活。1961年,十三岁的她进入常德丝弦第一个专业性表演团体——武陵春曲艺社,跟随匡鹤林和戴望本两位老师开始系统的学习常德丝弦。
1962年,武陵春曲艺社从小西门茶楼搬到了东门。她学会了近百种曲牌,《双下山》《昭君出塞》《宝玉哭灵》等名曲名段,更是手到擒来。
历史风云变化,常德丝弦成为胡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同时,常德丝弦的枯荣也让她的人生跟着一起跌宕起伏。她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常德丝弦的理解。
常德丝弦的主要传承方式还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乐谱只是起辅助记忆的作用。胡楠为了能传承常德丝弦,每天坚持到武陵区文化馆给干部学员们授课,每次上课,她都精心备课,态度严谨。她的家中放满了关于常德丝弦的书,上面做了许多笔记。其中一本黄挥先生所著的《常德丝弦》,由于经常翻看,书的封面颜色有些褪色,书边微微泛卷。胡楠说:“我们有责任把常德丝弦传承和发扬光大,要不然以后可能就听不到真正的常德丝弦了。”
二、常德丝弦综述
(一)常德丝弦的历史源流及特征
1.历史源流
常德丝弦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曲艺音乐形式,因其使用常德地方语言的音韵作为吐字标准,用扬琴、琵琶、二胡、三弦等传统民族乐器进行伴奏,所以称为常德丝弦。
有人说常德丝弦是四川清音传过来的,其实常德丝弦总的来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而四川清音据考察大概只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另外从常德丝弦音乐的特点来讲,它不靠近四川清音,相反而是靠近江浙(即下江地区,常德老一辈人将长江下游称为下江)。
常德自古就是湘西门户,“左抱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从公元五十年起,常德便已成为历代郡、州、路、府治,自古以来就是湘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所以文人墨客、商贾大家云集常德。随同而来的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调小曲也在常德地区逐渐传播,这为常德丝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现在常德丝弦中的曲调《鲜花调》与江浙地区的《茉莉花》非常相似,《鲜花调》中“好一朵鲜花”与《茉莉花》中的“好一朵茉莉花”基本上是接近的。
按照常德丝弦拥有的曲调来看,认为常德丝弦是从江浙一带传来的是比较准确的,常德丝弦与江浙小调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有着很深的渊源[2]。
2.主要特征
常德丝弦是用常德方言的音韵作为吐字的标准,利用民族乐器中的弦乐来进行伴奏。常德丝弦属于雅乐,概括起来有两美:词美,曲美。
(二)常德丝弦音乐的分类和特点
分类:常德丝弦的音乐可以分为三大类:曲牌丝弦,板子丝弦,过场音乐。
特点:常德丝弦在一个完整的曲目表现上,是“一唱到底”的。如在《宝玉哭灵》中,贾宝玉看到林黛玉的灵位时,非常悲伤,这时用的是三流来表达;到后面叙述贾宝玉回忆和林黛玉这么多年的情感的时候,又转到一流上了;到结尾时,还是用一流的下腔结尾。一、二、三流之间可以互相交叉使用。在以前的常德丝弦中,“川路”或“老路”中并没有夹杂着小调,但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这种情况,可能在以后的发展中,这种情况可能会很常见,但是仍然值得探讨,因为一直以来,不管是唱“川路”还是“老路”都是一唱到底,并不加入小调的[3]。
(三)流传谱系及人物
现代社会中还流存着家谱、族谱,这对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谱,能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族谱,是一个家庭的生态史。谱系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常德丝弦来讲,它也有着自己的谱系,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常德丝弦演唱的特点,没有专业的社团,没有专门的教育传承机制,所以前面的很多资料都丢失了,现在只能从贺小昆祖师爷开始讲起。
(四)唱腔特点及技巧
常德丝弦的演唱与其它曲艺艺术的要求一样,需要很强的技巧性:字正腔圆、情生腔、大套小。
(五)表演形式及内容
常德丝弦属于唱曲类的曲艺,它的形式就是坐唱。所表演的内容为:历史故事、名著片段、民间俗事、英雄赞歌、家乡颂曲等。
三、胡楠对常德丝弦的传承
(一)继承才能传承
不管是什么东西,想要传承首先必须要从前人手中继承,没有继承哪来传承[4]。胡楠老师举了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假如我想给你一颗糖,首先我的口袋里要有一颗糖才能给,又如击鼓传花,要将花拿到手上才能传给下一位。胡楠老师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就是让青年演员们继承传统曲目曲牌,她每周二、周五两天上午到武陵区文化馆授课,教授传统曲牌和唱腔,希望有人能把她所学的全盘接下来。她要求曲艺演员们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把经典的曲目曲牌继承下来,否则常德丝弦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不要以讹传讹
关于常德丝弦的行腔;板腔体、曲牌体,它们有特殊的用途,现在新提出一种复合体,就是把许多曲牌放在一起,像大杂烩一样,如果这样传下去,就是以讹传讹了。在一次演出中有一段唱腔要写出曲牌投放在屏幕上,问胡楠老师这要写个什么曲牌,老师说这段唱腔中有《半边月》《银扭丝》等好几个曲牌,不知道要怎么写,就选《银钮丝》吧,反正大家也听不懂。但是如果以后别人要来套这个曲牌,就会越传越远,就变成以讹传讹,所以要避免这种现象。
四、在新时代下常德丝弦的发展
(一)传承经典曲目
胡楠老师现在还能记住十几岁时所学的曲牌,这都源于她的“童子功”基础。常德丝弦能够评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经过几百年历史的积淀,得到人民群众肯定的,我们不能丢掉历史来说传承,所以说传承才是第一位的。常德丝弦的经典曲目就是常德丝弦的根本,现在常德丝弦的当务之急是把老一辈所留下来的经典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近年来,武陵区文化馆恢复排演了《昭君出塞》《宝玉哭灵》《双下山》等众多经典曲目。
(二)保持丝弦特色
常德丝弦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有很多机遇,但是更多的是挑战。常德丝弦的丰富和发展是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离开了常德丝弦的根本,就会失去它的特色,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发展中保持常德丝弦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曾把四川的“哈哈腔”融入到常德丝弦中创作了一个节目,“哈哈腔”是四川清音的代表,偶尔用一次还可以,但是把另一个剧种的灵魂的东西重复的运用到自己这里,这种做法并不值得赞同,常德丝弦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使它富有生机与活力[5]。
(三)创新不能伤根
胡楠老师认为:“常德丝弦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淬炼传承下来的民间曲艺精华。离开了常德丝弦本体的创新无异于杀鸡取卵,离开常德丝弦特色和唱腔的发展势必会失去生命力。”还是在《帅孟奇》的改编中,第二段的二流唱腔,按以前的唱法是过板进,即一板不进一眼进,二流是2/4 的拍子,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眼,本来是第二拍进的,但是由于考虑到帅孟奇在武汉就要被抓住了,在到处躲,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唱法唱就显得有点拖沓,所以改成了不要等到眼上进了,直接挺板进,到最后归到板上来。这才是一种创新,没有伤它的筋,没有动它的骨,创新是要沿袭常德丝弦的根来走的,是要根据它的特点而来的。
(四)维持曲艺地位
常德丝弦是个有名的曲种,虽然音乐体系较为完整,男女老少声腔、生旦净丑角色皆有,但是现在发展成为戏曲的时机还不成熟。武陵春曲艺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演过小戏,1968年曲艺社解散后就停演了;1972年成立常德市文艺宣传队以后又演了小戏,一直演到1979年宣传队解散。1979年到现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它错过了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唱小戏延续至今,在还有可能成为戏曲,但是不能操之过急。戏曲中表演者、演奏者、乐器、过场音乐等需要配套,需要重新引入,不能急于一时。常德丝弦今后可以朝着戏曲的方向慢慢发展,但是现阶段还是应该维护它的曲艺地位。
五、结语
常德丝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已有广泛的知名度,但是很多人对它的本来面目却没有那么清楚。胡楠作为常德丝弦的正统继承人,作为全面继承匡鹤林、戴望本两位老师不同风格的嫡传弟子,在新时代下,努力的传承着真正的丝弦,影响着常德丝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