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研究

2020-11-25谢红春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35期
关键词:校企体育专业

谢红春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引言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校企合作的优势与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培养的人才的综合素养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上看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实现学校和企业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有限衔接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现状

(一)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尽管校企合作是当下推行的人才培养途径,但是实际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合作和利益保障机制。首先,有的学校与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关系不稳定,在合作过程中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葛频发,无法实现双赢。其次,有的学校和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合作的真正内涵,其中企业对合作的认识仅停留在为体育生提供一次统一的实习体验以及毕业后优先录取的层面,没有意识到其应当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而学校对合作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向企业推选优秀毕业生的水平,没有真正基于市场的需求对企业所需人才进行针对性、实践性培养,导致最后合作结果不理想。最后,有的企业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后,企业费劲心力为体育生创造实践机会,但反而为他人做嫁衣,学校将优秀人才推荐到其他企业中,致使合作企业利益受损。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都是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其对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就业形势的缓解和和谐社会的创建。

(二)企业的参与度有待提升

当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但就目前取得的成效来看,校企在衔接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企业的参与度不尽如人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的价值仅体现在接受优秀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上,没有实际参与到体育专业人才在校期间的专业素质培养活动中。其次,学校和企业的关联性不强,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不深,针对人才培养的方案没有沟通交流,导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契合性相对较弱,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最后,企业为在校体育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对于学校推荐的优秀毕业生的特长缺乏了解,导致实际的岗位安排没有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有待健全

现阶段,高校针对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必修课较多,如体育史、体育概论、体育统计、体育心理学等,过于强调理论性与专业性,且内容的重叠性较高,体育实践课程也多为竞技体育类型,如篮球、体操、游泳等,除了覆盖面小的问题之外,从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实用性不高,对于体育生毕业后的就业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应当明确的是,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理论知识掌握是基础,实践能力提升是重点,且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忽视了实践理念的渗透。除此之外,课程安排的时间却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很多体育生在大一对扑面而来的课程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大二时期的课程则相对较少,大三的专业课则压得体育生喘不过气,大四则根本无暇顾及课程学习的情况,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根据学生的精力与重心合理调整课程安排的时间。

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模式路径探究

(一)构建长效稳健签约合作机制

要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并发挥其最大效用,关键在于实现常态化。所谓的常态化即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构建稳定的、长期的、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果学校每学年为实习的体育生安排临时的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合作企业因为缺乏强韧的利益纽带,可能无法给体育生的社会实践带去显著的提升,另一方面,因为缺乏长时间的考察,在安全性、可靠性等各方面缺乏保障。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尝试签约合作模式。

首先,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特定范围内的体育行业开展详实的、充分的市场调查,进而基于该区域体育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前景、人才需求与供给情况、行业内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等,综合各方面筛选出一批口碑好、前景好、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通过联络确定其是否有合作意向,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展开实地考察,确定合适的合作企业。确定合作企业时,还需要基于学校自身的优劣,充分考虑企业的各项条件,尽可能在资源上减少重合,保证资源优势最大化、企业合作的优势互补。

其次,学校同企业的合作要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固定下来,在协议中载明合作内容与期限,明确每年什么时间段会安排体育生到企业进行学习安排体育生的数量以及表现优异者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职、以及校企在合作期间各自承担的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训等各方面权利与义务等,降低双方合作的风险,真正实现双方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利益关联。这样做,对于学校而言,为其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实践方向;对于企业而言,保障了其人才供给的稳定性;对体育生自身及社会而言,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提升企业参与度

既然要构建“企业合作”新模式,那么就不能仍旧演戏传统的学校为绝对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升企业的参与度。

第一,推行现代化学徒制,重视体育生的实际应用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体育生入学后,以学校为“主阵地”,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以企业为“次阵地”,定期推选阶段内表现突出或进步显著的体育生到合作企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以实践巩固、丰富理论知识,全面提升个人应用水平;在高校的最后一个学年,则转化阵地,以企业为主阵地,学校为次阵地,学校作为后盾,要抓好企业筛选这一关卡,挑选真正有意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的、有发展前景的、能真正让体育生学到东西的、有利于体育生长远发展的企业,尽可能的为学生在企业中全身心的投入实践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提高企业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加深企业对来企实践的体育生的了解,对毕业后人才的招聘提供更加切实的参考。

第二,发挥企业优势,与高校优势互补。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的优势在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企业的优势则是雄厚的资金实力。此时要提升企业参与度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企业将其配备有专业设施的俱乐部作为固定的训练场地免费或低价提供给体育生使用,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越的硬件环境,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这是长远利益;而体育生在特定的对外体育比赛中则穿着带有该出资企业标识的服装,对企业进行宣传,实现双赢,这是短期利益。

第三,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考察学习。体育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也不能完全脱离企业,学校可以和企业约定好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考察,具体了解私人教练、经管人员、保镖等各类岗位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素养的无缝对接,切实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与时间

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也应当体现在课程设置中,不能一味注重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避免在学习与就业之间产生断带。因此,学校应当扭转传统的课程设置,按照理论类和实践类两大类型对课程进行设置,适当丰富体育相关课程种类。要注意的是,理论课程要兼顾体育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岗位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课程则应当针对体育生不同学习阶段为其创设不同的实践环境。为科学合理的提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实践性,学校可以组织体育领域的相关专家、资深体育教师和体育行业优秀从业人员共同商议,立足于市场需求和学校的自身条件,对专业课程进行探索、开发,充分开发、整合、调动各项教学资源,切实将课程设施与社会实践相关联,开设的课程应当在保证课程健身性、娱乐性的同时,提高其实践性、实用性与时代需求性,将运动休闲、活动娱乐、体育旅游、体育市场营销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同时要注意各课程之间紧密衔接,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寻求平衡点。在课程安排的时间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体育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活重心和精力,对安排课程的类型、数量等进行合理调整。

一般而言,大一阶段的体育生刚迈入大学,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不明确,但又因其此时对于学习与生活充满好奇性,精力充沛,所以这一阶段可以适当安排基础性、类型化较强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大二阶段学生在经过了大一的基础学习后,可以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安排,一方面帮助学生对大一的知识进行紧锣密鼓的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够适当缓解即将到来的大三的专业课程压力。大三阶段的专业课程经过大二阶段的分担后数量减少,此时实践类课程可以适当增加,逐步实现从理论学习到社会实践的良好过渡。专业课程应当尽可能的在大四之前安排完成,尽可能保证大四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专业实习并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设计,通过这种时间安排,保证每一学年学生的精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的良好对接,为体育生顺利融入社会、服务企业奠定基础。

三、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既能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与时俱进,也能够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带去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成为各院校重点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要通过长效稳健的签约合作机制保障双方权益,同时提升企业的参与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上课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实现良好过渡。

猜你喜欢

校企体育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2016体育年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