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本教育理念推动初中数学课堂变革
2020-11-25周铃森
周铃森
(成都市玉林中学,四川成都 610000)
引 言
目前,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都没有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依然视自己为知识的权威,教学方法陈旧,习惯主宰课堂的一切。教师的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已经成为制约课堂成功变革的主要因素。因此,笔者提出初中数学教师要将生本教育理念践行到整个教学环节,以此推动数学课堂真正实现深度变革,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一、生本教育理念概述及其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本教育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在其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的,其教育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该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原先的无准备到有准备,从而实施高起点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第二,学习过程从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向注重师生有效交往方向转变,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第三,学习效益从“有效”到“优效”,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教完本堂课的知识,并让学生产生快乐的学习体验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样的教学理念早已脱离了当今教育的实际需求。教师要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探索数学教学的核心之处,并给予学生适当点拨,优化课堂结构,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及时反思学习过程,才能让课堂教学效果更高效。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仍立足课程基本内容,以三维目标为导向,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不能再仅仅以三维目标为导向,数学教师要积极引领课堂变革,在教学各环节积极渗透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提高数学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要达成上述目标,其中一个最核心的要点就是,数学教师要认同并始终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不是为教师或他人而学,而是为了自己,端正其学习动机和态度,从而愿意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变革的经验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关注学生认知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习惯了整堂课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非常被动,很少自主思考问题,不自觉地将教师视为知识的权威。这种学习态度导致学生进入初中后很大一段时间内难以快速转变,思维方式固化,习惯跟着教师的步伐前进,缺乏明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加之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完全掌控课堂,学生丝毫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应重塑师生角色,必要时进行角色互换,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教学相长[2]。
(二)凸显数学课堂特色,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新教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挖掘和编排,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和人文色彩。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新教材,依旧采用原来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过程,丝毫没有课堂特色,新教材的价值也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为此,新课改背景下,推动课堂变革需要教师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突破传统数学教学的瓶颈。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课堂结构优化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活跃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为课堂的成功变革夯实了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初步形成“低起点、密台阶、巧过渡、快反馈、强矫正”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颇有成效。
第一,低起点。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能力培养,笔者在平时立足教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感知新概念。从最低层次开始,每达到一个层次的目标后才开始进入下一层次,以便学生找到自己与下一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样有助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密台阶。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学生每一次认知水平的提升,都建立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但由于其思维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笔者注重遵循学生的思维提升规律,循序渐进地为其讲解,化繁为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内化了新知识[3]。
第三,巧过渡。在教学前后两个知识点时,如果转换过于生硬,不设置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学生通常会难以接受。为此,教师应设置一些巧妙的过渡语,导入新知识,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这样更能保持教学的连贯性。
第四,快反馈。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课堂上随机反应产生的问题,善于捕捉,及时抓住,据此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动态生成。
(四)构建和谐课堂文化,通过合作共同提升
课堂文化是通过教师的智慧,创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自由、和谐的课堂,提倡师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生本教育理念下,合作学习就是一种特色的课堂文化,它给所有层次的学生以机会,让教师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与他们平等交流,真正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让他们共同克服困难,获得能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例如,一次习题课上,讲解一次函数y=3x-2与二次函数y=2x2+3x-4 交点的坐标分别是什么,这两个交点与原点(0,0)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时,笔者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之后,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让组长到讲台上讲解解题思路。同时,让其他组的组长轮流交流思路,画出简单的草图。这样其他学生的作答思路也会变得逐渐清晰。学生如春风化雨,真正掌握了同类题目的解答思路,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培养了合作意识,还提升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4]。
(五)构筑有效教学支点,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但发现他们进入问题情境的状态并不好,积极性和参与度都较低。究其原因,是在问题与知识之间缺少一个支点。这一支点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展开积极探索,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下面以“公因式为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解释。上课前,笔者从小学知识入手,巧妙地对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进行衔接与过渡。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式子:37×2.8+37×4.9+37×2.3。有学生的计算过程如下:原式=37×(2.8+4.9+2.3)=370。此时,为了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因式分解,笔者构建了教学支点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如果将上式中的37 用字母a 表示,2.8 用字母b 表示,4.9 用字母c 表示,2.3 用字母d 表示,那么上面的式子要如何表达?其运算结果又是什么形式的呢?这一问题的设计,充分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思考、动笔计算后得出结论:ab+ac+ad=a(b+c+d)。笔者及时表扬了学生,因为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将学过的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算法则进行逆向表达。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出本堂课的新课题——公因式为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接下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总结出因式分解的概念。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参与课前的热身环节,学习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笔者利用初中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建立了教学支点,巧妙地导入新课,并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进行学习。这种在课前导学上做足文章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合理定位,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新概念的知识建构,是对生本理念的有力践行。
结 语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学校如果成了儿童心灵的屠宰场,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让学生只会应试,而不懂得如何将知识付诸实践。这句话充分表明,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使其被动地接受教师已经咀嚼碎了的内容,那么只会将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难以使学生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要顺利推进课堂变革,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将生本教育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转变自身角色,以引领者、组织者的身份,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营造特色课堂文化,搭建合适的教学支点,通过问题设置引领学生思维逐步走向更深处,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切实提升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