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激趣策略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29期
关键词:教师应教师教学

赵 龙

(陕西省定边县第五中学,陕西榆林 718699)

引 言

学习是一项认识活动,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高效“催化剂”。学生如果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大多数教师认为,激趣等于热闹活泼、欢声笑语的课堂教学。其实这只是激发兴趣的“冰山一角”,还应有更为深入的参与、体验、思考及某种心理预期等。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语文教学激趣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一、巧“引”善“借”,激趣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部佳作的序曲。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新课的方式分为很多种,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际学情和个人的教学风格等进行合理选择。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可借“一封家书”进行教学导入,其内容可以选用课文尾段内容。当读到父亲的话“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那种对生活的颓然之情跃然纸上,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展信读到此处时,早已泪眼婆娑,脑海中也早已浮现出父亲佝偻的背影;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播放一段乌镇的园林视频,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师可播放一段央视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青年到五丈原的人生经历的四分钟剪辑视频,将其从英气勃发到垂垂老矣的形象变化展现出来,不必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自能感受其辛劳苦累;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可直接借用那段经典的开场白——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方言音ju,阴平)劲!”那就是陕北的《安塞腰鼓》,从而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导入方式还可以是故事、图片、背景和歌曲等。教师应灵活采用导入方式,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从而获得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二、用“爱”激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应拉近文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唤醒学生的真实感受,用“爱”激趣。

(一)让“爱”在身边

教材内容是经典的沉淀,但和学生的实际心理有一定的距离。

例如,在教学人物传记章节时,教材中《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等篇目距离学生的实际心理较远,学生不免有“我该拿什么来爱你,我该如何爱你”的怅然。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穿插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周星驰的《最精彩的表演》中用“一个鸡腿”阐释了生活中的母子深情;如偶像类文章《乔丹之歌》中用篮球表现乔丹的魅力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充当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媒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介绍自己偶像的文章,讲述自己对其崇拜的原因。例如,“身边的英雄”可以是一位真实存在的人,如治沙英雄石光银;也可以是一个职业,如公交司机、清洁工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爱”更接“地气”,让学生感受到“爱”就在身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渗透生活元素、网络元素,将语文和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从而对其理解得更加深入。

(二)让“爱”可呈现

作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是,很多时候,学生言之无文、言之无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作文素材,讲解了写法,分析了范文,但是学生就是写不出来、写不好。其原因在于教师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教师的体验替代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体验的契机——紧扣热点,结合实际,激发趣味,让“爱”呈现。

例如,2016年《舌尖上的中国》大“火”,学生的课余兴趣是美食。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中“抒写生活”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地美食趣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周末亲自去品尝美食,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感受、创作文章。学生要写文章,就得去吃,吃的时候就会观察、体验、回味,自然就知道要“写什么”。教师还可在课堂上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的背景音乐,配乐读文,让学生沉醉在自己的美食作文中,体会其表现的色、香、味、形……再如写“秋意”,秋是要观察、感悟的。秋虫、秋月、秋果香,秋风、秋雁、秋意凉,满目秋天景,学生到底在意的是什么,让其心灵颤动的是什么,其想要抒发内心什么样的感情。只有亲身去看了、体验了、感受了,学生才能有真性情,才能写出真感情。技法一定是建立在真情实感上的。在学生有了切身体会后,教师可在用词、修辞、布局等方面予以点拨,学生写作便可水到渠成。

三、巧设疑问,激发好奇心

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内容,学生未对文本有真正的探究理解,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进而指导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了[1]。因此,教师应巧设疑问,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认识本质,启智悟慧。

教学中巧设疑难、抛砖引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当问到父亲“蹒跚”的原因时,学生很快便从文中找到了答案——“肥胖的身躯”。这时,笔者说:“你看身边的中年人,谁蹒跚了?胖子也不都是蹒跚的。”学生开始思索和讨论,一位学生怯怯地站了起来说:“我发现我爷爷蹒跚了。”其他学生哄堂大笑,笔者让他们安静下来,并示意这位学生把话说完。她接着说:“联系我爷爷的境况,再看课文中的父亲,家破人亡,自己又失业,还要供作者读书,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压力都压在朱自清的父亲身上,他很不容易,操劳奔波,所以蹒跚,此时又为朱自清买橘子。‘蹒跚’是艰辛、艰难的体现。”此时,笔者及时点拨:“生活不易,爱亦无私,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份爱。”

又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中,贯穿文章的句子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文章还写道:“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为了激发学生对孔乙己的兴趣,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这件衣服到底破到什么程度?脏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孔乙己长衫的味道——未见其人,先闻其“味”,于是孔乙己“懒”“邋遢”的窘状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让学生仔细揣摩甚至表演“排出九文大钱”的摆阔寒酸相和“摸出四文大钱”的潦倒穷困等片段,从而让其深刻体会这些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巧妙。

对于结束语,教师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顺势将课堂引向课外,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

四、激趣应“投其所好”,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甚至要考虑学生不同的教学环节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应“投其所好”,满足学生的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对面临中考的学生而言,考前热身模拟是必要的。但是什么样的话题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观察学生,如果发现班内学习气氛凝重了、压力大了,就要鼓舞士气,切忌把模拟搞得过于严肃。教师在设计模拟试卷时,首先,题要好,平时收集一些有特色的中考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时间安排、薄弱知识点等),有针对性地对模拟题进行拆分、重组,满足学生的模拟需要;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对模拟题进行适当的“包装”,如将模拟题的名称修改一下,定名为“中考鬼题(易)”“中考佛题(易)”“中考神题(较难)”“中考魔题(难)”“中考仙题(难)”等。学生如果有了探究欲望,就有了挑战动力,做了鬼题,还惦记着“魔题”“仙题”。就这样,难易错落,“神魔挡道”,一次次激发学生的挑战欲,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过关斩将,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简而言之,教师可为学生营造新鲜的梯度式、起伏式、闯关式环境,让其切入、投入、深入。

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平时做个有心人,不断收集、整理试题资料,在整理使用时做到对学生“望闻问切,审清问题,对症下药”,有时不一定“药到病除”,但一定会有“疗效”,正所谓“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

五、方言激趣,角色转换增强代入感

幽默生动的语言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可结合文章人物的地域、口吻、神态、方言等,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关中话、东北话、四川话、广东话等,从而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将学生置身于其声、其景、其情中,使学生切实参与、体验、思考。例如,教师可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进行加工创作,胡子一捋,摇头晃脑,用不标准的绍兴方言读“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私塾老先生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又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代入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朗读表演,营造欢乐、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创新教学。“小教师”在讲课时会产生参与体验,引起听课学生的共鸣。例如,笔者让学生代教《背影》一课,学生在讲到车站送别时,回想起暑假时,她的父亲在车站送她的场景,在讲台上泪眼婆娑。其他学生深受触动,也红了眼眶。当时,笔者想起了十几年前去师范学校上学时与父亲送别的场景:“正月天,寒风凛冽,父亲一直把我送上车,我让他回去,他就在那站着,看我。而我呢,看他,直到人影缩小,泪水模糊双眼……”一堂《背影》课,绕不开的全是泪,道不完的都是情。

六、鼓励语激趣,创建“文字对话/评价”新平台

鼓励语,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手段。在使用鼓励语时,教师要注意三点:(1)课堂鼓励语,要及时、准确。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啬溢美之词;(2)鼓励语要有针对性,一语中的。思路清晰就表扬思路,语言流畅就表扬语言,不可泛泛而谈,要让被表扬的人知道其亮点在哪里;(3)鼓励语要丰富,要体现文化涵养。丰富的鼓励语,足见语文教师的文学功底,可让学生在表扬中受教。同时,教师也可尝试采用“作业沟通”机制,在作业本中留言与学生对话、沟通,用笔激励或评价学生,从而构建师生沟通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把当面不好意思说的问题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教师可在批改作业时进行及时回复,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使教师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方便教师更加准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信心,努力前行。

除了上述激趣手段外,激趣手段还有很多,如精美巧妙的板书、对联趣诗、故意设错、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采取激趣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学真正发挥其最佳效益。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积极创新激趣策略,并根据实际学情对其灵活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参与、体验、思考,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求真务实是教学的前提,教师应坚决杜绝为趣味而激趣、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明白激趣只是“调味剂”,适量才“香”。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