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乐之美 享受乐之境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究
2020-11-25吴鸣雁
吴鸣雁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无锡 214400)
引 言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传授给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使学生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1]。在实际教学中,音乐虽然不是必考科目,但对学生的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一、精选欣赏内容,激发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走进音乐,使其全身心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在想象中体验音乐的情感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2]。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以音乐的创造和表现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乐作品本身的节奏,让他们感受音乐本身的旋律美,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悟音乐作品背后的意蕴及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从而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深化其音乐情感感悟,提高其审美情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唱歌、乐器演奏及朗诵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音乐欣赏动机。
因此,音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收集相关素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与重组,让学生的音乐欣赏有步骤、有目标、有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让其在音乐的熏陶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走进音乐,主动感受和表现音乐[3]。教师在上课伊始,可以结合主题音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美妙的音乐情境,并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尤其是初中生的思维更具抽象性,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感官体验、情感投入和联想思考相结合。基于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流传性及风格鲜明的经典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一场丰盛的音乐“大餐”,从而帮助学生保持音乐欣赏兴趣,有效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欣赏能力
(一)“倾听”音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听”是参与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开展美育教育。音乐中不仅蕴含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包含道德、哲理等元素,其能够将这些内容通过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传递到每个欣赏者的心中。因此,倾听是欣赏音乐的首要途径。另外,提问、对比及模拟等方法,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
首先,在音乐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这就是提问听法。例如,在欣赏歌曲《龙的传人》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歌曲中“龙的传人”指的是哪些人?歌曲有几种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时应采用什么样的情绪或形式?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倾听歌曲,听过一遍后会回答:我们就是龙的传人,歌曲的情绪较为沉重、悲愤,听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提问听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直觉和知觉能力,从而对音乐作品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和理解。
其次,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风格及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例如,在欣赏《歌唱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倾听并进行对比,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和鉴赏能力。
最后,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作品意境美进行“二度创造”,便要用模拟法听。对此,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模仿演奏,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笔者将学生按照乐器分组,如“大提琴组”“小提琴组”“打击乐器组”等,让他们认真倾听音乐,“演奏”出各自相应的部分,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感受能力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唱、记”主题
倾听音乐之前的“唱、记”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从而加深他们对作品风格、特色及内涵的了解、感知,进而真正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在欣赏《帕米尔的春天》前,笔者与学生一起唱书上的歌曲,并让学生边唱边记,引导学生初步体验音乐情感。然后,笔者播放录音,指导学生感受,曲子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音乐是对主题音乐稍微进行改变后的重复。整首曲子轻松、欢快,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描绘了一幅热情欢快、生机盎然的美好画面。
(三)想象、联想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既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按图索骥。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将音乐“写”出来,可以是诗歌,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听后感,甚至可以是绘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表现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高低、强弱及节奏等因素的基础上,正确判断音乐的情感和情绪;其次,让学生体验音乐风格、判断音乐体裁;最后,为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目的。
(四)说出感受
聆听音乐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后,笔者简单地为学生介绍了歌曲《保卫黄河》的时代背景等资料。然后,笔者让学生认真聆听和感受,分析与对比其中的旋律、节奏等,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分享自己想象中的音乐形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导欣赏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主体作用,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关注课堂预设,加强师生互动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相对被动,学生的反馈很难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设置相应的问题,使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课前引导、课堂提问及课后巩固三个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反思,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敏感度,提升审美、鉴赏与联想能力,而且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从而制订更有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而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生大多处于变声期,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除了让学生随着伴奏歌唱外,还可以让不同音色的学生单独表演,强化他们的真实演唱体验,加深他们的乐感体悟,从而使其深入了解音乐在音调、音色等方面的差异。
结 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从而引领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渐入音乐佳境,开启享受音乐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