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引导下的高中美术有效教学研究
2020-11-25苏枚梅
苏枚梅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第一中学,福建宁德 352300)
引 言
如何做好美术教育工作,如何达成美术教育有效教学的目标,是一线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笔者积极研究《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一纲领文件,并将所得到的研读启示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引导下的高中美术有效教学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科学运用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俗话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家庭、性格、阅历、性别等的不同,所形成的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理解、认知能力更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在同一学科的教学中,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主观学习需求。与此相适应,《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学要“体现基础、多样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要”,这实际上是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区别、有差异的教学策略,即实施分层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将全班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分别为A 层次、B 层次和C 层次。其中,A 层次的学生美术基础较差,缺乏美术学习的兴趣,对这部分学生,笔者在教学中会从激发与维持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入手,尽量采用趣味性、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直观理解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巧;B 层次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愿意学习美术,但是他们尚未形成完整的美术知识结构,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巧,针对这部分学生,笔者会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美术技巧;C 层次学生的美术基础较为扎实,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美术技巧,他们的学习需求大多为拓宽美术学习范围,对这部分学生,笔者会有意识地为他们补充课外知识,以丰富其学识,让他们在了解不同美术作品风格的基础上提高对美术的创作能力与鉴赏能力。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让所有学生均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实现共同提高,这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有效的美术教学[1]。
二、注重人文知识渗透,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念形成
一个人如果只掌握了知识,而不具备良好的品质,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具备端正的品性和良好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两手都要抓”,既要抓学生的知识,又要抓学生的品德。美术作为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人文品质的重要责任[2]。对此,《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传承和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人文知识的有效渗透,以此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使他们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
笔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实践。例如,在教学“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除了向学生讲解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外,还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艺术感与美感。在观看一张张幻灯片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如木雕、剪纸、刺绣、泥塑、皮影、染织等,也知道了这些民间美术形式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明显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引发他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各个方面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众多中国民间美术形式发展的道路并不顺畅,甚至很多已失传,请针对这一现象谈谈自身的认识与看法。”民间美术中蕴含的艺术美感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美术知识学习,也将学生的美术学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他们意识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间美术的必要性及迫切性。这一意识将促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自觉树立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的端正价值观念,并积极付诸实践。如此,美术教学便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这样就是我们所认可的、向往的有效教学。
三、强调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开展,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见解,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创新性。而这正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新时期美术教学的新的要求,即“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创新性特征,正因为如此,在美术教学中发展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例如,教学“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时,许多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徽派风格的建筑是最美建筑,有的学生喜欢客家土楼,有的学生喜欢北京四合院,还有的学生喜欢非洲茅草屋……课上,笔者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描述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不规定时间长短,也不限制表达形式,只要将对自己所喜欢建筑风格的认知与理解表达出来即可。即使针对同一地区的建筑,学生也会结合自己的独特认知给出创新性的表达与阐述,这是锻炼他们艺术感知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个绝佳机会。学生通过踊跃表达既深化了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而且其创新能力也切实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两得[4]。
结 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美育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美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将在日后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达成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目标的同时,推动学生美术能力及素养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