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处着眼 小处着手 实处着力
——初中体育教学显成效的实施策略研究
2020-11-25胡瀚
胡 瀚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江苏江阴 214445)
引 言
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向来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成效是课堂优化的必然要求[1]。笔者将从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聚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成效。下面,笔者将分析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成效的有关策略,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身体锻炼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2]。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尤其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技能教学及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很多体育教师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略了体育课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很多体育教师都存在课前备课不够仔细、课上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
例如,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集合学生围绕操场跑几圈或做几套体操,就解散学生让其进行自由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为男女体质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学生对体育课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认为体育课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导致出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
(二)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在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不可否认一些体育教师确实存在“放羊式”教学的情况。所谓“放羊式”教学,即让所有学生一起自由活动。在这样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这真实地反映了教师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无法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就会出现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成效不高等问题。
二、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成效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体育教学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3]。对于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来说,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在提升自身教学效能的同时,勇于创新教学方法,营造科学高效的课程学习环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细处着眼,以兴趣引导学生
对于体育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对体育课向来是兴趣十足,不需要培养。没错,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但教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学生是喜欢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还是喜欢体育课“放羊式”的自由感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喜欢“放羊式”教学的自由感更多。基于这一点,教师应以正确的兴趣为导向,使学生摒弃错误的观念。
1.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培养
以趣激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教学理念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同样适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以科学的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错误认识。例如,体育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室外体育课,另一种是室内体育课(雨雪、风沙天气不便外出运动)。
(1)室外体育课
当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做完体能训练后,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如组织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跑步比赛、投铅球比赛等能够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个人身体素质的游戏[4]。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2)室内体育课
当因为雨雪、风沙等恶劣天气而无法进行室外体育教学时,教师就要在室内组织学生上体育课。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普及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向学生讲解跳绳、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引体向上等项目的理论知识,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下节课的实践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2.组织学生建立兴趣小组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在此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态度[5]。在体育课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学生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建立足球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实心球兴趣小组和篮球兴趣小组等。这样,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在相互取长补短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样既可以有效缓解文化课的压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素养。
(二)从小处着手,提升教学成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若想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必须从小处着手,尤其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实现高效教学[6]。
1.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系统化
体育系统教学决定了体育课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合理高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对于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实心球的投掷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应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双手投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然后带领学生学习实心球投掷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正确掌握出手角度和用力顺序。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解实心球投掷规则,如投掷实心球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知识。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场地实际训练投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避免出现各种不规范行为。
2.教师应转变体育教学态度
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并不断转变自身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尤其是在师生交流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7]。一直以来,很多体育教师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是文化课教师的任务和工作。其实,体育教师也需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
例如,在笔者多年的体育教学生涯中,经常见到女生在上体育课时有两种不良现象,一种是过于强调生理期参加体育课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而另一种则相反,一些女生忽略了在生理期参加某些体育活动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1)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一定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其实,对于女生而言,月经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算疾病,更不是伤害,所以不必每次体育课都以此为由请病假。但教师仍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
(2)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女生在生理期期间遇到体育课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生理期并不代表一定不能上体育课。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针对那些正在生理期的女生进行慢跑、体操、原地投篮等训练。这样既可以改善这部分学生的盆腔血液循环,又能做到关心、关爱每名学生。
(三)从实处着力,开展高效教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科目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加之体育科目在中考中占30分这一点,更加凸显了体育科目的重要地位。为此,教师应严抓课堂纪律,深入落实体育锻炼计划。
1.严抓课堂纪律
在传统的“放羊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管理相对宽松,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不严重违反课堂纪律,教师便不会严厉管理学生。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严抓课堂纪律,对偷懒、调皮捣蛋、不能完成教师安排运动任务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2.严格落实计划
在初中体育中考项目训练上,教师必须严格落实训练计划。例如,在速度、耐力(长跑、短跑、游泳)、力量(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实心球)、综合(跳绳、跳远、篮球运球)等方面的训练中,教师应严格按照训练计划和训练进度,安排月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做到“摸底检测、强化素质”。
结 语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应时刻反省自身,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从体育学科特点出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理和心理)。同时,体育教师应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在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