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议题式教学 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2020-11-25刘友会
刘友会
(山东滨州实验学校,山东滨州 256600)
引 言
议题式教学是通过活动形式来呈现、包含学科内容的问题,将主题放在话题探讨中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利用议题的引导、引入及探讨,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开展教学。因此,怎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议题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当前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议题筛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具有课程内容活动化的特征。各模块都是从“运用你的经验”出发的,从“拓展空间”向课外拓展,运用多样化的活动栏目,如“方法与技能”及“探究与分享”等。因此,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涉及的法治准则和高效的议题进行有机结合,认真筛选议题,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一)结合教学大纲,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教师选择议题必须始终坚持目标定位,实现议题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统一,这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终点[1]。比如,在教学“国家权力机关”的相关内容时,该课程符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要求和内容。教师通过全面研读教材文本及大纲,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确定该课程议题式教学必须以权力机关的职权为核心进行,再选择目前最热门的时政新闻。教师可以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召开当作素材,合理设计议题,让学生通过会议议程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权,包括监督权、任免权及立法权等。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民如何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以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有认识。议题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议题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重视认知水平,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选择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已有的认识结构及生活经历,应在学生原有经验和认识的前提下,准确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比如,在讲解“依法履行义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客观分析学生的学情。现阶段,初中生缺乏义务观念的问题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多学生义务观念薄弱,只知道反复强调自身权利,尚未意识到义务与权利是彼此依存的,只想着如何享受权利,未曾想过履行义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共享单车作为议题,将学生划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探讨,一是权利组,二是义务组。权利组讨论的问题是公司与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义务组讨论的问题是公司与消费者应履行的义务。教师可以汇总权利组与义务组的观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进而使学生了解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关系,明白义务和权利相统一,提高学生的义务观念,让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履行自身的义务。教师设计议题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相符,这样才能获得显著的效果。
(三)凸显正面教育,注重核心素养
议题必须倾向于核心素养,赋予设问多种价值,如教育价值及知识价值等。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除了正面素材,还应有反面素材,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议题,做到正面引导和负面解析相结合[3]。例如,在教学“依法履行义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以共享单车的不科学使用来设计议题,让学生思考以下行为需要承担哪些责任。第一,在共享单车上捡到四万元,没有归还给失主;第二,破坏共享单车,而且占为己有;第三,在共享单车车身设置其他二维码,用于电信诈骗。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认识到只要违反法律,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的责任意识便会得到提高。筛选议题必须凸显正面教育的意义,重视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4]。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法律允许和禁止做的事,熟悉法律准则,了解法律界限,这样学生才可以在生活中做到知法守法。
二、议题设计
(一)设计生活化议题,提高法治素养
议题设计必须严格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深入挖掘并优化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5]。例如,在教学“关爱他人”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校开展向贫困山区儿童献爱心活动作为议题,让学生讨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电视台宣传报道这一活动。学生认为这样可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容易对儿童的自尊心造成伤害。教师可以及时提出,向别人提供帮助时,必须学会充分尊重别人的意愿,充分考虑别人的内心感受,保护别人的自尊心。第二,在一家网站上注册个人信息,直接向指定的银行账户汇钱。学生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教师提出,在关心别人的同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防范意识,在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的基础上关心别人。第三,只有大人才献爱心,小孩子没有必要做这些事。学生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即便是小孩子也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如将自己闲置的衣物或者玩具捐给需要的人。教师提出,关心别人应从自身能力出发,在能力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的议题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实际生活。教师应选择学生身边的例子,即向贫困山区儿童献爱心,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关心别人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包括社会责任及尊重隐私等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科学设计批判性议题,加强法治观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议题不仅要包括学科课程的内容,而且要展现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因此,结合议题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具备重要的探索价值,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小花的遭遇”设计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小花讲的是实话吗?”学生回答:“老师,小花讲的是实话。”教师又问:“那么,既然小花讲的是实话,为什么同学们都不再喜欢小花?”学生回答:“因为小花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教师问:“是不是不论什么时候都要说实话?”学生回答:“有时候为了不伤害别人,可以适当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教师追问:“哪些属于善意的谎言呢?”学生回答:“涉及别人隐私或者机密,面对非法之徒时,为保护自己,或者保护别人的自尊心时说的善意谎言。”教师总结道:“我们必须合理运用诚实智慧,做一个诚实的人,但也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诚实和隐私是否可以共存”的难题,这一议题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很多学生在看待社会现象时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此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合理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价值冲突的过程中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使其掌握隐私和诚信之间的关系,加强其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
结 语
总而言之,法治教育必须重视知行合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议题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议题式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真正认可和遵守法律,从而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