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式教学 让秋水共长天一色
——以“让家更美好”为例打一套“组合拳”

2020-11-25仲崇柱

名师在线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万事兴美德本课

仲崇柱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连云港 222100)

引 言

议题式教学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新建议,因此,教师应将这一理念积极移植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为教学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让家更美好”一课的中“目标、情境和活动”的议题设计为例,将三者融为一体,旨在打出一套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组合拳”。

一、目标议题要基于学生成长需求

目标议题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制订的教学议题[1]。“让家更美好”一课教学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家庭之乐,认同“家和万事兴”之理,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心。第二,能力目标:提高与家庭成员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第三,知识目标:识家之变,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明确适应家庭变化之道,懂得构建和谐家庭之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落实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目标议题来实现。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如下议题。

目标议题一:你能说出“家和万事兴”蕴含的道理吗?这是立足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设置的。从素养角度看,本课的关键词是“和谐”,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和谐自我,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用良好的心态适应家庭的变化,积极面对家庭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智慧行动,健康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二,和谐家庭,即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时俱进,探寻家庭生活的智慧,让家更美好;其三,和谐社会,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担当。因此,笔者将“家和万事兴”设置为目标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帮助他们将“小家”与“大家”相结合,使其积极参与家庭美德建设,实现“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形成文明风尚”。

目标议题二:你能为“家和万事兴”做出哪些努力?这是根据本课能力目标进行设置的。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我与他人和集体”中要求:“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与本课有关的要求有:“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围绕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分阶段、系统安排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家庭关系、社会活动、公共生活……”“积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建设,成为子女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等。这充分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育学生本人,还要通过学生影响其父母和家人,将教育触角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议题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动员家长,共同参与“家和万事兴”活动。

目标议题三:你认为现代家庭还需要讲究“家和万事兴”吗?这是根据本课知识目标进行设置的。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基础之上。课堂上,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分析家庭结构、了解家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家庭生活的内容,全面接受和认同现代家庭的变化和特点;必须了解自己家庭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和不适,在讨论、交流和碰撞中以平和的心态认识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最关键的是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努力“念好这本经”;必须学会对家庭中“变”与“不变”进行对比分析,用辩证思维和发展的眼光超越自己原有的认识,知道通过行动可以实现“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上述三个目标议题前后贯穿“家和万事兴”这一主题,变“三维并举”为“三维一体”,让目标界定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流程保持高度一致,不仅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成长需要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情境议题要源于学生生活经历

情境议题是指教师基于教学情境而设置的教学议题[2]。在“让家更美好”中,笔者根据教学情境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议题。

情境议题一:我爱我的家。这是根据央视公益广告《Family》而设置的。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是:用公益广告《Family》导入新课,然后以这个视频情境为基本线索展开教学。该视频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但仅仅让学生观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深入的思考,产生诸多感想,激发更大的动力。为此,笔者设置了情境议题“我爱我的家”,依托“F、A、M、I”这四个字母让学生判断家庭的结构;根据FAMI+Y(ou),原有的家庭增加了奶奶以后,又是一种怎样的家庭结构,或在“全面二孩”政策推行后,家里成员的增加等都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让学生用一个新的图示代替“L”,从而进一步说明家庭成员沟通的方式不同,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要学会理解,学会接受,用心感受;最后,让学生填写家庭美德卡,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拥有一颗更加宽容的心。

情境议题二:我来晒幸福。这是根据小佳晒幸福家庭相册的情境设置的。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是:投影展示小佳的幸福家庭相册,对学生提出要求:你经常用哪些方式与家人沟通?你最想向大家晒的是什么?课堂上很多学生准备了大量能够体现家庭幸福的照片,有的学生还带来了自己过生日时的视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践证明,“我来晒幸福”情境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把小佳的生活转向学生自己的家庭生活。由此可见,设置有效的情境议题,可以让学生关注本课学习主题,让学生变学习书本知识为对自己生活的研究和反思,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当局者”,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议题三:婆媳相处难?这是根据预设的婆婆来到儿媳家情境设计的议题。教学情境是:乡下的婆婆来到儿子家后,对儿子家里的情况感到不满;儿媳不仅要忙于自己的工作,还要照顾婆婆,感到十分疲劳。于是,笔者设置了“婆媳相处是否难”这个情境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当笔者抛出议题,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各种见解不一而足。显然,这一议题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设置的,学生在家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以这样的议题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重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家庭,从而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

由此可见,情境议题设计最好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因为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经历的议题,学生才能有话说,才能说得清楚,也才能让情境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议”的功能,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添动力。

三、活动议题要出于师生“两情相悦”

活动议题是教师基于学生生活实践而设置的教学议题。在“让家更美好”中,教材设置的两个“脚手架”为活动议题提供了依据。根据课堂上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为让师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笔者设置了两个让师生“两情相悦”的教学议题。

活动议题一:现代家庭面面观。这是根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设计的教学议题。“运用你的经验”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最重要的“脚手架”之一,是每个框题的第一个活动项目。这个项目活动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运用你的经验”中“结合图示,运用你的经验说说现代家庭有哪些特点?并写在书本上”的要求,笔者确定了本环节活动议题为“现代家庭面面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验来探究议题。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笔者首先分享了自己对家庭的一些观点,让学生有了参照标准。此后学生在活动中纷纷分享自己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如遇到问题可以和父母平等协商、可以在闲暇时间使用微信进行视频聊天等,从而轻松地实现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现代家庭的具体特点这一教学要求。

活动议题二:家庭美德我来谈。这是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设计的教学议题。“探究与分享”栏目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最重要的“脚手架”,且每个框题均设置了两个,可见这个栏目在部编版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设置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分别是:(1)说一说:你经常使用哪些方式和家人沟通?你更喜欢哪些方式?为什么?(2)分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个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学生互相传递“快递卡”并分享各自收获。根据上述要求,笔者确定本环节活动议题为“家庭美德我来谈”,以该活动来促进本课教学素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活动过程中,笔者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美德家风,借此引领学生理解家庭美德的内涵,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议题畅谈自己与家人沟通的方式,介绍自己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做出的贡献,分享自己对家庭美德的美好憧憬等。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远远大于让学生课堂制作的“快递卡”,让师生对“让家更美好”形成追求与憧憬。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作为教学议题建构的基点,打出一套教学议题“组合拳”,能有效把教学内容移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作为有情感态度、有价值取向的完整的人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由“三维并举”向“三维一体”的跨越式转变,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真正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万事兴美德本课
诚实是美德
《家和万事兴》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家和万事兴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大中华系统 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
山东高密寇宝领剪纸作品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