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学生散文自主阅读机制
2020-11-25程榕
程 榕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福建莆田 3511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读书方法”。初中生处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学生在阅读中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但这些体验常常无序甚至无效,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阅读方法没有形成稳固有效的阅读机制[1]。散文自主阅读机制可以以单个作家的散文作品为专题,从散文类别到词、句、标点等,通过反复阅读训练,使学生形成内在阅读解析机制。
如何指导、训练学生建立散文自主阅读机制?一方面,教师应训练学生掌握散文自主阅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应提升自身散文自主阅读能力。
一、学生需明确散文自主阅读的方法
(一)明确自主阅读散文的架构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从范围来看,散文文类庞杂;从内容来看,散文抒写性灵,是个体情怀的见证;从文体特征来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其中“自叙传的色彩”“个体情怀”“神不散”都可以归结为“情”,中学阶段阅读的散文大多是作家“情”的外在表征。散文自主阅读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散文文本中“情”进行体悟是关键。
散文自主阅读的架构分为两种:叙事类散文,要求学生重点把握“人(人物形象、品质、精神)+事(主、次事件)+情感(各人物情感、作者对各人物的情感)”;写景类散文,要求学生重点把握“景(景物的描写)+景物的特点+情感”。经过训练,学生会逐步形成散文类阅读架构,能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点,为自主阅读机制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赏读有序,勤于批注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阅读。教师应向学生强调以下几个要点的赏读。
1.揣摩修辞句
经过小学高年级的阅读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等。进入初中,学生会接触反复、引用、借代、通感……熟知这些修辞方法及其赏读要点,是赏读的基础。
以常见的比喻为例,揣摩、批注比喻句的要点有:写出句子中的本体特征,人物或作者在词句中蕴含的“情”,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阅读训练的基础是掌握这三点基本内容。学生应在提高阅读量的基础上,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感受。
2.揣摩描写句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等,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但学生往往因阅读量不足而难以判断。例如,冯骥才《歪儿》中的描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句话看似不经意,从“一点点开启”却可以看出歪儿身体有缺陷,没办法一下子打开窗子,但他很努力,为的是给小伙伴扔下他家独有的罐儿,表现了歪儿虽不能参与,但愿意让别人享受踢罐儿的乐趣的那份真挚的善良。抓住细节之美,有助于学生领会全文之“情”。除了巩固常见描写方法的赏析外,教师可借助自主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发现每篇散文中的细节之美,加强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正确认知和判断。
3.揣摩特殊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语言文字表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文本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常见的有省略号、破折号、连续的问号、感叹号……这些特殊符号往往是作者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在某些耐人寻味的地方特意使用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细心发现、用心揣摩,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接近散文文本“情”的内核。
例如,冯骥才《捅马蜂窝》中有四句带感叹号。“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这句话是奶奶说的,足见奶奶对马蜂窝的怨恨、气愤。“那多有趣!”这是“我”的内心独白,被奶奶的话勾起了小孩子的强烈好奇心与兴趣。“一只马蜂!”这是“我”在被蜇后,第一次走出户外,在爷爷的指引下,看到马蜂的反应,结合“我”的“慌忙跳开”,可见“我”当时内心多么害怕、惊恐。最后一句是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这句话借爷爷之口表现了马蜂守护家园般视死如归的精神。从这四个感叹号可以梳理“我”的情感线索,从最初的好奇、兴奋到被蜇后的害怕到在爷爷的提醒下感到内疚、自责,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爷爷对马蜂的宽容和对马蜂的善意。
4.揣摩关键句
在自主阅读中,学生抓住关键句能够更好地进行扩展阅读,通过关键句这一“点”,延伸到文章的整个面,从而领会全文的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关键句、核心句多在结尾部分。
例如,上文四个感叹号所标识的四个感叹句,学生赏读这四个句子可以领悟全文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冯骥才《捅马蜂窝》结尾为例,“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这时的笑,有苦苦等待后实现的喜悦,有为马蜂能重新归来并重建家园的高兴,有爷爷对孙子的肯定、孙子对爷爷的认同……学生只有抓住最后一句的“笑”,才能重新赏读全文的“情”。“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更是经历整件事后的深刻领悟,也是传达给读者除了“情”之外的深刻领悟。
二、阅读思考,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需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学的开始,也是学的动力,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集中表现。学生在自主阅读散文时,应多思考质疑,自问并尝试自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质疑。
(一)标题质疑
面对题目,学生需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获取信息,多角度推导,如读了题目,我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如果遇到题目中重要的词语一定要圈画出来,查清意思,弄懂字面意思后,再结合文章思考其深层意思。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二是从标题中判断文章属于哪种散文文类,应从“人+事+情感”架构,还是“景+景物的特点+情感”架构把握文本?这两方面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感悟文本。
(二)词句质疑
词句质疑提示学生在自主阅读散文时,注意体会、推敲文段中一些词句的妙用。现代散文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往往隐藏在细腻、平淡的词语中。一些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指导,才能提升词句质疑方面的阅读能力。
例如,冯骥才的《捅马蜂窝》中“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作者为什么不说“重建蜂窝”,而是用了“家园”一词呢?联系上下文分析可知,用“蜂窝”只是表述事件,而用“家园”却带上了情感,蜂窝对于蜂群而言是它们的家、它们的归宿,“我”破坏了马蜂的家,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学生从“家园”一词能体会到“我”的深深愧疚和自责,感受到“我”殷切地期盼蜂群能重新回来建造家园,还有那颗再也不愿伤害别人的心。
赏读和质疑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同时进行的,二者都是自主阅读的基本能力,都是学生构建自主阅读机制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两项内容,才能进一步构建自主阅读的完整机制。
(三)创作随笔
随笔,不一定是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之后的长篇大论,也可以是怦然心动的临时感受。特别是对于一些创作欲求不强的学生而言,可以以“我想对谁说”的形式起笔。如阅读完冯骥才的《挑山工》后,学生可采用“我想对作者说”“我想对同学们说”“我想对正在拼搏中的人说”等形式来写随笔。这样的小练笔不但占用的时间短,而且能够深化主题,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也能为学生习作积累情感元素。这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提及的“情动而辞发”。
三、学生散文自主阅读能力再提升
(一)交流质疑
由于家庭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不同等因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存在差别,因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会出现分歧,产生不同看法。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应抓住这些分歧点,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提升阅读
经过专题作家的系列阅读训练后,学生对作家作品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材料。拓展性材料是关于作家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已阅读过的作家作品中找到与这些评论一致的地方,并加以批注,批注时要学会运用资料中的重要信息。这一方式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层次,夯实学生的自主阅读机制。
结 语
散文自主阅读机制适用于初中生。因为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的阅读方法,但面对越来越长、越来越含蓄的散文,有些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因此,作答阅读题常常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散文自主阅读机制的建构可以帮助初中生实现阅读有序、阅读有法和阅读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阅读机制会像游泳技能般内化成头脑中的自然操作,使有效阅读变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