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模晋级”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及实践策略
2020-11-25孙希明
“分模晋级”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针对选修课程实施的、体现校本特色的教学实践模式,目的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探索“分模晋级”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及实践策略,可以为选修课程在学校的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设计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级课程体系,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必修、选择性必修是国家规定高中毕业及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而选修课程是根据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置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核心素养视域下‘分模晋级’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前瞻性实验改革项目。本项目探索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分模晋级”教学模式,同时针对项目开发了相应的校本选修课程,以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分模晋级”的内涵诠释
“分模”是针对必修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易错点做相应的归类与拓展,开发最新课程资源,按照同类性质的知识、技能分专题进行模块化重组,以保持选修教材的前瞻性。学生可依据个性发展需求选修相应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按标准分为低、中、高三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当前我们开发的“分模”课程包括6P 听力、6T 口语、5S 阅读、5M 写作、5C 语法教程等。
“晋级”是指学生依据自身学业水平、兴趣、意愿进行选课,是选修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在选修的层次内达到相应的积分时可以升入高一级课程班学习;各级课程学习达到规定积分则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得到加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晋级热情。
“分模晋级”作为一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是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旨在通过分模块、分层次、多技能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二、“分模晋级”的意义
“分模晋级”是为适应“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和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而设计的一种校本实践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以“模块化课程教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前进,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要。
(一)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模晋级”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提倡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分模晋级”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注重选材的科学性、前瞻性、思想性,体现中外文化知识的融合,力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分模晋级”课程通过6P 听力、6T 口语、5S 阅读、5M 写作、5C 语法等实践性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提高英语学习和运用能力。例如,在6T 口语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原声电影赏析、英语剧表演、辩论、演讲、英语朗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用中学”,提高学用能力。
(三)完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分模晋级”模式采用了SOLO 分类评价模式,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达到“教—学—评”一致的目的;同时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例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采用SOLO分类评价模式,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可视化处理,以掌握学生的思维层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立写作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分模晋级”的实践策略
“分模晋级”模式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构建多元的英语课程结构,从课程发展现状出发,调整课程结构与要求,实现轻负增效。
(一)构建基于标准的教学方式
以5S 阅读教学为例,该模式主要针对当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笼统、宽泛的现象。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流程简化为“读前—读中—读后”三步走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散性和阅读的趣味性,而且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呼唤和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要求。5S 阅读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活动融入“激趣导入、通览阅读、细节阅读、品味阅读和巩固阅读”五个环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
(二)构建多元的英语课程结构
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载体。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分模晋级”教学模式,我们研发了听说、阅读、写作、语法五个模块的系列教材,每个模块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以5M 写作课程为例,针对当前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机械刻板、思想缺失、评价缺失等问题,5M 写作课程将写作课教学活动融入“激发动机”(Motivating)、“凝练话题”(Maximizing)、“研读例文”(Modelling)、“现场写作”(Manuscripting)、和“修改完善”(Modifying)五个环节,遵循从想到说、从说到写、从写到评,以及循序渐进、自主发展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写作思维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学生真正将写作的过程视作表达自身心理需求的过程。该模式成为提升学生多种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依课程标准建设等级题库
“分模晋级”采用动态测试晋级,包括线下教师的测评和线上自我测评等。教师不仅可以用题库中的试题进行标准化测试,还可以根据题库中的试题随时进行线上测试,学生达到相应的学分就可以选修高一级课程,比传统评价方式更加灵活、便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线下的测评成绩和线上学习积分及学习变化曲线,分析学生在某段时间内成绩的变化趋势,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将其分为A、B、C、D 四个等级。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晋级,并获得相应的等级,计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选修课的学分。
(四)依学生需求动态组建班级
组建班级前,教师可先根据学生选修模块进行统一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学生的原始等级,再让学生依层次选择进入初级班、中级班或高级班。根据学生的选修情况动态组建班级,不是设置若干个固定的班级供学生选择,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可以选择某一模块的某一等级课程,当修完该课程且考核合格,学生就可以转入高一层次的课程学习,班级和课时也随之变化。这一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态设置课时,依学生的表现动态晋级。
总之,培养核心素养的“分模晋级”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校本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其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是选修课程校本化的有益尝试,无论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还是在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转变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