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指导与多元发展:解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
——常俊跃教授访谈录

2020-11-25李莉莉常俊跃

英语知识 2020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指南专业

李莉莉 常俊跃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为了贯彻落实《国标》的基本原则及要求,2020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包含《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针对《指南》的内容,笔者对大连外国语大学常俊跃教授进行了访谈。

常俊跃教授是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同时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英语教育,主持国家哲学社科项目3项,出版英语教育研究专著4部,主编教材106部,发表期刊论文101篇。常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推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研究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李莉莉(以下简称李):常教授好!您多年来一直在关注英语专业教育及其问题研究,又参与了《指南》的研制工作,您对《指南》的制定有什么特别感受吗?

常俊跃(以下简称常):还真是有一些感受。从1984年进入保定师专英语系学习,到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和北京大学英语系学习,这都是在不同类型高校体验英语专业教育的过程。1986年开始参与英语专业教学,又开始英语专业体验的另外一个阶段。1999年开始系统关注英语专业教学的问题研究,担任英语教师、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其实都是在比较深入地体验英语专业教育。在英国杜伦大学访学,在英国赫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继续反思并研究英语专业问题,再后来在辽宁省做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在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担任委员,参与《指南》的研制工作等等,我确确实实一直在密切关注英语专业教育。但对英语专业教育有更深体会则是参与《指南》研制工作之后。

参与这项工作是很幸运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有教育部在关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做。在英语专业分指导委员会仲伟合和蒋洪新两位主任委员的领导下,我有幸参与了《指南》的具体研制工作,对这个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期间,很多专家对英语专业教育都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大家持不同观点在碰撞,观点碰撞和共同讨论对于深入理解英语专业教育以及这个文件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这项工作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

我觉得这个重要的文件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继承性、开创性、现实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第一,凡是认真研究《指南》的人都会发现它不是凭空出现的。我们国家多年来英语专业教育很多好的思想及传统在文件里都有体现。《指南》继承了我们过去英语专业教育中很好的、现在仍然适用的思想,如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背景下对英语语言基本功重要性的认识及持续强化的思想。

第二,《指南》也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来制定的,在很多方面都有开拓性,比如说课程分类、课程设置、方向设定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专家们在一起讨论会有很多想法。大家对英语专业教育都有比较多的思考,但是不管有多么激进的观点,大家都得面对我们中国英语专业建设的现实、中国学生的现实、中国教师的现实、中国教育教学条件的现实。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等都有很多现实的考虑。

第四,这个指导性文件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现在,必须在以后一段时期之内具有指导性,比如说方向的设置给英语专业未来发展留下探索空间。

第五,作为指导全国专业建设的文件自然具有指导性,它设定了应该达到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李:我非常认同您对《指南》特点的解读,一个好的文件一定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要展望未来又要尊重现实。《指南》明确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特别是对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问这与《指南》设定的课程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常:《指南》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规格、再到课程设置以及其它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一个整体。无论多么美好的目标,我们一定都要让它落地。如果课程开设不好,所有的目标和要求最终都会落空。落实目标和要求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课程有力地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要求的达成,是帮助目标要求落地的东西。课程不该是拍脑门拍出来的。所有课程最终一定要服务我们英语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课程之间有一种矩阵的关系。我们经常把它直观地画成一个表格,横向可以列出目标和要求,纵向列出各种课程,课程要支撑培养目标及要求。了解目标和要求,对于教师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老师,往往是系主任给我一门什么课我就教什么课,不大关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要求。其实这是典型的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我们老师一定要了解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教课的时候,要朝着那个总体目标努力。另外,院长、系主任也不能拍脑门开设课程,一定要考虑这些课程是不是有助于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只有课程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李:我发现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英语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而现在的《指南》规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四个部分。这是一个巨大变化。从《大纲》到《指南》课程分类的这种变化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常:以前《大纲》把课程分成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类课程。现在《指南》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四个部分。这首先反映的是对课程理解的变化。以前对课程的理解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或者一个课程群,现在我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不仅有显性的课程和课程群,而且还有一些实践类的隐性课程。实践教学被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课程体系。此外,以前说到课程就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将课程人为地分成这三种,这种分类有好处,但是也有弊端。什么弊端呢?专业技能课程里面能不能教知识?专业知识课程里面能不能教技能?一定都能。所以,把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分割的做法就会导致有些课程无法归类,会导致技能训练与知识教学的割裂。另外,《大纲》中课程界定的范围也比较窄,比如公共基础类的课程没有包括在内,这也是原先课程分类的一个缺陷。

现在,《指南》中加入了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课程的概念扩大了。专业核心课程也没有区分到底是技能课程还是知识课程。这种变化意义重大。在中国开设英语专业和外语专业,必须有一些强化技能的课程,它完全可以是我们的核心课程,有些专业知识课程也可以作为核心课程,而且专业技能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完全可以融合。所以核心课程留出了空间,既可以是技能课程,也可以是知识课程,又可以是技能与知识融合的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可以是几门也可以是十几门,这类课程可以开设得十分系统,能够稳定地支撑一个方向。《指南》中的这种课程分类涵盖的内容更多,专业性更强,而且留有开拓空间,未来大有文章可做。

李:和《大纲》相比,《指南》中不仅课程分类变了,而且课程名称也变了。不再使用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等传统课程名称,代之以综合英语、视听说等新的课程名称,这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常:2013年,我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了《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核心课程的思考》(常俊跃等,2013),在这篇文章里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什么叫基础英语?三、四十年前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从ABC开始学英语,基本上是零起点,所以叫做基础英语。但是现在学生进大学后已经不再是零基础了,从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大学里再叫基础英语就容易产生误解了。而且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这种划分很不合理,二者无法做到泾渭分明,所以现在用综合英语课程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应该更合理些。另外,英语听力、口语这些名称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说听力课上学生不该一味地听,而是有听,有看,甚至还会有讨论,将视、听、说融合起来更符合人自然习得语言的规律,这门课叫做视听说更合理一些,也能很好地利用各种视、听、说资源。《指南》中课程名称出现这种调整是有很多思考的。

李:《指南》还增加了新课程。2000版《大纲》以及2018年颁布的《国标》中并没有中国文化类的课程,而《指南》设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中却增设了《中国文化概要》课程,这是否有违反《国标》之嫌?有哪些特别的考虑和意义吗?

常:《指南》是不应该违反《国标》的,但事实上《指南》对有些课程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中国文化概要》只是其中的一门。《国标》描述当中有一个“等”字,这就是给我们留出了一个空间,我们开设《中国文化概要》这门课并不违反《国标》,而且还在更好地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指南》中特别指出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概要》有特别的意义。《国标》和《指南》都提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明确指出学生要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如果不熟悉中国语言文化,培养中国情怀又何从谈起?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中国情怀,培养他们将来讲好中国故事。在《指南》当中明确加进《中国文化概要》作为核心必修课程,我认为非常必要,而且用英语开设中国文化课程为学生未来讲中国故事也打下一定的基础。我们中国人学习外语,学习英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母语文化优势。学好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李:另外,我还注意到《指南》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毕业论文(设计)”,而《大纲》和《国标》里没有,这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常:《大纲》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国标》也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自从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写毕业论文,特别是学术论文以来,很多老师和学生非常痛苦。因为学生在本科四年中主要接受的就是听说读写译训练,没有系统地学习文学、语言学或是国别区域等方面的知识,他们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建构起来,平时的学习重在语言训练,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极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特别是学术论文,我觉得有强人所难的嫌疑。学生写不出学术论文就去抄,这又涉及到学术道德问题。老师和学生都很痛苦,整个外语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异常痛苦。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教育重在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毕业前不重点关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考察而突然考察学术能力,这有点错位了。

关于毕业论文问题,个别院校做了一些探索。有的不让学生写学术论文而是做翻译实践,还有院校让学生做主题视频,发现效果比以前好得多。虽然这种探索《大纲》不允许,但是师生感受比较积极。2014年我牵头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依托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开始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探索,把毕业论文(设计)改成了多种形式。有的学生将来要读研究生,要到国外求学,需要有一些学术准备,他们愿意写学术论文,这是第一种形式;也有学生对翻译实践非常感兴趣,将来想做翻译工作,我们允许他们做翻译实践,这是第二种形式;第三种形式是文学创作,学生愿意写诗歌、散文甚至小说,我们也给他们一个创作的机会;第四种形式是学生可以做主题视频,因为学生将来有可能做产品推介或是景点宣传等,既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其它传播技能;另外,学生还可以做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允许他们撰写项目研究报告;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学生平时可以发表文章或翻译作品,积累到一定程度,让他们写反思报告,我们也认可。我们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师生反馈非常积极。

等到后来制定《指南》时,大家也普遍感觉毕业论文,特别是写学术论文这一种形式太单一了。所以比较认同多样化,把它变成多种形式。此外,《国标》特别提到允许多种形式,但是《国标》里面只写了毕业论文,没写设计,我认为这也是一点缺憾吧。因此,在《指南》研制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将其明确为“毕业论文(设计)”,这样就与提供的多种形式匹配上了,也给师生传达了更为明确的信息,专家们也非常认同。否则,规定写毕业论文,最后形式又是多种多样,这难免让人觉得名实不相符,《指南》中加上“设计”两个字,大家就不会再纠结了。

李:《指南》还非常明确地增加了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比较文学和跨文化方向、翻译方向、国别和区域方向等,这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常:我认为意义特别重大。2015年我在《中国外语》发表过《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学科内容组织模式多元化的思考》(常俊跃,2015),文章提到中国普通类院校、三本院校加在一起有上千所,都设有英语专业,问题是所有学校都按照一个模式走,必然出现千校一面的问题。我提出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以及传统优势各有侧重,有文学优势的就可以侧重文学,语言学搞得好的就可以重点关注语言学,国别区域研究有特色的可以主打国别和区域研究,各自按照各自的传统及定位往前发展,每个院校的英语专业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该多好。《指南》没有硬性要求大家去按某个特定的方向发展,但给大家留出了探索的空间,各个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及定位开设方向课程。这样一来,各个学校就可以尊重本学校的传统资源以及师生意愿开拓自己的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有特色的教育,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李:您对《指南》高度认可,认同它对我国英语专业的建设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接下来的问题是就上一个问题的追问,除了方向设置之外,统一的《指南》如何关照不同类型、不同资源、不同传统的各类学校呢?如何指导不同类型高校进行专业的特色建设?您是否也像其他一些学者那样担心出现新的千校一面、千系一面,不同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的问题?

常:这的确是大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毕竟全国只有一个《国标》和《指南》,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都已经明确地写在里面了,一般的学校不敢越雷池一步,规定开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千所院校最后变成一个面孔,很难看出各个学校有哪些特色。千校一面、千系一面、缺乏特色,这与我们的课程单一和整体化一是有关系的。现在国家颁布《国标》和《指南》,有些专家学者担心出现新一轮的千校一面。在《指南》研制过程中专家们达成共识一定要尊重多元,但是如何能够既有一个统一的《指南》规范,又突出特色呢?大家做了很多思考,其中之一就是刚才我所说的设不同方向。《指南》里列出了几个方向,比如文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翻译、国别和区域,其实后面还有英语教育、国际贸易。这里给大家留有空间,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独特的方向。这个指导思想在《指南》里是有的。很担心有的学校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拿着列出来的课程去开设了,最后搞得林业院校、商贸院校、工科院校和北外、上外、大外没有任何区别,那就糟糕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指南》给大家留出了探索空间。除了允许大家在方向上进行探索,也可以有其它方面的特色,比如说实践特色,学校有可能国际化做得比较好,有可能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地方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这都是可以的。

另外,不同方向课程中的确罗列了一些课程,但是后面还有省略号呢。这是什么意思?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开设更多适合各自学校的课程。而且《指南》中各个方向的备注里有说明,比如说可以开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课程,但说明里也提到可以针对一个国家开设课程,比如英国诗歌、英国散文、英国戏剧等,也就是说大家最好考虑自身的资源,打造自己的课程特色。这里有一点大家容易忽视:《指南》的课程是建议性的,不是规定性的,你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适当有所调整。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地方,《指南》里的教学要求第二条写到“融合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等。同样是综合英语课,融合什么知识并没有限制吧?大家虽然开着同样名称的课程,事实上课程内容可以是不一样的,学生获取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一定是有所差别的。所以,无论是方向还是课程,还是教学实践,我们都可以搞出自己的特色,完全可以避免千校一面、千系一面。

李:既然《指南》已经明确规定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您觉得未来还有进一步进行改革的空间吗?

常: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也专门写文章谈到过这个问题。在《指南》或《国标》的框架下有没有改革的空间?我认为有很大的空间。从教师层面看,一门课程该怎么上可以探索;从院系层面看,开设什么课程也可以探索;如何搞好实践教学、如何阅读所规定的书目都留有探索空间。从学校层面讲,国家有《国标》,学校也要有《校标》,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标准,给自己做好定位,制定更贴合自身实际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这也是有探索空间的。只有改革探索才可能培养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人才,才会办好英语专业教育。所以,在《国标》和《指南》的框架下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开拓的空间。我在那篇文章中也做了很多阐述,提出了几十个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在《国标》和《指南》框架之下的探索只是一个方面。同时我还想说《国标》和《指南》的制定已经是完成时了,这是我们阶段性地总结过去、面对现在、考虑未来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英语专业发展并不是到此为止,我们还要继续发展,继续开拓,继续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和机遇,英语专业是发展的专业,我们完全可能在现有的《指南》和《国标》框架之外进行更新的探索,我认为这种探索有很大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为我们未来英语专业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总而言之,我这里所说的改革,一方面是在《国标》和《指南》的框架之下所进行的改革;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超越现在对英语专业的认识,针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全新的探索,那是另外更重大的探索与改革。

李: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我注意到《指南》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其中包含的几个部分也都是不同专业的教学指南。据我了解,您最近关注的是外语专业教育。关注专业教学和关注专业教育是否有矛盾呢?您关注外语专业教育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常:教学和教育,专业人士一定会有更细的界定。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训练。我们经常说,语言教学就是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然而无论是训练还是教学,都应该服务education,服务人的教育,教学和教育二者并不矛盾。我们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开展能力、知识与素质相结合的全人教育,再宏远的教育目标也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和知识教学来落实。当然,停留在知识教学和语言训练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心里一定要装着更宏大的目标,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育人,这是英语专业教育。只教学或者进行语言训练而不关注人的教育肯定是不行的。现在我们讲立德树人,培养有情怀的人,培养高素质的、有能力服务社会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教育,外语专业教育的意义也就蕴含于此了。我们培养的肯定不是说英语的机器,而是有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所以,一方面我们强调专业教学是有必要的,一定要把教学做好。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一定要记得专业教学终究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是为社会服务的。

李:《指南》中也提到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强调内涵教育、人文教育,应该都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其实,了解您的人都知道,您一直在大力提倡内容语言融合(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的教育理念,这和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有什么关联吗?

常:这个问题就和我们学校的探索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内容依托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念启发我们进行探索,我们从2006年开始进行内容依托式课程改革,后来逐渐发现从北美引进的这个内容依托教学理念有它的缺陷。根据Richards和Rodgers等专家的认识(Richards & Rodgers, 2014),它仍然在重点关注语言教学,没有充分关注内容知识教学。现在,我们将内容依托教学本土化,将其提升为内容语言融合的教育理念(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CLI)。我们不希望内容和语言再分家。以前我们英语专业持续四年单纯强调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语言的确很重要,但是英语专业仅仅进行技能训练,是绝对不够的,这不是在搞专业教育,而是在搞语言培训,这是西方大学语言中心该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中国的那些语言培训机构在做的事。我们外语专业教育做什么?学生一定要把语言学好,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语言还要与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有视野、有情怀的人,学生不获取知识是没办法谈国际视野、谈人文素养的,语言和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当然,内容语言融合可以有不同的实践模式,在内容语言融合这个连续体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侧重语言或侧重内容(常俊跃等,2020)。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不希望内容和语言再分家,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人。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和我们的英语专业教育有什么关联呢?以前,我们的英语专业主要是进行听说读写译训练,只是让学生顺便学一点儿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概况知识,这肯定是不够的。我们专业培养的是完整的专业人,单纯进行语言训练很难达到专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语言一旦分家,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有一种逻辑是先让学生把语言学好,而且规定基础阶段两年要专门进行语言训练,到了三、四年级再去学一些专业知识。想得可能挺好,但问题是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哪里还有足够的时间?到了四年级,学生要考研,要出国,要找工作,学生已经没有多少心思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了。只剩下三年级一年,要开多少课程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恐怕很难。特别是按传统还要开设高级英语、英译汉、汉译英、视听说这些课程,可能就没有多长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了。这种想法看似行得通,但实际操作起来有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希望能尽早地把语言教学和知识内容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获取更系统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素质,保证我们的学生将来是具有专业素养的人,语言好,知识也比较系统。

内容和语言融合对英语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引进知识内容之后,英语专业的课程就活了,就面貌一新了,就可以构建更加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了。以前的课程基本上是听力、口语、泛读、写作、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翻译,只能这么开课,很难再开拓别的,为什么?这是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理念所导致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理念是内容语言融合,这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以内容知识为纲组织课程,开发教材。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丰富多彩的课程。我们大外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以前我们也有泛读、基础英语这样的技能课程,后来我们基础英语课时减掉一半变成综合英语,将泛读课变成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课程。在基础阶段我们就开设了美国历史文化、美国自然人文地理、美国社会文化、英国历史文化、英国自然人文地理、英国社会文化,还有澳新加社会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希腊罗马神话等等。可谓柳暗花明!原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这么丰富。等到高年级,我们又开出了英语散文、诗歌、戏剧、长短篇小说等文学课程和英语词汇学、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语用等语言学课程,还有系列的国别区域研究课程。我们大外可以这么开,其他学校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开,把内容和语言融合在一起之后,系统开设课程的空间非常广阔,不同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也就通过各自不同的课程凸显出来了。传统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理念导致课程设置单一,没什么花样。现在我们引入内容,实现内容语言融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我相信,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会为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带来机遇,让我们的课程更具有特色,而且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李:谢谢常教授!您对《指南》所做的专业性解读让我对这个文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信您的解读对中国很多高校英语专业院系进一步深化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探索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指南专业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