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方法研究
2020-11-25师琪
师 琪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领域下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日常英语相比,科技英语更为复杂和专业,因此译者需要使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来处理它,以确保翻译质量。但是,由于翻译方法选择不当,各种误译现象仍然存在。以往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确实有其局限性,因而文章试图通过生态翻译学来探讨其对于科技英语翻译的启示。
二、 科技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也被称为科学技术英语(EST),用于科普读物,产品,程序指南,说明手册,教科书,科学报告,科学论文和论文等。(陈可培&边立红,2012)。在语言方面,科技英语用来反映事实,要求客观、简洁和准确。就言辞而言,与普通英语相比,科技英语较少使用修辞手法。科技英语的语言在逻辑上也很严格,较之普通英语会使用更多的从句和长句,专业术语运用较多。在语法方面,由于科学文献主要用以报告自然规律和科技活动的结果,因此常使用“无灵句”来确保准确性和客观性。科技英语通常还会采用被动语态来避免主观性,也会采用大量名词短语和非谓语动词使句子简洁、客观。在词汇方面,科技文本常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并经常出现熟词生义、复合词、派生词等情况。
三、 生态翻译学理论
在全球生态研究的潮流趋势下,中国学者胡庚申将翻译学与达尔文进化论相结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即“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翻译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它不仅意味着表层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还必须包含人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语言外信息,如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也就是说,译者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的过程就是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而根据翻译的生态环境做出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是执行者,译者处于翻译生态环境的中心。为了获得一个有价值的、有效的翻译版本,译者需要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对于不同类型的原文,译者可以将重点放在不同的维度上,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优化译文。只有译者适应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才能产生符合翻译目的的有价值的、有效的翻译(胡庚申,2004)。
四、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方法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译者如果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则可以得到较高质量的译文。为适应这三个维度,译员需要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在不同情况下进行适当的结合,以满足翻译的目的和要求,文章将探讨其中四种翻译方法。
(一)增译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总是各具特色,当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含义时,难免出现偏差。由于科技文本的概念通常比较复杂,如果逐字逐句地翻译句子,译本可能会难以阅读,从而无法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同时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活动,应确保源语言被准确理解并转化为目标语言。因此,为了在语言维度上进行适当的转换,译者应选择并添加适当的词句以使表达连贯和完整,例如(译文增译部分用斜体标记):
例1:The new products cannot be tested in the labo ̄ratory because of their size.
译文:新产品由于体积大,无法在实验室进行检验。(资谷生&姜梅,2016)
例2:Upon completion of the design change,the ASD should be ready for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译文:原设计的修改工作一旦完成,ASD 就可以进入工程设计阶段了。(秦平新,2009:17)
例3:The chief effects of electric currents are the magnetic,heating and chemical effects.
译文:电流的主要效应是磁效应、热效应和化学效应。(岳中生,2011)
在例1 中,译者通过添加形“大”来指定单词“大小”,使得含义更精确,而在例2 中,译者在“change”的译文“修改”后面加上“工作”,同时在“engineering de ̄velopment”的译文“工程设计”后面加上“阶段”,通过增译这两个词,句子变得更加明确,更适合目标读者的语言环境。 在例3 中,为简洁起见,源文本在“magnetic” “heating” 和“ chemical” 之 后 省 略 了“effect”,译者为了适应中文语境则分别添加了“效应”以使含义更完整。从以上示例中可以看到:在交际维度和语言维度上,增译方法可以改善直译的缺点,且易于读者理解的情况,适当增译单词可以使翻译结构均衡,表达清晰。
(二)减译
由于语言上的差异,中国人主张通过上下文来理解文本,并使用简洁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因此译者有时不需要翻译一些英语中的功能词,例如冠词、介词和连词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说,译者应省略一些不必要的部分以适应语言维度上的差异,即通过适当的减译方法,令目标文本简洁准确,示例如下(原文被省略部分用斜体标记):
例4:If we close our eyes,we cannot see anything because our eyelids prevent the rays from entering our eyes.
译文:如果我们闭上眼睛,那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因为眼睑使得光线不能进入眼内。(旷秋兰,2014:13)
例5:A rubber cover was fixed to the end of the arm,to reduce damage to the plants and prevent metal-plant contact.
译文:摇臂顶端装有橡胶盖,用以减少对植株的损害,并防止金属与植株的接触。 (资谷生& 姜梅,2016)
例6:No one knows how many mothers lose their ba ̄bies before they are born because of defects or diseases.
译文:没有人知道有多少母亲是因胎儿的缺陷或疾病而流产的。(王平,2011)
在例4 中,翻译者选择删除三个“our”,因为译文开头的“我们”已经表示了下文的“眼睛”和“眼皮”是我们的,如果保留全部“our”,目标文本会变得过于冗长,因此译者省略这些代词以获得更加简洁的文本,让译文更适用于科技文体的特性。同样的,译者省略了例5 源文本中的所有冠词“a”“the”,如果将这些冠词都翻译成中文的“一个”“这个”,译文将无法阅读,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选择删除所有这些无意义的功能词可以适应中文的语言特征。示例6 中,删去“before they are born”并使用“胎儿”代替该状语从句使得译文简洁明了,并且在语言维度上得以适应目标读者的语言环境。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发现,当源文本中有一些单词或短语在目标语言中不重要或多余时,译者可以采用减译方法使科技英语的译文更加简洁明了,以达成在语言维度的适应。
(三)分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是语言的基础。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为适应这种生态环境,译者不仅应考虑语言和交际维度的适应,还应考虑翻译中存在的文化方面的障碍。与中文相比,英语句子具有更多的连词和更少的标点符号,尤其在科技英语中,因为需要解释复杂的概念,所以长句频现。因此,为了适应汉语的语言维度,当译者在源文本中遇到长难句时,他们需要使用分译方法将长的英语句子拆分为短的中文句子以使译文易于理解。示例如下:
例7:But achieving necessary matches in physical properties requires knowledge of which molecules control the bonding of cell to each other...
译文:但是,要想获取生理特性的必要匹配,这就需要某种知识,即什么样的分子控制着细胞彼此间的结合(武峰,2011)
例8:In the last 25 of the many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separate the discovery of electrum from the discovery of electrons,we have at last come to realize...
译文:从发现金银合金到发现电子,其间经历了数千年,只是到最近25 年,我们才终于认识到(王菊英,2004:41)
例9:Astronomers and scientist think that a black hole is a region of space(not a thing)into which matter has fallen and from which nothing can escape...
译文:天文学家和科学家认为,黑洞是个空间区域(而非具体物质),物质会掉进其中,却无法逃逸(张敬源&张虹,2013)
在例7 中,源语包含较长主语和定语从句,因而译者选择将这个长句分为四个中文短句。通过使用这种划分方法,目标文本清晰易读。在阅读例8 的源文本时,不难发现该句带有复合名词结构的长副词修饰语,如果在翻译时译者不将其分开,则很难用中文表达。因此,译者选择按时间顺序对副词进行划分,从而使表达更清晰并适合目标读者的阅读环境。在例9 中,源文本带有宾语从句和两个定语从句。因此,译者将它们分为四个部分,这样,目标文本也更清晰了。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看,译者通过分译方法以适应目标读者的语言环境,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四)逆译
由于英汉之间单词顺序有时会有所不同,因此以英文的原始顺序进行翻译可能无法适应中文语言的生态环境。而且在科技英语文本中,作者时常会使用倒装句来强调句子的后半部分,因此,当译者发现在翻译时如果按照源文本的原始顺序进行翻译无法实现交际功能时,他们需要使用逆译法,示例如下所示:
例10:There are two major reasons why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has flourished as a discipline only rather re ̄cently.
译文: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知识最近才备受瞩目,原因主要有两个。(资谷生&姜梅,2016)
例11:There exist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live ̄stock productivity in various countries for all animal prod ̄ucts.
译文:不同生产动物制品的国家其畜禽产品的生产能力存在惊人的差异。(资谷生&姜梅,2016)
例12:The structure of an atom can be accurately de ̄scribed though we cannot see it.
译文:虽然我们看不见原子结构,但能准确地描述它。(刘江荣,2009)
在例10 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如果将原文翻译成“主要有两个原因让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知识到最近才备受关注的目光”,并不符合中国读者的说话方式。因此,译者颠倒了句子的顺序,以使目标文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类似的,在例11 中,“there exist”是倒装句“there be”的另一种表达,可以逆译以使目标文本的顺序更合适中国读者,已起到更好的交际效果。示例12 中,该句子后半部分的“though”一词对应于汉语结构“虽然但是”,因此译者颠倒了顺序,在交际维度上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总体而言,当源文本的语序与目标语言的语序习惯不同时,顺译会导致表达上的缺陷和阅读上的阻碍,从而无法实现交流。适当使用逆译法可以向读者传达正确的信息,以做到交际维度的适应。
五、 结语
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科技英语翻译,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到生态翻译理论可以为科技英语翻译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译者在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当的选择和适应,选择增译、减译、分译和逆译等翻译方法,令目标文本得以适应科技英语和读者的生态环境。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译者应通过选择和适应来传达准确的信息。与之相反,盲目翻译和不正确的翻译方法会使译文的信息传达有误。期望文章能为提高科技英语翻译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科技英语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