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医融合探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①
2020-11-25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4)
随着武汉正式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我国战疫行动宣告取得初步胜利。疫情从遏制阶段进入缓解阶段,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正常的生活正在回归。而在与日俱增的烟火气息中,街头巷尾自觉开展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健身与健康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关心和关注的焦点。随着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逐渐呈现出融合的趋向。健身与健康,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适当、适量的健身运动,可以切实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因此,就需要在体医融合视角下,推动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的融合发展。
1 基于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融合的迫切性
1.1 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
在连续经历若干“用工荒”后,国内早已就人口红利拐点问题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与此并存的则是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的担忧。“未富先老”是国内各界已经形成基本共识的认知。这不仅说明每个在职人员抚养老龄人口的数量持续增加,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进入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的老龄弱势人群的行列。
尤其是在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正面遭遇战中,重症、危重症乃至死亡病患中的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在近年来有关国民健康状况的调查中,中国人均寿命虽然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约8岁,但其中有约6年的时间都是在疾患与病痛中渡过。因此,相当多中国老龄人口的老年生活质量并不算高。
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融合,通过体医融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已是当务之急。
1.2 慢病人口年轻化趋势
曾有“33岁母亲因辅导孩子作业被气出脑梗”的新闻刷爆网络。报道中的这位年轻母亲在辅导小学三年级女儿作业时,因为孩子不配合而急怒攻心,突然出现口齿不清等症状,被家人送至医院抢救。结果发现是急性脑梗而不得不手术治疗。曾几何时,诸如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只会与老年人、高龄人士等词汇产生联系,而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慢病人口年轻化却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趋势。
在久坐不动、暴饮暴食、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的综合影响下,年轻人患上慢性病,不仅严重干扰着每个个体的生存状态,且正在成为制约社会良性发展的一大健康隐患。
从这一角度看,防患于未然,通过运动处方预防慢病年轻化已迫在眉睫。无论是提升每个公民个人的生活品质,还是维持国民整体较高的健康水平,基于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融合都具有毋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2 体医融合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机制层面的障碍
虽然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将“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但在长期以来的区域实践中,体育和医疗始终存在几近于楚河汉界的行政条款阻碍。全民健身归体育部门管理,全民健康由医疗部门负责。二者既无交集亦不穿插,界限分明至完全不存在协同化的可能。
这种管理机制层面的障碍导致体医融合只能停留在文字报告层面,而在具体操作中则存在显而易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空白。
2.2 人才队伍的巨大缺口
正是由于体制机制建设层面已经存在明显制约,体医融合发展之路才会困难重重。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口就是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体育与医疗不“搭界”的状态导致体育从业者队伍中掌握一定医疗水平者相对稀缺,同样,医疗行业具备体育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亦是凤毛麟角。人才队伍缺乏兼容性是直接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负面因素,这也是当前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程度相对有限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基于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融合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机制,完善顶层设计
针对现存问题,建立健全机制、完善顶层设计是基于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融合的先决条件。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构建体医融合发展的宏观战略方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更进一步指出,传统模式下的条块分割状态必须得以突破。而在2017年召开的第一次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融合则成为国家“大体育”机制的核心内容。同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牵头,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至此,中央层面关于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顶层设计。
而在更加具体的实践环节,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实化,从而确保各地体医融合更具针对性和可执行性。比如河北省全民健身与健康研究院就在体育总局体科所和北京体育大学等机构、组织的帮助下,经当地政府批准出台了省一级的《关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细化了河北省地区的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操作办法。比如在活动经费筹集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列支与民间投入形成合作机制;制定并完善各项考核激励办法;不断完善涉及体医融合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等。
3.2 多渠道、多形式、持之以恒地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无论是开展全民健身还是推进全民健康,专业人才的教育指导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因此,人才队伍的培养则成为新时期加快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但受到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在体医融合工程建设进度方面差异不小,人才队伍培养更需循序渐进,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综合发展方式,持之以恒地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北京体育大学则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之一。早在“十五”规划期间,北京体育大学就率先针对运动处方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同时,该学院还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进行合作,就运动处方的标准和理论等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北京体育大学于2017年开始了面向全国的运动处方师培训教学。
3.3 加强教育引导,夯实群众基础
运动处方、体医融合等新概念虽然在业内已形成相对扎实的专业基础,然而对更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仍然是比较陌生的领域。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对体育健身的关注,导致不少地区至今仍然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因此,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仍然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夯实群众基础。
这种教育引导既需要省市、县乡、城区、街道乃至村镇形成层级化的宣传机制,也应充分利用学校、学前教育单位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只有在整个社会营造起重视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基于体医融合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才能切实落地,并在基层得以实践。
4 结语
基于体医融合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是近年来“大健康”理念的实践,而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突然袭击变得愈发急迫。体医融合弥补了传统医疗模式事后管理的局限性,通过开具运动处方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这种事前防范的医疗与养护理念更加符合新时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客观要求。而实现融合的关键仍然在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各级管理机构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个性化融合模式,同时完善顶层设计,坚持不懈地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只有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各方面同步推进,基于体医融合视角下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才能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并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