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2020-11-24张莉
张莉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在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表现。2016年8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价值观”正式更名为“家国情怀”。
一、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实现历史这门学科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正如吕思勉所言:“史者也,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所以,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历史知识讲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培养当今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当然家国情怀的培养,也顺应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向。教育部2014年3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认识家国情怀
1.加强爱国情怀的教育
“教育的议题不只是有关文化差异的教养,要培养政治忠诚,以此作为文化差异的极限。”因此,特定的教育不仅仅是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性,更应当有更高的价值功能与思想追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辉煌悠久,加强历史教育不仅能发挥历史的社会教育功用,也能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努力践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学习中国古代史,为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从而培养学生的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中国近代史,遭受列强一百多年的侵略,中国人民同时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目标。
2.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
必修三历史课本中不同历史时期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为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尽情的吸收丰富的精神食粮;历史必修二世界史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文明成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尊重了解每一个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为中国的悠久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践行家国情怀
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又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践行培养家国情怀应当注意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1.培养情怀性
家国情怀,它不是具体的哪一个知识点的讲述,而是无形的情感的渗透。所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地强行灌输给学生,而要在课堂授课时时不时植入一些合适的教学情境,逐渐将情感慢慢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情感升华并产生共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育境界。
2.增强实践性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不断创新去活跃学生思维,努力挖掘新素材,寻找契合家国情怀教育的时间、地点和时间,比如可以在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史学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场所,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抓紧时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熏陶。
3.提高有效性
当然任何的实践操作都离不开人的操作,这就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历史视角帮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潜心钻研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与业务能力。
家国情怀对学生尤其是当今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旨在培养人对于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增强国荣家荣、国败家衰的爱国情感,树立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而历史课堂教学能灌输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的优秀事迹,目前看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然而,当今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形状着实令人堪忧。一些中学生对国情现状漠不关心,不关注和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十分欠缺;缺乏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有效规划和远大的目标理想;甚至出现盲目爱国,把情感上的爱国曲解为狭隘的“抵制外货”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的同時也出现了不少冲突,对于价值观世界观和判断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其次因为教育的一些功利主义的思想,使得很多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当然实施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内容空洞,实践方式滞后也是重要原因。目前社会上的家国情怀教育大多是知识灌输性为主,侧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系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教学内容。
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普遍情怀,在当今和平年代,爱国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生命,也不需要更多的豪言壮语。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历史老师,所需要做的只是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情怀,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到,除了现今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用平时的点滴小事,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长河!